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大地凯歌

2022-07-23 09:59 作者:喜闻乐见  | 5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大地凯歌

——记杂交水稻特等发明奖获得者、育种家周坤炉研究员

杨少校/文

人类在解决粮食短缺,消灭饥饿的征程中,不知有多少科学家殚精竭虑,为之奋斗终身,成为烙进人们灵魂的印记。

在袁隆平对水稻杂交三系配套思想指导下,人类首次看到了消灭饥饿的曙光。中国杂交水稻的星空,群星争辉,周坤炉就是闪耀在星空中的一颗最灿烂的巨星。

周坤炉作为我国最早研究杂交水稻之一的专家,他从生产实际出发,忘我探索,刻苦攻关,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科研成果,转化为巨大的生产力,为我国粮食生产跨上新台阶,作出了突出贡献。(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他在攻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难关中取得的成果,立下了汗马功劳,周坤炉是主要贡献者和获奖人之一。

1981年6月,国家科委决定授于籼型杂交水稻成果特等发明奖。国务院举行了授奖大会。(奖章、奖状、奖金10万元),特等发明奖,奖章授于了袁隆平、奖状存放在此项全国研究协作主持单位之一的中国农科院,袁隆平、李必湖、周坤炉分别获发明证书。

同时国务院发给籼型杂交水稻协作组电报中说:“籼型杂交水稻是一项重大的发明,它丰富了水稻育种理论和实践,育成了优良品种。在有关部门和省、市、自治区的领导下,大力协作,密切配合,业以大面积推广,促进了我国水稻大幅度增产。为此,特向你们并通过你们向参加这项发明、推广这项成果和参加组织领导的科技人员、农民、干部致以热烈的祝贺”。

《光明日报》为此发表社论,题目是《社会主义大协作的一曲凯歌》。

1983年3月,湖南省政府在分发奖金时,对周坤炉的颁奖词中说:“你在这项研究中作出了重大贡献”,排名第三。其V20A、71—72A 与威优2号、威优3号、威优6号是发明奖的主要内容之一。

实际上周坤炉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遇到的困难却鲜为人知,那些感人故事,可歌可泣的壮举,也是一件激励后人敢于创造人类奇迹的精神利噐。

过年了,过年了,除夕,燃放爆竹的响声,随着孩子们的欢呼声,响彻街头巷尾,乡村田畴,空气中飘荡的鞭炮硝烟,扑鼻的香气,衬托出“湖广熟,天下足”万家灯火的浓浓年味。多少家人欢聚一堂,欢欢喜喜过大年。

在祖国素有“天然大温室”美称的海南宝岛,入早,升温快,稻可三熟,菜满四季,原野一派生机。在宝岛最南方的三亚劦枝沟师部农场,农田一派葱绿,阳光普照,春风吹拂,稻浪摇曳,燕语呢喃。

来自湖南杂交水稻攻关的农业科研干部,为加快杂水稻新品种的选育,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把湖南人的科研搬到海南去搞,年复一年,春,马不停蹄,分地转战,选育雄性不育材料。

中国传统浓浓的年味,在这批杂交水稻育种攻关的农业科技人员中,却不能享受与家人团聚的快乐

大年三十,在三亚荔枝沟师部农场杂交水稻试验田里,有一位中等个子的年轻人,高卷裤管,在田里细心观察、记载、数禾蔸,寻求着创新的活力源泉。他就是湖南省贺家山原种场青年技术员周坤炉。

为攻克杂交水稻育种技术,他已是第八个年头在远离家乡千里之遥的海南岛过春节了。一份责任,一份付出,胸怀壮志攀高峰,功夫不负有心人。周坤炉培育的V型水稻不育系,已在我国南方十三省大面积应用。

用V型不育系配制的威优2号、威优3号、威优6号等杂交水稻,优势明显,抗性好,种植面积已达数百万亩。在1979年农业召开的全国杂交水稻攻关协作会上,“威优”与江西省培育的“汕优”杂交稻,被列为全国重点推广的两个优良组合。

初出茅庐

1967年3月,23岁的周坤炉从常德农校毕业之后,被分配到湖南省农业局管辖的贺家山原种场工作。当时贺家山原种场承担全省杂交玉米、杂交高梁制种任务。青年当自强,他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投入这项工作。

1970年省农业局要求贺家山原种场开展杂交水稻研究,派袁隆平的学生李必湖去该场传授杂交水稻研究技术。周坤炉得知消息,引起了强烈兴趣,高兴得不能寐,他觉得杂交水稻育种是个新鲜事物,一定要把握机会参加。他向场部领导请愿要求参加攻关。

从此,他参加了袁隆平的研究小组。踏上了攻克杂交水稻育种的艰难征途。与杂交水稻结下了终身不解之缘。

水稻是世界上食用人口最多、历史悠久农作物。全球25亿以上的人口主食大米,它提供给人们三餐卡路里热量胜过小麦、玉米、木薯和马铃薯,水稻比任何作物在更长的时期内养育过更多的人口,稻米在一些民族文化中充当重要角色。亚州是最主要的水稻生产与消费区,全世界90%以上的水稻产自亚洲。在亚洲各国的农业发展与社会文明史上,水稻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产稻国,也是最大的消费国,悠久的稻作历史伴随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史共同发展。杂交水稻的研究与应用,对提高我国粮食生产,保障十几亿中国人吃饱饭意义重大。

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花粉授粉作物自交不衰退,因而杂交无优势”的论断,写在美国著名遗传学家辛洛特和杜恩的经典著作——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大学教科书《遗传学原理》中。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是公开的世界难题。

但在60年代以来受玉米、高梁杂种优势利用的影响,美国、日本、印度、苏联、意大利、菲律宾等十几个国家先后开展了对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但都因没有培育出稳定的不育系和强恢复系,一直只处在试验阶段。

日本琉球大学农学部育种室助教授新城长有,于1968年宣布粳稻BT型三系配套并被几十个国家引去试验,但因恢复系配合力不好,杂种优势不明显,不育系植株太高,不便于制种等原因,并包括日本在内均未能用于生产。

据李冬山回忆说:新城长有与日本京都大学农学部教授常脇恒一郎,于1974年10月至11月30日曾到中国农科院做访问学者,在北京京西宾馆南工字楼,历时一个多月,研讨杂交水稻育种情况,湖南农科院派时任水稻所杂交水稻攻关协作组副组长(未设组长)李冬山参加研讨会。

我国研究杂交水稻比国外晚,但走出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在国家以粮为纲,发展农业的口号下,在大办粮食的年代,各级人民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袁隆平怀着国爱民的满腔热血,以解决百姓吃饭问题为己任,以所学专业知识为武器,勇敢地向学术传统挑战,率先树起研究杂交水稻大旗。

袁隆平认为,水稻的杂交优势利用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进行人工去雄。如果用人工去雄杂交,就得一朵花一朵花进行,产生的种子数量有限,不可能在生产上应用。再一个就是培育出一个雄性不育的“母稻”,即雄性不育系,然后用其他品种的花粉去给它授粉杂交,产生出应用生产的杂交种子。

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开花时,同一朵花的花粉落在本柱头上(雌蕊),受精结实。如果把一品种的花粉,授在另一个品种的柱头上,则由于精、卵细胞遗传上的差异,内部茅盾大,杂交后代有可能产生强大的优势。

但大面积应用,不能设想用人工杂交来实现,必须培育出一种无花粉或花粉失去作用的水稻,这种水稻叫不育系。

不育系不能自交结实,怎么传宗接代呢?还要培育出另一种水稻,这种水稻必须具备一个条件,它的花粉与不育系杂交能结实,但种下去的后代还是全部不育,这种水稻叫雄性不育的保持系。

不育系能传宗接代了,但创造不育系只是一个手段,还必须有恢复系,它与不育系杂交,其后代不仅能全部恢复结实,而且有显著的优势,才有可能在生产上应用。日本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就开始研究,但一直未能用于生产,世界上很多国家多年投资研究,久攻未克。

攻下这项国际上的尖端科技项目,需要有丰富的遗传学知识和熟练的实验技术。中专毕业的周坤炉,能担负这么繁重的科研任务吗?

但周坤炉坚信一条,“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为掌握遗传学基本知识,他一头扎进了遗传学这个浩瀚的知识海洋,自学了“普通遗传学”、“遗传与育种”等著作,不懂的地方,就请教袁隆平、裴新树、陈梅生、罗泽民等老师。还利用参加各种学术活动的机会,求师访友,很快几个大笔记本,记下了十多万字的资料,丰富了知识,开阔了眼界。

袁隆平发现和研究多年的南广粘系统(C系统)的不育材料,先后与500多个水稻品种测交,都没有找到能够保持C系统材料不育性能的保持系。

为解决这一难题,袁隆平、李必湖、周坤炉认真分析已测交的水稻品种,发现这些品种的祖宗都是“矮脚南特”,与不育系南广粘血缘关系太近,内部矛盾差异小,难以发生质变产生不育。

李必湖、周坤炉根据自己掌握的遗传学知识,请教了省内外专家、教授,认为攻破保持系,必须寻找血缘关系远的水稻杂交,如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南方水稻与北方水稻杂交(地理上远距离杂交)、籼稻与粳稻杂交等。

亲缘关系远,矛盾大,变异也大,才有可能发生质变,从可育变为不育,获得稳定的保植系。

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1970年11月23日,李必湖在海南岛崖县南红农场,与该场青年职工冯克珊坐着牛车,沿着南红农场一条流向槟榔河的小溪,铁路桥下沼泽地野生稻群落中发现一株葡伏型花粉完全败育的野生稻,因为是冬天,作为材料,就插到水稻培养砵里保存。(注:李必湖当时找到的野败,袁老师并不清楚,据杂交水稻中心退休支部书记谢长江老师跟笔者说:袁老师是到外面开会去了。)

到了第二年3月初,再将野败植株插到试验田里,周坤炉、李必湖、和时任江西省萍乡市农科所技术员颜龙安的助手文友生等三个年轻人,将野败剥蘖迁插,野败繁殖很快,发了很多禾蔸。因周坤炉从事杂交水稻研究才起步,手里没有C系统研究材料,一切得重头开始。犹如一张白纸,可以任意书写诗行;或任由画上最美蓝图。

周坤炉与李必湖两人一道,即用栽培稻与野败杂交,两人共同做了第一代野败与常规稻杂交。收获了二十一个(其中2个材料霉变报废)含有野败基因的组合的杂交稻种质资源品种。这些材料由周坤炉收获保管,连同野败禾蔸,一起带回贺家山原种场。贺家山原种场成为“野败”保存、研究的重要基地。

1971年5月,周坤炉将带回的野败材料先种植了9个组合,发了20多株,由于没有进行短光处理,没有抽穗扬花,种下的材料报废了。还剩下10个材料没有播种。这10份材料为以后杂交水稻转育成功立下汗马功劳!

1971年9月周坤炉将剩下的10份材料带到海南岛种植,共66株。(1、野败X6044,—17株,2、野败X二九青—2株,3、野败X广矮3784—6株,4、野败X—5株,5、野败X新374—5株,6、野败X早籼4号—9株,7、野败X京引66—2株,8、野败X米特—1株,9、野败X—14株,10、野败X意大利B—5株。)1972年春这些组合陆续抽穗,观察到了第一代的育性情况。

周坤炉根据记载,写出“利用野败选育不育系的新进展”一文试验报告。(这是杂交水稻初现署光的一份实验报告。)指出“野败”不育系的光明前途,预测到保持系好找,恢复材料不多的可能性。周坤炉的这种努力和见解,引起了当时一些专家和领导部门的注意,也为后来的实践证实。很多单位从贺家山原种场引去禾蔸培植再生稻,扩大了野败不育系的研究范围和力量。

不言放弃

周坤炉主攻保持系的研究工作已经多年,但进展缓慢,前途渺茫。1972年4—5月,湖南省农林局科技处吕保智先后到省农科院,贺家山原种场调研,湖南省成立的协作组只留下湖南农科院10人,贺家山原种场1人,安江农校1人,省协作组已名存实亡。

受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影响,该所称为(IRRI),是一个由联合国及某些国家资助的国际性水稻研究机构。所址设在菲律宾马尼拉。1969年到1971年,该所曾进行杂交水稻研究,后认为水稻搞杂种优势利用前途不大而终止。

湖南师范学院生物系,湖南农学院的人抽走了。(李必湖已抽调到黔阳地区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组抓生产去了。)因很多人半途而废,停车下马。

一个有大智慧的人,不会囿于现有的认识和实践而止步不前,他们会从新事物的萌发中看到它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前途。他们会如布鲁诺看待太阳中心说,马克思看待社会主义,毕生为之奋斗。李必湖发现了野败,周坤炉从一株野败的发现中,坚定了走杂交水稻高产新路的信心

有人动摇,打退堂鼓,周坤炉却越干越有劲。他坚信走“野败”这条路没有错。他吸取原播下的野败材料,由于没有进行短光照处理(遮光,)没有抽穗扬花,无法回交、耽误了一个世代的教训。他把注意力同时也用在野败的再生稻上。

但他不灰心,用禾蔸培植再生稻,终于抽穗了,第一代不育株率达到了50%。再生稻上结的这9粒谷子,虽然看上去气色不好,饱满度不够,在外行人手里也许当成劣种淘汰,但它寄托着科学工作者的希望。

为了加速回交世代,尽快攻破保持系,周坤炉提出到海南岛繁殖。一天,他把自己的想法兴冲冲地向单位一位负责人作了汇报,那位同志却冷冰冰地说:“杂交水稻不搞了”。

周坤炉一怔,有些激动,他马上据理力争。“杂交水稻是省委指示要搞的,省农业局下达的任务,我已经研究几年,国家也花了很多钱,野败材料就这么随便丢了?要丢,你签个字,把国家拨的科研经费退回去。”

这位负责同志不言语了。就在人们纷纷赶着回家过年的前夕,周坤炉却做着远赴海南的一切准备,他把那少量的宝贝种子泡在热水瓶里浸好,让它吸足水份,然后用布包好贴胸放着,用体温来促使种子萌芽。

161次列车冒着凛冽的风向南开去。周坤炉也随着车轮的滚动,风兼程追逐想。他坐在车厢靠窗的座位上,凝眸窗外,沿途萧瑟的风景、裸露的田野勾起他的沉思,一只手不自觉地按到胸口上。车厢内,拖儿带女的旅客,挤满了坐位和过道。行礼架上堆满了大小箱包,连座位底下也塞满了东西。拥挤不堪的车厢连上个厕所也很是费力。

夜深了,旅途的劳累令人疲惫,邻座的旅客已进入梦乡。周坤炉却一点睡意也没有。心思全放在胸口裹着布包的水稻种子上,仿佛象抱着一个世代单传、可传宗接代的男婴,裹得太紧,怕压了它,太松了怕凉了它。

列车载着熟睡的旅客,穿越湖南,过桂林,闯柳洲,已经快到宾阳黎塘了。但周坤炉嫌它走得太慢。天刚微亮,他怀着异样的心情,小心地打开布包,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粒粒稻谷露出了雪白的嫩芽。这给了他极大的兴慰和鼓舞。连日的奔波,旅途熬夜的劳累,此刻烟消云散。对!赶快收拾行礼,作好准备改乘到湛江的火车,然后乘汽车过海到海口去三亚。尽快把发芽的种子下田播种,让这些小宝贝们长大成人,生儿育女,散布到祖国的大江南北,天涯海角,开花结果,让杂交水稻之花绽放五洲!

“威优”问世

在地处祖国南端的海南岛,屹立在万倾碧波中,以五指山脉鹦哥岭为隆起的核心,向外逐级下降,构成山地、丘陵、台地、平原地貌,中间高耸,拱卫着祖国南大门。它像一颗明珠,镶嵌在一片深蓝色的屏幕上,光彩夺目。

海南岛地处热带北缘,属热带季风气候,素有“天然大温室”的美称。这里长夏无冬,年平均气温摄氏22—27度,最冷一月份也达到17—24度。年光照为1750—2650小时,光照率为50—60%,光温充足,光合潜力高。气候温和,花草树木作物四季长青。吸引了不少农业科技工作者投入她的怀抱,研究、探讨。

由安江农校、湖南农科院、湖南省贺家山原种场、湖南农学院、湖南师范学院生物系等五个单位组成的省水稻雄性不育协作组。居住在荔枝沟师部农场。三月中旬,在湖南人们还没脱下冬装,在这里已是骄阳似火,蝉声齐鸣。

周坤炉播下的科研材料,已经抽穗扬花。眼下正是人工授粉测交紧张时刻,他每天都泡在试验田里,头顶火热的太阳,脚踩滚烫的热水,身子倚在由一根木棍、一块木板用钉子钉成的丁字架上。用镊子将父本的花粉,小心翼翼地夹出来,放在野生稻(其花粉已经败育、本身没有繁殖能力)的柱头上,然后套上纸袋。

经过人工授粉,来测定各个品种对保持母本雄性不育性能的遗传、传递能力。

进而把“野败”的不育性能转育到水稻栽培品种上,培育出雄性不育系及其同型保持系。

为了提高测交效率,抢时间做到争分夺秒。周坤炉尽量多做杂交,他给自己规定了每天完成至少杂交300朵花以上的任务,饮食从一天三餐改为两餐,每天上午八点水稻开花就下田,一直到下午两点水稻收花闭颖结束,一连六个小时泡在稻田里,脚上蚂蝗叮咬,满身汗水如注。那件被泥浆染黄了的白汗衫,粘在他那古铜色的背脊上。犹如一蹲泥塑,演绎生命活力!

著名科学家爱迪生有句名言:“天才是2%的灵感,98%的汗水。”周坤炉从事杂交水稻研究,付出了多少汗水?连他自己也说不清。他只记得,每年秋收后到广西播种,冬季渡海催芽,连续苦干了二十五个生长季节,先后用了1036个亲本材料,测配了三千多个杂交组合。十年来,经他亲手杂交的稻花达20多万朵。一朵朵稻花,浇灌了周坤炉多少汗水无人能知。完成这么大的工作量,需要多么坚强的毅力和韧劲。

功夫不负有心人。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二九南一号不育系的同时,周坤炉培育出71—72不育系。成为了我国最早育成水稻不育系的两名专家之一。

在大量的测交材料中,周坤炉敏锐的眼睛注意到了一个水稻品种——V20,他马上找到安微省广德县农科所农技员吴让祥,要了V20材料。这个材料具有十分优良的性状。如:柱头外露,容易接受外来花粉,结实率高,配合力强(即容易恢复),优势明显。

但如何把野败的不育性能转育到V20这个常规品种上来,从而培育出V20不育系(即威型不育系)?他选用“野败×6044”这个组合的不育株,与V20杂交,再选杂交后代中的不育株与V20回交。随着回交世代的增加,不育株率逐渐提高。

1975年,回交到第四代,不育株率稳定在100%,威型不育系及其同型保持系终于培育成功了。

水稻不育系的培育成功,大大鼓舞了周坤炉的斗志。正当他的事业暂露头角,研究才华日益显露、大有作为时,组织上看他表现好,决定安排他到河南省某大学进一步升造。这本是求之不得的好事,他却犯愁了;他太想读大学。可他手中的材料,他的研究构想,研究思路,单位还没人接手。材料丢了会前功尽弃,让更多人有饱饭吃的理想会化为泡影。

他经过反复思考,断然作出决定,还是留下来,继续在攻克杂交水稻领域这块绿色高地上研究探索。遗憾的是他的文凭只有“中等”的,再也“高等”不了!多年后,事实也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

随后,他一头扎进杂交水稻研究世界,不间歇地向恢复系进攻。

当时科学家们把注意力放在与野败生态条件相近、同处低纬度的菲律宾“国际稻”上,周坤炉也在向这方面努力,测出了国际稻IR24,湖南省水稻所黎垣庆测出了国际稻IR26,广西省农科院张先程在同年秋也测出了国际稻IR26、国际稻IR661等恢复系。

1976年春,他根据遗传学原理,用V20不育系和国际IR26恢复系配组的“威优6号”杂交水稻,经多点试种,高产、稳产、抗性优于南优系统。1978年证实,南优2号、南优3号,作为先锋种子,在洞庭湖区和江汉平原种植,生育期长、抗性差。感染青、黄矮病。“喜死人的禾,气死人的谷”,不抗病,大量减产。影响了农民种植杂交稻的积极性。种植杂交晚稻面积锐减。

1976年夏,作为湖南省贺家原种场技术干部的周坤炉,看到这种情况,向省杂优办负责人余太万写信,反应V20A、珍汕97A,与IR26配组,比二九南A抗性好,恢复系IR26,比用IR24和IR661抗性强,且早熟,建议用V20A,珍汕97A与IR26配组,发展威优6号和汕优6号。

湖南省农业局领导经调查,周坤炉反应的情况与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反映是一致的。

省农业局从经济学的背景出发,防止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大滑坡,作出趋利避害,慎选组合的决定:提出不是V20A和珍汕97A不去海南繁殖,不是6号不上海南制种。威优6号很快得到大力推广,从贺家山调出大批种子去海南岛繁殖和制种。威优6号很快成为湖南的当家品种。

威优6号在南方十三省两年区试,均获得第一名,1979年,全国制种500多万亩,成为中、晚稻的主栽品种。“威优6号”在湘南部分地方还可作早稻种植。1979年湖南宜章县早稻试种两万五千亩,平均亩产960斤。

用V20不育系与国际稻IR24、国际稻IR661等恢复系配组的“威优2号”、“威优3号”等杂交水稻,也具有明显的优势,在生产中得到推广、应用。

周坤炉不仅创造了威优杂交稻,而且还先后选育出“革命一号”等十多个不育系其同型保持系;筛选出涟源早、三合一等七个恢复系;配制出七优2号等9个杂交组合。这些不育系、恢复系杂交组合,以它们各自的特色,适应于各种地域的种植,为促进当地粮食生的发展增产、增效作出了一定贡献。1979年威优6号获湖南省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一)。

特别是他育成的威优6号成果,作为专利技术转让之一,1980年春,由中国种子公司和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草签协议,将我国杂交水稻技术转让给该公司。1983年3月正式签订协议,获技术转让费13万美元;1981年我国又与美国卡切尔公司签订合同,获技术转让费10万美元。奠定了杂交水稻走出国门,推向世界的成功之路。

杂交水稻十年攻关、十年磨箭。在人类历史上,十年只是短暂的一瞬,而周坤炉只是一个刚出校门的青年学生,成长为有一定水平的科技工作者;由一个助理技术员,晋升为农业技师。他的贡献有多大?据统计,1979年全国粮食总产增加200亿斤,单是推广杂交水稻这一项,就增产78亿斤。而威优6号种子总数占杂交水稻推广种子70%以上,这78亿斤稻谷中,作为主要组合的“威优系列”占多大份量,没有人作过精确统计,周坤炉也没有想过。

他想的是能让更多的人吃饱饭,吃好饭,才是他的理想与追求。毛泽东主席曾说过:“吃饭是第一件大事。”民以食为天!中国13亿多人张开嘴加在一起有1600多公里这么大,每日三餐,该要填入多少粮食?古往今来,无以计数的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为此劳碌不息;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此殚精竭虑。无粮政局不稳,无粮社会则乱,深深刻入人的心底。

吃饭是头等大事

周坤炉1944年10月21日出生在安乡县董家垱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他家有6兄妹,他是老大。十三、四岁就挑起家庭重担。年少时家境贫寒,家里人口多,衣单薄,腹常饥,为填饱肚子,夏采野菜,冬挖湖藕,湖水寒彻骨髓,背颤齿颠。为什么?为一口吃的。年少的周坤炉是在饥饿中长大的,盼望能吃饱饭,有一种刻骨铭心的记忆。对饱餐一顿有一种幸福向往。

现在他所从事的工作,就是为驱散人类饥饿,温饱天下黎民的工程。“多少事,从来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十年过去了,在大有作为的八十年代,自己还该干些什么,为社会、为人民再作些什么贡献呢。他想的是如何创造出产量高、抗性好、适应性广的杂交稻。

他早期育成的杂交稻威优6号,优势强、抗性好、产量高,深受农民欢迎,发展迅猛。但这些杂交稻生育期长,只能做中稻或迟熟晚稻种植。要进一步发挥杂交稻的增产优势,扩大种植面积,必须发展杂交早稻。当时也有人进行杂交早稻育种常试,但未能成功。甚至有人过早地做出了杂交稻“早而不优、优而不早”的片面结论。1975年他开始了研究杂交早稻设想。

面对“早与优”的茅盾,他冷静分析,不育系V20A在早熟上不存在缩短生育期问题,重点应放在恢复系的选育上。既要缩短恢复系生育,又要保持其恢复力、配合力和抗性,他借鉴国际水稻所多个品种复式远缘杂交以改良恢复系。采用国际稻(IR26X窄叶青8号)F2X早恢1号的配组。这样的配组在育种上是一个创新。

它把国际稻IR26的恢复性、配合力,窄叶青8号的适应性,早恢一号的大穗性都聚合到一起,育成了“二六窄早”,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优与早的茅盾。为缩短育种年限,他采取边测配边稳定的创新办法,仅用6年时间,选育出符合要求的恢复系“26窄早”父本,与母稻V20A配组,1982年育成第一个高产、多抗的优良杂交早稻迟熟组合威优35。经过品比、省区试、南方区试均居第一名。

威优35的育成,是杂交水稻研究的又一次重大突破,较好地解决了杂交水稻“优而不早、早而不优”的茅盾,其应用使我国杂交早稻种植区域大幅度北移。据农业厅《湖南杂交水稻发展史》记载,从岭南移到湖北扩大到北纬25度至30度之间。早杂威优35配晚杂威优6号,双季亩产过顿粮田第一次在长江中游成为现实。“双季”亩产过吨粮技术推广20余年,开创了长江中游杂交水稻生产新局面。从1976年至1999年,湖南省共推广杂交水稻威优、汕优、金优等系列153个组合,其中威优系列组合就推广78个,占51%。1987年种植面积超过100万大关,1990年种植威优35 突破500万亩,1992年突破700万亩,1998年突破900万亩。为粮食生产增产发挥了极好效果。

1984年1月15日,湖南日报刊登由农科院情报所,科技情报通讯主编:龙彭年、龚绍文、湖南日报记者谭毅挺合著文章《应当在锦秀田畴上署上他的名字》—记湖南农科院助理研究员周坤炉。

“他,我国科坛上升起的一颗新星,不,一个新冠军。他培育的威优6号,在美国夺水稻高产之魁,他新培育的杂交早稻、晚稻组合威优35,1982年在全省早稻区域试验和南方稻区籼型杂交稻联合试验预试中,又夺得高产冠军。1983年大面积试种,亩产达1343.5斤。在1983年7月全国南方稻评议会上,威优35被一致确认为杂交早稻优良组合。人们在额手称庆之余,风趣地说,应当在大田上署上作者的名字。”似乎对他工作的肯定。

早熟多抗杂交水稻新组合威优35,1989年6月获湖南省科技进步2等奖(排名第一)。

1994年元月获湖南省政府颁发的科技兴湘奖。

20纪90年代,人们基本吃饱以后,如何吃好的问题,如何销售余粮。提上了议事日程。国家提出发展“两高一优”农业,时势再度提供展露科研人员价值的舞台。

在杂交水稻较好地解决高产、多抗问题后。周坤炉又把研究目标转移到杂交水稻米质上,培育“高产、多抗、优质香型”的杂交稻,使普通百姓吃上过去帝王才能吃到的“贡米”。

优质杂交稻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改良杂交稻米质必须针对组合双方,而关键是不育系。而不育系是长江流域早稻,其米质差。因而必须选育出米质优良的不育系与恢复系配组。有了这一认识,他开始收集优质亲本。1984年,他被派到国际水稻所开展合作研究。利用这个机会,广泛收集优质稻种资源,包括特种资源香稻品种,作为培育优质稻的材料。

他在国际水稻所利用MR365优质香稻品种和V20B杂交,1987年育成湘香2号A,不但米质好,而且有芳香气味,后与明恢63配组,育成了超级香稻“香优63”,其米质超过泰国香米。

为加快优质稻能在收获前选上,他采用嘴嚼稻米法,在嚼的过程中,优质稻米嚼起来感觉柔软。发现用香稻不育系与非香的恢复系配组的杂交稻,即使在同一稻穗中,不同籽粒也有香的和不香的,是一种遗传比例。在杂种一代一个稻穗中有10%左右的籽粒具有香味。这种杂交稻,其根、茎、叶、谷壳皆无香味,大田种植、仓库储藏还可以避免虫、雀、鼠危害。

为早日育成定型的优质杂交稻,他打破常规,抢时间,争速度,加代繁殖,湖南、广西、海南追赶太阳,一年种植四季,刷新了水稻育种记录。多年辛勤耕耘得到回报,先后选育出的优质香稻不育系湘香2号A、新香A(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

选配出既高产、又优质的香型杂交稻组合香优63、新香优63、新香优77、新香优80等,分别通过品种审(认)定,从1992年起陆续推广,到2002年全国累计推广2400万亩。这些组合米质比汕优和威优组合好,其中香优63、新香优77、新香优80的米质达到农业部颁布的优质米标准。

如香优63,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全国119个县试种和稻米品尝,被人们誉为“超级香稻”、其稻米被誉为“超级香米”、“超泰香米”。这一系列重大成果,为提升杂交稻米品质,使稻农增收增效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日益发挥重要作用。

这一重大系列成果,香稻不育系新香A的选育及其香型杂交稻的应用研究,2004年10月,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

从1999年开始,种子大鳄隆平高科国际贸易部将新香优63种子,推广到越南、巴基斯坦、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和斯里兰卡、文莱等国家,至2003年12月,出口该种子78.9万公斤。创汇149.91万美元。

科学研究无止境。周坤炉退休后育成的农香优204,亩产达800多公斤。经科技厅验收认定,已在湖南、湖北、江西等省大面积推广,深受农户欢迎。

2012年9月23日,湖南农科院老科协理事们,考察了湖南省桃源县漆河镇万亩富硒米生产基地,重点参观了农香优204——2000亩杂交稻示范片。

漆河镇农科站高级农艺师刘站长介绍说,为了粮食安全,为了农民增收,为了城市居民不同消费群体对粮食的米质要求,让老百姓吃上好大米。他扶色了全国50多个水稻品种,通过实地考察,看到农香优204在隆回、宁乡、望城、捞刀河等地农户种植反映好。该品种是香型、抗病、抗褐飞虱超高产的优质稻。决

定引种推种2000亩,栽培种植超高产农香优204获得成功。

在刘站长的陪同下,理事们来到示范片区,阳光下千亩稻田一片金黄,丰收在望。沉甸甸的稻穗型态优良,叶片自立,不歪不斜,落色很好。2000多亩没有病虫害,没有倒伏现象。杨光立,张黎光、庞伯良等专家看了称赞不已。

刘站长边走边介绍说:“今年雨水多,是大虫害发生年,稻瘟病和褐飞虱危害严重。由于农香优204抗性好,稻瘟病和褐飞虱对该品种危害小。”他指着田里的稻谷说,你们看,在收割前45天没打药,谷粒落色好,没倒伏,说明该品种茎杆和叶片光合作用好,营养流通到了籽粒上。我顺手从稻橞上摘下一粒谷子,剥去谷壳,长方型的米粒透明度好,闻起来还有一股淡淡的香气。

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

他在杂交水稻的田野上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业绩,在科研的征途上攀登上一座又一座高峰,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也为自己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2014年4月,湖南杂交水稻工程中心、博士生导师赵炳然说:周院长育成杂交水稻威优系列和农香优系列,现在搞杂交水稻的后辈们还没人做到育出2个系列的科研人员;杂交水稻工程中心、谭炎宁博士对周坤炉说:前辈对杂交水稻作出的贡献,至今后人无法超越!

如今周坤炉还在本着有力可为,有热可发的宗旨,不忘初心,在锦秀田畴上继续抒写生命诗行,描绘最美蓝图,唱响心中的歌!

2022年7月7日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kypdkqf.html

大地凯歌的评论 (共 5 条)

  • 文生
  • 淡了红颜
  • 浪子狐
  • 漫舞洛城
    漫舞洛城 推荐阅读并说 一门心思选好文,百花丛中觅新人!让文学来温暖整个世界,你的关爱和支持就是我们中国散文网发展壮大和愈加旺盛的坚硬基石和有力支撑!!!在鲜花铺就红毯的圆梦路上,有你有我的不离不弃和温馨相伴,人生注定更精彩,再次谢谢你我最亲爱的朋友!!!顺祝工作心情都愉快!!!
  • 逐梦星空
    逐梦星空 推荐阅读并说 弘扬真善美,发挥正能量!若想获得更多推荐机会切记以下几点,(一)散文、诗歌,小说是本站的三大优势板块和发展趋势;(二)文章的内容固然重要但是一个好的标题往往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神奇效果;(三)篇幅不宜过长,越是短小精悍的文章更能抓住读者的心从而让人有一种过目难忘的视觉冲击和心灵享受!心若在,梦就在,有梦就会有未来!最后衷心的希望你能够一如既往的创作出更多具有可读性的优秀作品来!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