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论谈《规范学生“听讲”和“阅读”行为》

2019-07-01 13:16 作者:文教--徐军  | 3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徐 军

作为语文老师,我时常有这样的感叹:同样的老师,同样的班级,同样的教法,同样的练习,同样的要求,可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却总有高有低,高低之间有的甚至有几十分的差距,排除基础因素,部分学生语文成绩不理想的症结到底在哪里呢?通过近一段时间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观察研究,我发现,在“听讲”和“阅读”两个重要环节上,成绩好的同学与成绩差的同学相比,往往表现出不同的学习行为,而进一步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应是尽快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有效途径。

一、规范“听讲”行为

上课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认识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而语文课同样具有此功能。可是,学生经过小学和初中两个阶段的学习,积累了一定量的词汇,初步了解了各种文体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写作能力,并能够自主阅读各种类型的文章、著作,特别是文学著作,因此,步入高中以后,不少学生对语文课存有轻视心理,甚至小瞧语文老师,自以为是,因此,课上听讲消极懈怠,久而久之,形成了极坏的学习习惯,导致语文成绩一塌糊涂,而成绩的下滑不理想,又加深对语文和语文课的反感,上课听讲的主动性更差,恶性循环下去,最终到无法收拾的地步。

作为教师,我们当然不会视上述情况而不管不问。一方面我们要眼睛向内,即进一步提高我们的语文修养,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提高课堂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我们还要眼睛向外,即关注学生的听讲行为,规范学生的听讲行为。

语文成绩优异的学生课堂上听讲大都具有以下特点:(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1、神情专注,并随着老师所讲问题的变化而有所变化。

或会意地微笑,或微微点头,或稍皱眉头,或眼神中流露出困惑,在“听” 的同时,默默地跟老师进行着思想和感情的交流,向老师传递着极其宝贵的信息,从而使教师随时调控课堂的时间和讲解的进度,调节知识讲解的深浅和难易,使教和学获得双赢。

2、积极思考并乐于回答问题。

课堂上,老师总要设计一系列问题来让学生回答,以调动学生的思维。成绩优异的同学总是在老师提出问题后便马上凝神思考,当思有所得后便表现出要表达自己思想的愿望。尽管他们的回答不一定准确完整, 有时甚至是答非所问,但课堂上的这种积极表现收获是多方面的:就学生本人来说,积极思考回答问题会不断培养其思维的活跃和严密性,而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又会锻炼其表语言表达能力,经常在老师和同学面前发表对问题的看法和认识,又会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极好的锻炼,在大众场合或气氛紧张的情况下能够落落大方,从容不迫,从而具备适应社会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真可谓一举多得,这种收获是无形的,又是巨大的。

相反,有的同学怕老师提问,总是把头埋得低低的,生怕老师点到自己的名字;也有的同学不屑于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精神和思想游离于课堂之外,一旦被老师提名只好支支吾吾,不知所云。时间一长,这样的同学在课堂上不但培养不了语文能力,连最基础的语文知识也学不到手,语文成绩只能越来越糟。

3、边听边看边记。

成绩优异的同学上课时既能够专心听讲,又能够认真做好课堂笔记笔记着重记要点,记疑点,记典型的事例,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记下自己对解决某一问题有启发意义的思想火花,做到眼、耳、脑、手协调并用。既不会因记笔记影响听,也不会因听和看而影响记录。

关于上课听讲,在一次学习交流会上,一位同学发自肺腑地说:“老师在课堂上以精练的语言来传授知识,同时又会讲授一些思考问题的新角度、新方法、新技巧,故而上课要全力以赴,每分每秒都要聚精会神,争取一字不落地听进去,争取当堂理解、记住。也许课堂上几秒钟的懈怠,导致日后考场上的一题做不出,几分的损失,也许就改变了他的命运。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二、 规范“阅读行为”

语文学习离不开阅读,通过阅读,学生可以获取信息,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为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撑。其重要性不用赘述。可是,现代中学生在阅读方面却存在诸多问题。比较突出的有如下两个方面。

(一)重视默读而轻视诵读和熟读。

“早读”课是很多学校都设置的一堂课,但是,在高中校园里,伴着晨曦,伴着旭日东升,往日朗朗的读书声已很难听到了。如果走进教室,听到的也只是有气无力的小声读,一种死气、压抑的气氛笼罩着一口口教室。当然,如今高中生读书喜欢默读或者小声读原因是多方面的,与现如今激烈的高考竞争造成的身心疲惫朝气全无有直接关系。默读是阅读的重要方式之一,是个体学习时经常采用的方法。但是,学生普遍轻视诵读和熟读则是语文学习的一大误区。诵读和熟读是传统语文教育特别重视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即形象地说明了熟读的重要性。

所谓诵读即要求出声地读,甚至那腔拿调地读;不仅如此,还要求熟读甚至背诵。关于这一点,有人理解为死记硬背。如果不注重文章内容的理解,死记硬背当然不可取;但是好文章必须反复诵读、熟读,才能够培养起语感。读文言文是如此,读典范的现代文也同样如此。用文字来传情达意,还需要积累必要的语言材料,包括精妙的词句和语言片断,通过熟读、背诵,胸中蓄积的语言材料多了,读文章易于产生联想,写文章便于选择词句,文思不致于枯涩。另外,学生不重视诵读、熟读,也与我们老师的引导分不开。当前我们的语文教学,教师比较重视文本的“分析”,而不太重视“读”,讲读一篇文章,一节课40分钟,让学生真正读的时间少之又少,至于出声诵读的时间就更少得可怜,大部分的时间都被“讲”和“分析”占去了。

教师的这种教学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对于诵读也就比较轻视,不知道好的文章是需要反复诵读的。因此,要让早读课听到朗朗的读书声,规范学生的这种阅读行为,首先要从老师做起。不要把课堂变成“讲堂”,老师少讲一点,也让学生少讲一点,少讲点文章的体裁特点、结构方法、写作技巧,挤出点时间让学生出声地读,大声地读,反复地读,在读中领会文章的思想,在读中感受文章的情感,在读中享受文章的美。

(二)阅读时不会“精思”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说思考的重要性。朱熹在讲到读书的方法时曾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处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可见,读书要真正有大的收获,必须在读的同时学会思考。可是,现在不少高中生,阅读文章和书籍,特别追求速度,一本大部头的书,一两天就能啃完,怀着猎奇心理,只重情节,不重视语言的品味,不揣摩文本的思想内涵,因此,看似读了不少书,可语文修养并未得到多大提高,所读的书并未真正为我所用。

要规范这种阅读行为,就应让学生在阅读时善于质疑,不能兼收并蓄。应该对文章的思想观点做出理智的评判,对于文章的写作技巧有准确的把握。经常这样阅读,养成研读精思的好习惯,书中的营养才能真正滋润学生的心田。

除以上两点外,在阅读心理方面,还应对学生提出几条规范性要求:1、要有求知的欲望。如饥似渴的求知欲望,会让学生手不释卷,在书海里泛舟遨游。2、拥有乐观的心情。将读书看作一种愉快的享受,一种高尚的娱乐,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3、要有专一的心力。读书时,精神要集中,充分调动大脑的功能,活跃思维。4、要有攻关的心态。读书过程中遇到问题要敢于碰硬,不要把问题抛在一边。

作者简介:徐军,大学教师,中国铁道出版社《现代推销实务》主编,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鲜早世界栏目首届最受听众和读者欢迎的十五位作家之一,在全国数十家报刊杂志和国家级网站上发表了数百篇作品,其中数十篇作品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等各项征文大赛中获奖。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zawen/vyzspkqf.html

论谈《规范学生“听讲”和“阅读”行为》的评论 (共 3 条)

  • 江南风
  • 王东强
  • 心静如水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