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大明王朝官衔制度一览

2020-06-12 11:48 作者:飞翔的鹰耿彪  | 4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大明王朝官衔制度一览

1、三公、三孤:

三公: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

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从一品)

三公(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三孤(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

原是指天子或太子左右最亲近的人。(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师”是传授其知识的,“傅”是监督其行动的,“保”是照管其身体的,即分别是负责君主智育、德育、体育的人。

太子的师傅均以别的官衔任命,为明朝中央最高级官职;三公为正一品,三孤为从一品,两者位尊权重,但是一种虚职,是皇帝对大臣的加官和赠官的官衔!用来表明受官者的功绩与崇高身份,没有实际管辖范围。

明初,中书省为中央最高行政机构,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加强皇权,于洪武二十八年(1093)撤销中书省,丞相制度被废除,殿阁大学士,明代,设大学士若干人,替皇帝批答奏章,商承政务,官阶五品。如果兼任尚书、侍郎,则可以加官到一品,成为事实上的宰相,俗称“阁老”。

原中书省所辖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吏部:负责官吏的管理,考核,升迁等,户部:有十三个司,分别管理各地的收支与报销,礼部:主管国家凶吉大典,教育与考试,招待外宾,宴劳功臣等,兵部:管理天下军政(军令由五军都督府管理),刑部:管理天下刑名,工部:管理建筑、后勤、水利、制造等)直接对皇帝负责,

六部尚书实际上成为朝廷的最高的行政长官,尚书为各部正官,侍郎为六部中各部的副官。

六部各设尚书一人,直接对皇帝负责,尚书之下有左右侍郎(副部长)、郎中(司长)、主事等。

[吏部尚书]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选,是吏部的最高长官。明代是正二品,通常称为天官、冢宰、太宰。

[户部尚书]户部的最高长官,主管全国的财政监督、民政事务。正二品官

户部侍郎]户部的副长官,为从二品

[礼部尚书]主管朝廷中的礼仪、祭祀、宴餐、贡举的大臣,正二品

[礼部侍郎]礼部副长官,从二品,

[刑部尚书]掌管全国司法和刑狱的大臣,为正二品,

[刑部侍朗]刑部副长官,从二品,

[兵部尚书]统管全国军事行政长官,正二品。

[工部尚书]掌管全国水土工和的大臣,正二品,。

[工部侍郎]工部副长官,从二品。

[郎中]在六部中仅次于侍郎的官,是部内各司的主官,正五品。

[员外]“员外”是定额以外添派的人,为五品。

3、督察院:

直属于皇帝的监察部门

下设左右督御史(正二品)、左右副督御史(正三品)、左右佥督御史(正四品)

都察院是明朝中央的司法行政监察机构,明朝部,院同治,院、部权并重,院长官都御史与尚书平级,为正二品。

再往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分管每个省的检查工作(当时中国分十三个省)十三道监察御史与直

属于皇帝的六科给事中统称"科道"属于言官范畴。

[监察御史]监察御史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明代为正七品。

[给事中]朝廷中经手章奏,稽察六部百司的官,正五品。

4、六科:

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每科设督给事中(正七品)、左右给事中与给事中(从七品)。

给事中品级虽低,权利很大,皇帝交给各个衙门办理的工作由六科每五天注销一次,如果有脱拉

或者办事不力的,六科可以向皇帝报告。六科还可以参与官员的选拔,皇帝御前会议,审理有罪

的官员。最为重要的是六科有封还皇帝敕书的权利,皇帝的旨意如果六科认为不妥可以封还,不

予执行。

5、五寺:

五寺是五衙门的简称,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

大理寺:相当于今天的法院,是全国最高上诉机关。与督察院、刑部构成了三法司,

[大理寺卿]全国三大司法长官之一,正三品。掌握全国刑狱的最高长官。

太常寺:主管祭祀

[太常寺卿]掌管宗庙祭祀之事的长官,正三品。

[太常寺少卿]太常寺副长官,正四品。

[太常博士]太常寺掌管祭祀之事的官员,正七品。

光禄寺:主管宴享

太仆寺(兵部在地方设立的牧养军马机构)卿2人。

太仆寺卿,太仆寺长官,主管传达王命、侍从皇帝出入、车马等职事,正三品。

太仆寺少卿,太仆寺副长官,正四品。

鸿胪寺:“胪”是传的意思,“鸿胪”是大传颂的意思。管招待外宾

[鸿胪寺卿]唐代鸿胪寺卿既管朝廷的侍客,又管司仪,明代专管朝廷的朝会仪节,正四品。

[鸿胪寺少卿]鸿胪寺卿的副职,正五品。

6、詹士府:

詹士府是负责辅助太子的机构设正三品詹士一人,正四品少詹士一人,正六品府丞一人

詹士府设左右坊,司经局,主簿厅

7、太医院:

太医院是管理宫廷及贵族诊断,制药的,设正五品院使一人,正六品院判二人,正八品御医四

人,从九品吏目若干人。

8、翰林院:

相当于现在国立大学,干部学院等的综合,

翰林院的首长称为翰林学士(正五品),

侍读学士两人,侍讲学士两人(从五品),

侍读、侍讲各两人(正六品),

修撰(从六品)考中状元后就会被授予此职位。

编修(正七品)榜眼、探花考中后就会被授予此职位。

[国子监祭酒]公卿、大夫的子弟称作“国子”,“国子监供祭酒”即国子太学的主官,从四品。

[国子监丞]唐代之后国子监丞为国子监丞国子监内部事务官。明清时期监丞职能是学监的性质,正七品官。

[国子监博士]唐代之后,在国子监中分管教学的官员称作国子监博士及助教。

(地方)布政司,府,州,县。

承宣布政使司为明地方(省)最高行政长官,布政使 一省之民事财务总管,明朝全国设有13个布政使司

[左右参政、左右参议]明代布政使的下属官员。布政使掌管一省的政务,参政、参议分守各道,并分管粮储、屯田、军务、驿传、水利、抚名等事,一般是正四品。

府: 明朝全国设159府,府按纳税粮分三等:纳粮20万以上为上府,20万以下十万以上为中府,十万以下为下府,无粮的叫地府, 府的长官称知府,其官正四品,明除首都、陪都所在地府长官仍称尹外,一般都称知府。

[知府]宋代知府职略高于知州。清代知府为从四品。

[同知]府的副职称为同知,如一府的主官称为知府,而府的佐官称为同知。明清时期,各府同知为正五品。

州:明代的州有两级别:直隶州和散州。直隶州属省,级别与府相同;散州隶属府,同县级。

[州牧]唐宋京畿的地方长官称州牧,正六品官。明代知州已降为与县略相等到的地方长官,但文字上仍尊称为州牧,与知县并称牧令,正七品。

[知州]州的长官,一般是六品或五品。

知州属官有同知、通判,分别掌财政、刑法、治安等。

[通判]北宋初年设通判之时,职权几乎与知州相同,名为佐官,实际上是与知州共同负责,甚至还是知州、知府的监视者。到了南宋,知州职位较轻,通判职位就更轻了。明代知府以下设通判,定为六品官,实际上同知没有区别。

县:助手有县丞、主簿。县丞协助知县管理县政,主簿管全县粮税、户籍。水浒中宋江上山前好像就是县丞一职。

[知县]县的最高长官。明代知县为正七品

[主簿]主簿是主管文书的意思。中央卿寺中的主簿是正规的军事官,唐代列为从七品,其他官署的主簿为八、九品,县主簿为九品。

总督:明代具有节制地方文武官员权力的朝廷命官。明代还有管辖专门事务的总督,如漕运总督等,官阶自正二品至从一品不等。

[宣慰使]元明清三代,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世袭的“士司”中,宣慰使是最高的官职,从三品官。

[宣抚使]明镇抚一方的军政长官,官阶由原官衔而定,一般是二、三品。

通政使司(中央情报机关)通政使1人,大理寺(中央司法机关)卿1人, 副都御史(都察院副长官),按察使司(地方最高监察机构)按察使9人,按察使 一省之司法掌握者。 。

与知府同级的四品官还有:按察使司副使26人,大理寺少卿4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1人。

此外,尚有四品以下,如参议、六部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六品以上官员,数以百计。

主要机构六部

明朝在中央设置吏、户、礼、工、刑、兵六部,与前代相比,明朝最初在每部增加尚书侍郎各一。胡惟庸案之后,朱元璋废丞相之职,取消中书省。六部因此地位得到了提高。每部只设一个尚书,两个侍郎,原有的各科尚书降为郎中。各部尚书和侍郎的官阶也上升。其中以吏部(主管文官升迁)最为重要,户部人员最多。礼部(主管祭祀大典)与工部(主管公共建设)地位较低。

监察机构

在洪武十三年前,明朝还沿袭元的监察制度,设立御史台,有左右御史大夫各一名。洪武十三年后,朱元璋废御史台。两年之后,朱元璋设立新的监察机构—都察院。都察院下面设立监察御史若干人,分巡全国各省,称为十二道监察御史。每道有监察御史三至五人,范围大体为一省。但监察御史都驻在京师,有事带印出巡,事毕回京缴印。到明末,监察御史分为十三道,共有一百一十人。

六科

明朝开始只设了给事中。到洪武廿四年,设都给事中六人,分吏、户、礼、工、刑、兵六科,每科一人。该制度基本是继承了唐朝的门下省制度。六科官职品级虽低,然职权很高。他们可以不赞成皇帝的意旨。而该制度也发挥了一定的改善朝政作用。

五寺

五寺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大理寺与刑部和都察院合为三法司,其职权与今日之最高法院相似。大理寺的首长称为大理寺卿,也是九卿之一。其余四个寺的卿职权较低。太常寺负责祭祀;太仆寺管理马匹;光禄寺负责寿宴;鸿胪寺负责接待外宾。

内阁

在废除丞相制度后,朱元璋亲理政务,一度深感疲惫,于是设立四辅制度来辅佐政事。但这项制度效能不彰。洪武十七年后被废。之后朱元璋请来几位翰林学士帮忙辅佐,这些翰林学士的官职被命为“XX大学士”。这也就是所谓的内阁机构。

特务机构

明朝实行严密的特务政治。主要的特务机构包括锦衣卫、东厂和西厂,武宗时期还一度设有内行厂。 锦衣卫设立于洪武十五年,直接听命于皇上,可以逮捕任何人,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在东厂设立后,锦衣卫权力受到削弱。东厂成立于永乐十八年,是明成祖为了镇压政治上的反对力量而成立。地点位于京师东安门北。东厂的主要职责就是监视政府官员、社会名流、学者等各种政治力量,并有权将监视结果直接向皇帝汇报。依据监视得到的情报,对于那些地位较低的政治反对派,东厂可以直接逮捕、审讯;而对于担任政府高级官员或者有皇室贵族身份的反对派,东厂在得到皇帝的授权后也能够对其执行逮捕、审讯。东厂在设立之初,就由宦官担任提督,后来通常以司礼监秉笔太监中位居第二、第三者担任。西厂设立于宪宗时期,首领为汪直。1482年后被废。其后又被武宗短暂恢复。 内厂设置于武宗时期,首领为宦官刘谨,刘谨伏诛后,内厂与西厂同时被废,仅留东厂。

其它机构三公

包括太师、太傅、太保。这些官职都是虚弦。他们名为辅导太子,但实际上辅导太子的机构是詹事府。詹事府下设两坊、一局、一厅。此外还有太医院。太医院附属有生药库和惠民药局。而翰林院远较太医院重要。翰林院首长则是翰林学士。

诸司

指不属于各部院的司。主要指通政司和行人司。通政司负责传递公文,公告周知。行人司负责到地方上颁诏谕及赴外国作使臣。

外三监

包括国子监、钦天监、上林苑监。钦天监负责观测星象。国子监是教育机构,有祭酒一人,司业一人,监丞一人,博士五人,助教十五人,学正十人,学录七人,典簿一人,典籍一人,典馔两人。上林苑监负责掌管皇帝的御花园,畜牧场与菜圃。

内十二监

为宦官衙门。事实上只有在这些衙门工作的宦官才是太监。包括司礼监、内宫监、御用监、司设监、御马监、神宫监、尚膳监、尚宝监、印绶监、直殿监、尚衣监、都知监。以司礼监最为重要,监内的提督太监主管宫内一切宦官礼仪刑名。而秉笔太监在宦官极端专权时竟代替皇帝批公文。此外还设有四个司(惜薪、钟鼓、宝钞、混堂),八个局(兵仗、银作、浣衣、巾帽、针工、内织染、酒醋面,司苑),合为内官廿四衙门。宫女也有六个局(尚宫、尚仪、尚食、尚寝、尚功等),每个局下设四个司.

锦衣卫和东厂、西厂的设置及其职能,

朱元璋把负责警卫事务的亲军都督府的仪鸾卫改为锦衣卫,授以侦察、缉捕、审判、处罚罪犯的大权,开明代厂卫特务统治的先河。

后来,明成祖增设东厂,用它专门刺探臣民“谋逆妖言,大奸大恶”之事。起初直接受明成祖指挥,后来统辖权移到宦官手里,有事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权力在锦衣卫之上。

明宪宗时,为加强特务统治,成化十三年春正月又设西厂。用太监汪直为提督。其为员权力超过东厂,活动范围自京师遍及各地权力比东厂更大,上自王公贵族、下至民间斗殴等鸡毛蒜皮小事,都在西厂管束的范围之内。

西厂从成化十三年成立,因为东西两厂之间为了争功邀宠,经常发生明争暗斗的事情,所以汪直失势后,成化十八年二月废除,这六年中,西厂一度罢废,不过仅仅停了一个月而已,在这段期间,冤死者不计其数,朝廷大关无故入狱者达数百人之多,被株连的更是数十倍此数。

直到政德元年底,武宗皇帝认命刘瑾为司礼太监时,才重新设置西厂,但不

久因为内行厂的兴起,另设西厂,已无多大的必要,因而撤销了

内行厂:武宗三年,刘瑾专权,设内办事厂,即内行厂,简称内厂,由其亲自统领,比东厂、西厂尤为酷烈。

武宗以前,厂、卫分立,更迭用事。此时,东厂首领丘聚,西厂首领谷大用,锦衣卫指挥石文义,皆刘瑾死党,以致厂、卫合势,特务遍天下,并创立重刑,官吏军民非法死者数千,人们视宦官如虎狼。正德五年(1510年),刘瑾以谋反罪被杀,西厂、内行厂被撤销。

东厂和西厂由宦官统领,宦官被赋予重大的职责,逐渐成为明朝统治的一个毒瘤。明朝利用特务手段,实行恐怖统治,虽然对强化皇权起了一定作用,但它对明朝政治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锦衣卫是明朝专有军政搜集情报机构,前身为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后改称"亲军都尉府",统辖仪鸾司,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洪武十五年(1382年),裁撤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改置锦衣卫。

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锦衣卫主要职能为"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 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也有参与收集军情、策反敌将的工作,如在万历朝鲜战争中收集了大量的日军军情。其首领称为锦衣卫指挥使,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直接向皇帝负责。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

有明一代,锦衣卫一直存在。延续至1661年南明永历帝的锦衣卫指挥使马吉翔与掌卫事任子信于咒水之难被杀才可说是正式结束长达290年的历史。清朝入关以后,仿效明朝制度,仍然设立锦衣卫。顺治二年(1645年),改称銮仪卫。清朝的锦衣卫仅存在一年。

锦衣卫

设立时间

洪武十五年(1382年)

裁撤时间

顺治二年(1645年)

军政特务机构

朱元璋设置锦衣卫以驾驭不法群臣为目的,《明史·刑法志》记载:"胡惟庸、蓝玉两案,株连且四万。"

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特令其掌管刑狱,赋予巡察缉捕之权,下设镇抚司。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下令焚毁锦衣卫刑具,所押囚犯转交刑部审理;同时下令内外狱全部归三法司审理,将锦衣卫废除。明成祖时,锦衣卫又得以恢复,并由北镇抚司专门处理诏狱。明初两代皇帝重用锦衣卫,其后,有明一代,此弊终难去矣。

洪武十五年(年),朱元璋设置锦衣卫。初始职能为三项:其一,守卫值宿;其二,侦察与逮捕;其三,典诏狱。此三项职能在一段的时期内并未设立供其稳定实施的制度。

洪武二十年(年),朱元璋认为锦衣卫有滥用职权,依势作宠之态,便此时至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将内外刑狱从锦衣卫职责中废除,交由法司处理。

明初," 胡蓝之狱" 、" 郭恒案" 、"空印案" 多有锦衣旗校奉命活跃其间。

此期锦衣卫的职权有所扩大。一些在朝廷中由宪司负责的事项逐步由锦衣卫处理。镇抚司由卫的下属独立于锦衣卫,权力扩大,可直接向皇帝上奏。

正德初期,太监刘瑾操握政权,将心腹布于朝廷各要位上,锦衣卫指挥使石义文也常对刘瑾阿谀奉承。随着刘瑾权势的进一步扩大,锦衣卫不得不依附于东厂,厂卫格局形式发生变化。 在由钱宁治理卫事时,锦衣卫权势再一次上升。

明世宗嘉靖时期是锦衣卫权力鼎盛时期。此期的锦衣卫权力程逐步上升趋势,待陆炳执掌卫政之时,锦衣卫权力达到顶峰,卫权甚至超越厂权,东厂亦为之低头俯首。

史书上对隆庆、万历时期的锦衣卫人事变迁少有记载。以万历时期为例:万历初期,朱希为锦衣卫指挥使。其对权力的行使可谓规规矩矩,不扩大事态,严格遵守规矩,对事物的处理比较谨慎。万历十年,刘守为锦衣卫都督,其与东厂狼狈为奸,作威作福,虽对锦衣卫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造成了锦衣卫与东厂互利互惠、相互合作的局面。万历后期,神宗久久不理朝政,此时非法羁押、长期监禁的情形普遍存在。此时锦衣卫权力不及东厂之势。

锦衣卫权力低于东厂,沦为其附庸。自万历年间,明朝的社会矛盾逐渐加深,朝廷分崩离析,大臣们结党自拥,大太监魏忠贤权倾内外。熹宗初期,刘侨为锦衣卫镇抚司指挥,因为人正直,"不肯献媚,不肯杀人" ,遵纪守法,魏忠贤便借势将其削馆免职。随后,田尔耕投靠魏忠贤,甘愿作其义子。其为人"阴险狡诈",又因其"缉捕有功"升为锦衣卫都督。

崇祯初期,朱由检虽已拨乱反正,但社会矛盾一时并未消除。此期由董琨治理锦衣卫之事,此人急功近利,不久便被罢免。随后由吴孟明掌管锦衣卫,此人虽公正,但为不阿,行事时总观望东厂之态。崇祯末期,骆养性掌管锦衣卫。

主要职能

锦衣卫首先是皇帝的侍卫亲军和仪仗队,由将军、校尉和力士组成。将军初名"天武",永乐时改称"大汉将军",选取体貌雄伟、有勇力者充任,作为殿廷卫士。校尉、力士拣选民间身体健康、没有前科的男子充任,校尉掌管卤簿、伞盖,力士举持金鼓、旗帜。

平日里没有朝会活动时,各卫亲军分别值守皇城四门,唯独锦衣卫将军在午门外昼守卫,总共100人。午门是宫城的正门,可见锦衣卫地位之高。

皇帝在奉天门(今故宫太和门)御门听政的时候,锦衣卫堂上官一员侍立在御座西侧,负责传旨。锦衣卫将军一百二十九人与千户二人、百户四人,分别守护在丹陛、御道、金水桥以及奉天门广场的各个门前。此外还有锦衣卫校尉五百人,排列在午门内外,负责鸣鞭及执掌仪仗。

每年正旦、至、万寿节三大朝会,锦衣卫与其他亲军一起承担侍卫和仪仗职责。仪仗队伍共有四千人余人,其中锦衣卫多达一千五百人。朝会期间距离皇帝最近的就是锦衣卫,随时侍奉左右,听候调遣。

每当皇帝因祭祀或巡游而出宫时,锦衣卫也要在驾前扈从。他们有的负责沿途巡视,有的负责在銮跸与京城之间传报消息,有的在驾旁侍骑,传奏御辇的起落。

《出警入跸图》中的锦衣卫(伞盖下为万历皇帝,红衣者为锦衣卫校尉,着甲扛刀者为锦衣卫大汉将军)

由于具有仪仗队的职能,所以锦衣卫的服饰异常华美。校尉穿的官服因袭了元代礼服的样式,《长安客话》中称其"鹅帽锦衣",也就是用鹅毛装饰的帽子和颜色亮丽的衣服。每当皇帝祭祀或巡游时,作为侍从的锦衣卫校尉更要身着飞鱼服,腰佩绣春刀。飞鱼服是仅次于蟒袍的隆重礼服,官员到了一定品级才能穿着。绣春刀轻巧短小,除非御赐,否则不能擅自佩戴。景泰年间,锦衣卫指挥使和当值侍卫又获准穿着麒麟服,这是公、侯、伯、驸马才有资格穿的礼服。锦衣卫大汉将军在当值时要穿戴饰以小旗的头盔、对襟的罩甲。盔甲有金盔金甲、红盔红甲和红盔青甲等各种颜色。腰间还要悬挂宫禁金牌和佩刀,手持金瓜或斧钺。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出警入跸图》中能清楚地看到随驾扈从的锦衣卫官军。

"巡查缉捕"是锦衣卫区别于其他各朝禁卫军的特殊之处,负责侦缉刑事的锦衣卫机构是南、北镇抚司,其中北镇抚司是洪武十五年添设,专理皇帝钦定案件。成化元年,增铸北镇抚司印信,一切刑狱不必关白本卫。北镇抚司拥有自己的诏狱,可以自行逮捕、刑讯、处决,不必经过一般司法机构。 南、北镇抚司下设五个卫所,其统领官称为千户、百户、总旗、小旗,普通军士称为校尉、力士。

廷杖就是把触怒皇帝的大臣拖出午门杖打。负责行刑的就是锦衣卫校尉,监刑的是司礼监太监。受杖官员被扒掉官服,用草绳捆绑,趴在地上,受杖80棍,行刑校尉每5棍一换,共用16人。行刑校尉以司礼监太监的表情动作为下杖轻重的依据:若太监两脚成外八字张开,受刑之人尚能留下一条性命;若太监两脚尖靠拢,受刑之人就要毙命杖下。有明一代共行廷杖500余次,杖毙的大臣达50多人。

作为皇帝的贴身卫队,为了保证皇帝的安全,锦衣卫必须防患于未然。他们于是时时出动,刺探可能威胁皇权、危害朝廷的行为和言论,并捉捕和审讯嫌疑人。他们的这项任务被皇帝特许,并逐渐演变为军事特务的职能。

洪武时期,因为锦衣卫有非法凌辱、虐待囚犯的行为,朱元璋下诏焚毁锦衣卫刑具,废除了他们的这项职能。明成祖朱棣登基之后,恢复了锦衣卫的所有权力,并有所加强。他设置了北镇抚司,专理"诏狱",可以直接逮捕和拷问犯人,刑部、大理寺、都察院这些司法机关无权过问。明宪宗成化年间又增铸了北镇抚司印信,一切刑狱专呈皇帝,毋须通过指挥使转达,使锦衣卫北镇抚司成为皇帝直辖的司法机构,权力达到极致。负责侦察、缉捕的锦衣卫官校称为"缇骑"。由于权力缺乏限制,他们为了邀功请赏而罗织罪名,不择手段地扩大牵连范围,制造的冤假错案不胜枚举。

军事编制

明初军制为"卫"和"所",每卫辖正规军士约五千人,其下设所,分为千户所和百户所,京城的禁卫军所辖卫所为四十八处。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改革禁卫军,建立了十二个亲军卫,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锦衣卫"。

官职等级

指挥使一人,正三品;

指挥同知二人,从三品;

指挥佥事二人,正四品;

镇抚使二人,从四品;

十四所千户十四人,正五品;

副千户,从五品;

百户,正六品;

试百户,从六品;

总旗,正七品;

小旗,从七品。

下属有将军、校尉、力士,对外有参某某事、校令,另有精通多国语言的翻译(如宪宗朝张渺正)。

制服配置

锦衣卫高级官员有三种服饰:蟒服、飞鱼服和斗牛服。

蟒袍

蟒袍是一种皇帝的赐服,穿蟒袍要戴玉带。蟒袍与皇帝所穿的龙衮服相似,本不在官服之列,而是明朝内使监宦官、宰辅蒙恩特赏的赐服。获得这类赐服被认为是极大的荣宠。

明《万历野获编·补遗》卷二说:"蟒衣如像龙之服,与至尊所御袍相肖,但减一爪耳。"

《明史·舆服志》:"宦官在帝左右必蟒服,……绣蟒于左右,系以鸾带。……次则飞鱼……。单蟒面皆斜向,坐蟒则正向,尤贵。又有膝襕者,亦如曳撒,上有蟒补,当膝处横织细云蟒,盖南郊及山陵扈从,便于乘马也。或召对燕见,君臣皆不用袍而用此。第蟒有五爪四爪之分,襕有红、黄之别耳。"

这段记载可知,蟒衣有单蟒,即绣两条行蟒纹于衣襟左右。有坐蟒,即除左右襟两条行蟒外,在前胸后背加正面坐蟒纹,这是尊贵的式样。至于曳撒是一种袍裙式服装,于前胸后背饰蟒纹外,另在袍裙当膝处饰横条式云蟒纹装饰,称为膝襕。

飞鱼

《山海经》:"其状如豚而赤文,服之不雷,可以御兵。"具有神话色彩。

《林邑国记》:"飞鱼身圆,长丈余,羽重沓,翼如胡蝉。"是一种龙头、有翼、鱼尾形的神话动物。

《明史·舆服志》:"嘉靖十六年,群臣朝于驻跸所,兵部尚书张瓒服蟒。帝怒曰:'尚书二品,何自服蟒'。张瓒对曰:'所服乃钦赐飞鱼服,鲜明类蟒,非蟒也'"。

飞鱼类蟒,亦有二角。所谓飞鱼纹,是作蟒形而加鱼鳍鱼尾为稍异,非真作飞鱼形。飞鱼纹,《山海经·海外西经》:"龙鱼陵居在其北,状如狸。"因能飞,所以一名飞鱼,头如龙,鱼身一角,服式为衣分上下二截相连,下有分幅,二旁有襞积。

飞鱼服是次于蟒袍的一种隆重服饰。至正德年间,如武弁自参(将)游(击)以下,都得飞鱼服。嘉靖、隆庆年年间,这种服饰也颂及六部大臣及出镇视师大帅等,有赏赐而服者。官员要有一定品级才允许着飞鱼服。

斗牛服

明朝赐予一品官员的官服,上绣虬属兽斗牛,故名。

清《渌水亭杂识》卷二:" 明朝翰林官,五品多借三品服色,讲官破格有赐斗牛服者。"

《明史·舆服志三》:斗牛服与蟒服、飞鱼服,因服装的纹饰,都与皇帝所穿的龙衮服相似,本不在品官服制度之内,而是明朝内使监宦官、宰辅蒙恩特赏的赐服。获得这类赐服被认为是极大的荣宠。斗牛服是次于蟒服、飞鱼服的一种隆重服饰。

《晋书·张华传》:晋惠帝时,广武侯张华见斗牛之间常有紫气,请通晓天文的雷焕去询问,雷焕说是丰城宝剑之精,上彻于天,就让雷焕为丰城令。焕到任,掘狱屋基得一石函,中有双剑,刻题一曰龙泉,一曰太阿。乃一以送华,一以自佩。后张华被杀,剑忽不见。雷焕死后,其子持剑过延平津,船至江中,剑忽跃出,堕水。但见二龙蟠萦有文章,水泯警沸,于是失剑。

《天水冰山录》:着从严嵩家抄没的财产名录,其中有五爪云龙过肩妆花段(缎),各种颜色质料的蟒龙纹衣料。如蟒龙补、过肩蟒龙。蟒、蟒补、过肩蟒、过肩云蟒、百花蟒;斗牛、斗牛补、斗牛过肩、斗牛过肩补;飞鱼、飞鱼补、飞鱼过肩、飞鱼通袖等各式衣、圆领、袍、袄、女衣、女袍、女袄、女披风等成衣和织成衣料,即按照成衣款式的结构裁片排料而织制的服装匹料。明代斗牛服在北京南苑苇子坑明墓、南京太平门外板仓村明墓、广州郊区明墓均有实物发现。

由于锦衣卫是由皇帝直接管辖,朝中的其他官员根本无法对他们干扰,因而使得锦衣卫可以处理牵扯朝廷官员的大案,并直接呈送皇帝。所以,朝中官员多畏惧锦衣卫。但是,锦衣卫的刑讯范围只针对官员士大夫,所以一般不会审讯以及捉拿普通百姓。普通的百姓刑、民事案件只通过正常的司法进行处理。

洪武时期,因为锦衣卫有非法凌辱、虐待囚犯的行为,朱元璋下诏焚毁锦衣卫刑具,废除了他们的这项职能。明成祖朱棣登基之后,恢复了锦衣卫的所有权力,并有所加强。他设置了北镇抚司,专理"诏狱",可以直接逮捕和拷问犯人,刑部、大理寺、都察院这些司法机关无权过问。明宪宗成化年间又增铸了北镇抚司印信,一切刑狱专呈皇帝,毋须通过指挥使转达,使锦衣卫北镇抚司成为皇帝直辖的司法机构,权力达到极致。

负责侦察、缉捕的锦衣卫官校称为"缇骑"。由于权力缺乏限制,他们为了邀功请赏而罗织罪名,不择手段地扩大牵连范围,制造的冤假错案不胜枚举。

另外,锦衣卫拥有特权,无形中令他们可胡作非为、贪赃枉法而又得到了皇帝的"屏障"保护,造成了社会的混乱不堪。所以说,明之亡于厂卫,是间接引起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第一任指挥使在历史上没有明文记载,不过有锦衣卫指挥使名分的第一人是毛骧,毛骧制造了胡惟庸死后的牵连大案,最后自己也被朱元璋为了平息众怒而杀头。

第二任是蒋瓛,历史上蓝玉谋反的罪证就是他秘密禀告朱元璋的,蓝玉案之后也被朱元璋赐死。此后到建文时代都没有常设。

第三任是明成祖时的纪纲,永乐十三年(1415年),他将《永乐大典》总裁官解缙置于地冻死。永乐十四年(1416年)因为支持汉王夺嫡被杀。

明英宗时,锦衣卫指挥使是刘勉和徐恭,《明史》记载他们"皆谨饬"。王振上位后,提拔亲信马顺作了锦衣卫指挥使,明英宗被俘后,作为王党"余孽"被活生生的打死在朝堂上。

明景泰时,卢忠当了指挥使,指挥了一把景泰朝的"金刀案",扑朔迷离之后,卢忠甚至装疯,一把刀引发的血案被内阁和司礼监联手压了下去。"夺门之变"后的指挥使是逯杲,公然索贿,胡乱按罪,被准备谋反的曹吉祥的侄子曹钦发现了无间身份后砍了,为事业献身。接任的是门达,也不是好人。明宪宗继位后流放广西。不过天顺朝最出名的指挥使是皇帝的大恩人袁彬,全大明锦衣卫的头头脑脑们摘出来,所有人听过的好话加起来估计也没有给他一个人的多。一朝天子一朝臣,每个皇帝上台锦衣卫都得大清洗一遍,只有他服侍了两代皇帝还都是正牌卫使。去世时官爵为光禄大夫、上柱国、左军都督,为帝国超一品的大员,连母亲和妻子都是一品诰命。另一位在同期做过锦衣卫指挥使的是蒙古人哈铭,他和袁彬是唯二与英宗在"土木之变"后共患难的。还留下一本回忆录《正统临戎录》。

宪宗朝的第一位指挥使是万贵妃的弟弟万通。后继者朱骥持狱公正,风评不错。

弘治朝的牟斌也是个厚道人。

正德朝时,锦衣卫指挥使石文义与张采攀附刘谨,刘瑾倒台后也被处死。接任指挥使的是钱宁,钱宁从小被太监义父"嬖之"。做御前侍卫时更是跟武宗同睡一张床,后来被武宗皇帝亲近江彬扳倒。江彬继任锦衣卫指挥使和武宗皇帝也是"出入豹房,同卧起",且同时兼管东厂。武宗死后,江彬也被杀。

嘉靖朝锦衣卫指挥使更迭很快,朱宸、骆安、王佐、陈寅都是嘉靖在安陆兴王府的旧部。之后就是陆炳,他是嘉靖奶娘的儿子,而且还于火灾中救过嘉靖的命,居官并无过甚之恶迹,并且对士大夫折节有礼,不曾陷害一人,为朝士所称。明代唯一的以三公兼三孤,中年暴毙。

嘉靖三十九年接任的是朱希忠,他是"靖难"功臣朱能的后人,袭封成国公。

万历朝张居正时代的指挥使是刘守有,他是名臣子弟,出身好。后期是骆思恭,到天启四年,在"移宫案"中出了大力,可惜被魏忠贤陷害。接任指挥使的是田尔耕。

崇祯皇帝继位后完结。接任的是骆思恭的儿子骆养性。之后是吴孟明,缓于害人而急于得贿。

东厂,明代官署名。即东缉事厂,中国明代的特权监察机构、特务机关和秘密警察机关。明成祖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设立东缉事厂(简称东厂),由亲信宦官担任首领。地点位于京师(今北京)东安门之北(一说东华门旁)。 明中叶后期锦衣卫与东西厂并列,活动加强,常合称为"厂卫"。 东厂权力在锦衣卫之上,只对皇帝负责,不经司法机关批准,可随意监督缉拿臣民,从而开明朝宦官干政之端。

东缉事厂

锦衣卫、西厂异同

历史背景

朱棣在靖难之役中用武力非法推翻了建文帝政权,在南京自行登基,改元永乐,是为明成祖永乐皇帝。但当时社会上对永乐政权的合法性异议纷起。一方面建文帝未死的流言不时出现,另一方面朝廷中的很多大臣对新政权并不十分支持。而朱棣亦对朝廷大臣多不信任。

他觉得设在宫外的锦衣卫使用起来并不是很方便,于是决定建立一个新的机构。在朱棣起兵的过程中,一些宦官和和尚出过很大力(如著名的郑和、道衍),所以在他心目中,还是觉得宦官比较可靠,而且他们身处皇宫,联系起来也比较方便。于是朱棣一反太祖关于宦官不得干预政事的禁令,重用宦官。

机构沿革

永乐十八年(1420年)十二月,明成祖朱棣为了镇压政治上的反对力量,决定设立一个称为"东缉事厂",简称"东厂"的新官署,命所宠信宦官担任首领。建立东厂还有监视锦衣卫的意图。东厂建立更深的背景是明代加强中央集权。起初直接受明成祖指挥,后来统辖权移到宦官手里,其权力在锦衣卫之上。

成化十三年(1477年)春正月,明宪宗增设西厂,用太监汪直为提督。其为员权力超过东厂,活动范围自京师遍及各地。及至宪宗时又复设立"西厂"。这个机构"不特刺奸之权,薰灼中外,并东厂官校,亦得稽察" 。其后虽因内阁大学士的"谏阻而罢",但至武宗时"西厂复设",形成东西"两厂对峙"的局面。更有甚者,未几又设立"内行厂",以大宦官"刘瑾躬自领之",东厂、西厂皆受监临,"逻卒四出,天下骚然" 。

明朝后期,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日益激化, 封建专制的皇权面临严重危机,明熹宗重用宦官魏忠贤,把中国历史上的宦官专权推到登峰造极的地步。魏忠贤在宫内选会武艺的宦官组成一支万人武装队伍,作为羽翼;在外收罗齐楚浙党为主的官吏作义子走卒,人称"阉党"。文臣有崔呈秀等"五虎",武将有田尔耕等"五彪",还有"十孩儿"、"四十孙"等,"自内阁、六部至四方总督、巡抚,徧置死党" 。秉笔批红,掌握朝政,从首辅至百僚,都由他任意升迁削夺;他握有军权,可随意任免督、抚大臣;他也握有经济大权,派亲信太监总督京师和通州仓库,提督漕运河道,派税监四出搜括民财。"内外大权一归忠贤" 。出门车仗,形同皇帝,所过之处,士大夫都跪在道旁高呼九千岁。阉党和无耻官吏还竞相在各地为他修建生祠,一祠耗银数万乃至数十万两,祠成后,地方官要春秋祭享,官、民入祠不拜者论死。魏忠贤专权时,厂卫特务更是空前嚣张。

熹宗天启三年(1623年),他自任东厂提督;锦衣卫的都督,则是他的干儿子田尔耕。厂卫勾结,大兴冤狱,残害异己官吏,勒索钱财,暴虐百姓。"民间偶语,或触忠贤,辄被擒僇,甚至剥皮、刲舌,所杀不可胜数,道路以目"(《明史·魏忠贤传》)一次,京城四个平民在密室夜饮,一人酒酣耳热,大骂魏忠贤,其余三人不敢出声。骂者话音未了,突有隶役数人冲入,捉四人面见魏忠贤,魏下令将骂人者当场剥皮,另三人赏钱放回。生还者吓得魂飞魄散,险成疯疾。魏忠贤肆虐专政七年,使明末各种社会矛盾更加激化,加速了明王朝的崩溃。思宗即位后,虽然逮捕了魏忠贤,罢逐了阉党,但积重难返,他仍然任宦官、倚厂卫,还振振有词地埋怨大臣:"苟群臣殚心为国,朕何事乎内臣"(《明史·宦官传》),就这样直到明朝灭亡。

官员设置

东厂的首领称为东厂掌印太监也称厂公或督主,是宦官中仅次于司礼监掌印太监的第二号人物。通常由司礼监中排名第二或者第三的秉笔太监担任,其官衔全称为"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简称"提督东厂"。东厂的属官有掌刑千户、理刑百户各一员,由锦衣卫千户、百户来担任,称贴刑官。

除此以外,设掌班、领班、司房四十多人,由锦衣卫拨给,分为子丑寅卯十二颗,颗管事戴圆帽,着皂靴,穿褐衫。其余的人靴帽相同,但穿直身。

具体负责侦缉工作的是役长和番役,役长相当于小队长,又叫"档头",共有一百多人,也分子丑寅卯十二颗,一律戴尖帽,着白皮靴,穿褐色衣服,系小绦。役长各统帅番役数名,番役又叫"番子",又叫"干事",这些人也是由锦衣卫中挑选的精干分子组成。

东厂不仅在机构及人员配置上更加精干合理,而且在侦缉行动上制订了相当严密的制度。如每月初一东厂都要集中布置当月的侦缉工作,厂役在东厂内抽签决定所负责的地盘。在文献记载中可以发现,东厂厂役的工作种类都有特殊的名称。例如监视朝中各部官员会审大狱及锦衣卫拷讯罪犯者名为"听记",在各处地方官府访缉者名为"坐记",还有某位官员有何举措,或某城门捕得要犯,胥吏记录上报东厂者名为"打事件"。

东厂第一任厂主已不可考, 《明史·成祖三》记载 "是年,始设东厂,命中官剌事。"

明代大太监王振、刘瑾、冯保、魏忠贤都曾统领东厂。到了明末,东厂也有了自己的监狱。

主要职能

刑狱审讯

东厂的职能是"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与锦衣卫均权势"。一人掌理,委以缉访刺探的大权。起初东厂只负责侦缉、抓人,并没有审讯犯人的权利,抓住的嫌疑犯要交给锦衣卫北镇抚司审理;但到了明末,东厂也有了自己的监狱。

东厂的侦缉范围非常广:一、朝廷会审大案、锦衣卫北镇抚司拷问重犯,东厂都要派人听审。二、朝廷的各个衙门都有东厂人员坐班,监视官员们的一举一动。

社会监视

东厂监视政府官员、社会名流、学者等各种政治力量,并有权将监视结果直接向皇帝汇报。依据监视得到的情报,对于那些地位较低的政治反对派,不经司法审判,东厂可以直接逮捕、审讯;而对于担任政府高级官员或者有皇室贵族身份的反对派,东厂在得到皇帝的授权后也能够对其执行逮捕、审讯。

东厂入内即摆设大幅岳飞画像,提醒东厂缇骑办案毋枉毋纵。

《明史·刑法志》:"刑法有创自有明,不衷古制者,廷杖、东西厂、锦衣卫、镇抚司狱是已。是数者,杀人至惨,而不丽于法。踵而行之,至未造而极。举朝野命,一听之武夫、宦竖之手,良可叹也。"又"东厂之设,始于成祖。锦衣卫之狱,太祖尝用之,后已禁止,其复用亦自永乐时。厂与卫相倚,故言者并称厂卫。"

明代东厂大堂入内即可见大幅岳飞画像,提醒东厂缇骑办

案毋枉毋纵,堂前还有一座"百世流芳"的牌坊。可惜东厂在实际办案中完全背离了这个初衷。东厂番子每天在京城大街小巷里面活动,并非完全为朝廷办事,更多的是为自己谋私利。他们常常罗织罪名,诬赖良民,之后就屈打成招,趁机敲诈勒索。到了明中后期,东厂的侦缉范围甚至扩大到了全国,连远州僻壤,也出现了"鲜衣怒马作京师语者"

明代的刘瑾、魏忠贤等专权的宦官,大多倚靠锦衣卫、东西厂、等类带有特务性质的专设监察机构,不断陷害、诬杀正直大臣,多用酷刑,魏忠贤的党徒拷掠杨涟、左光斗等正直官僚,用尽酷刑。

史籍记载 "京师亡命,诓财挟仇,视干事者为窟穴",这也就是说,东厂干事成为流氓头子,

"自京师至天下,旁午侦事,虽王府不免","冤死者相属"。

东厂建立初期客观上有反腐败的效果,极大的加强了皇权。但东厂更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历史影响。

一、越过正常的官僚机构,进行特务活动,存在大量阴暗面,人为制造了大量的冤假错案。

二、为宦官专权提供了条件,但在明朝宦官只是皇帝权力的延伸 。

由于东厂镇压的手段极其残酷,且有因向独裁者邀功或其私利而为之,所以容易制造大量的冤假错案,以致于东厂在明代社会上的口碑极差。

明代的宦官是人们不断诟病的对象,宦官及领导的东厂给明朝社会造成了深刻的影响,也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因素之一.他们对社会的干扰体现在方方面面。 明朝多数士大夫深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从维护明王朝的统治出发,对东厂干预司法的行为予以激烈的批评。他们认为,东厂受理词讼常常酿制冤案,随意侦缉威胁社会稳定,干涉狱政经常滥加私刑。他们指出,东厂干预司法,破坏了明初设立的三法司管理司法事务的祖制,威胁明王朝统治的稳定。

厂卫的主要任务之一是监视官僚系统。至于社会上层人物的隐私,以至"家人米盐猥事",很难躲过厂卫的耳目,多在宫中传笑。厂卫对民间的监视,尤其是针对富民的监视,也无孔不入。吴养春靠黄山收息,是徽州有名的富户。他的家仆告他私占黄山,历年所得租税计六十余万金。吴养春被逮至京,照数追赔,他本人被拷打而死,妻女自缢,家产尽收。郡中许多富户也因受牵连而破产。一般来说,专权宦官同外朝官僚、同民间富户的关系都是很紧张的。

东厂、西厂和锦衣卫是明代在刑部、都察院、大理寺这三个司法机关以外设置的直接听命于皇帝,执掌"诏狱"的特务机构。

锦衣卫,皇帝的侍卫机构。前身为太祖朱元璋时所设御用拱卫司。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设大内亲军都督府,十五年设锦衣卫,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

西厂在明朝历史上只短期存在过,明宪宗成化年间成立了一个新的内廷机构--西厂。其势力甚至超过了老前辈东厂

西厂仅仅成立5个月就被撤销,只相隔一个月宪宗又恢复西厂。明武宗继位后,大太监刘瑾掌权,宦官势力再度兴起,西厂复开,刘瑾倒台,武宗才下令撤销西厂。西厂作为一个临时产品,就这样在历史上永远地消失了。

锦衣卫的首领称为指挥使(或指挥同知、指挥佥事),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很少由太监担任。属于外臣。而东厂、西厂的首领是宦官,即内臣。

在与锦衣卫的关系上,东厂后来居上。由于东厂厂主与皇帝的关系密切,又身处皇宫大内,更容易得到皇帝的信任。锦衣卫向皇帝报告要具疏上奏,东厂可口头直达;皇帝还赋予东厂督主以监督锦衣卫人员的权力。东厂和锦衣卫的关系,逐渐由平级变成了上下级关系 。在宦官权倾朝野的年代,锦衣卫指挥使见了东厂厂主甚至要下跪叩头。

东厂、西厂与锦衣卫共同点是 监视、侦查、镇压官吏的不法行为。即"巡查缉捕"

总之,出于专制政权的内部需要,皇帝需要一个独立于官僚机构之外的势力供自己使用,东厂、西厂与锦衣卫都是这样的机构。

西厂是明朝特有的官署名称,全称"西缉事厂"。明宪宗时为加强特务统治,于成化十三年(1477年)于东厂之外增设西厂,与东厂及锦衣卫合称厂卫,用太监汪直为提督,其权力超过东厂,活动范围自京师遍及各地。后因遭反对,被迫撤销。正德元年短暂复开五年后又被撤销。

西厂的成员和东厂一样都是由锦衣卫中选拔出来,宪宗钦定西厂所领缇骑(即锦衣卫校尉)的人数要比东厂多一倍,又把东厂与锦衣卫的职权包揽起来,它的职权比东厂和锦衣卫更大。而西厂的职务是侦查民臣的言行,并可以对疑犯进行拘留、用刑,西厂又把监狱以及法庭混为一体,而且可随意逮捕朝中大臣,可不向皇帝奏请。西厂作为一个短命的特务机构,前后只有两任提督,分别是汪直和谷大用。

西厂提督太监

汪直、 谷大用

地址

西安门

成立日期

成化十三年(1477年)

撤销年份

正德七年(1512年)

复开日期

正德元年(1506年)

性质

特务机构

明初对宦臣防范极严,太祖朱元璋曾建立起一套适应封建专制统治的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罢垂相权归六部,用严刑竣法整顿吏治,铸铁牌"内臣不得干预政事" 、防止宦官擅权。这些措施有效地稳固了皇权。进入明朝中叶以后,明统治开始出现危机。统治集团的最高层人物-皇帝日益腐败无能,多不像明初之君个个能征善战,日理万机,也不能有效地控制臣宦。

明初设立的内阁,从仁宗时开始权力逐渐扩大,内阁首辅形同宰相,可以拟诏谕,协助皇帝处理国家方针大计,因而在阁臣之间展开了激烈地争夺首辅职位的斗争。阁臣互相倾轧,吏治渐趋腐败,官场贪污成风。英宗、景帝、宪宗等皇帝一个个昏馈无能,长期不视朝政,宦官乘机窃夺权势,于是朝臣和宦官之间为争夺权势也在明争暗斗,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斗争日趋激烈。为了维护皇权的至高无上和对臣宦实行有效的控制,皇帝便开始采取一种新的监督控制办法,即设立特务机构,通过心腹亲信太监秘密监察朝臣的言行,于是西厂便应运而生。

西厂的成立是非常偶然的,成化十二年(1476年),先是京城内出现了"妖狐夜出"的神秘案件,接着又有一个妖道李子龙以旁门左道蛊惑人心。当时李子龙以"左道"驰名一时,在朝中有极多的亲信。在亲信的帮助之下,李子龙有机会深入内宫,到万岁山等地观察。虽未明其真正之意,但据传李子龙意欲弑君,并且被锦衣卫校尉发现,李子龙遂伏法。

当时二十余岁的成化帝朱见深得知此事后,认为到处都布满危险,因而大为紧张、疑神疑鬼,为了避免类似的事再次发生,朱见深十分想了解宫外的民臣动向,于是令宦官汪直从锦衣卫中选人乔装成平民,出宫伺察。汪直抓住了这个机会,到处捕风捉影,搜罗了不少所谓的"秘密消息"报告给了宪宗。宪宗认为这些消息很有价值,对汪直的表现也十分满意,要他继续做下去。

这个乔装成百姓的侦查是不成气候的,于是宪宗于成化十三年(1477年)组织了新的内廷机构--西厂, 西厂以汪直为提督,厂址设在灵济宫前,以旧灰厂为厂署总部。西厂的军官主要从锦衣卫中选拔,这些人再自行选置部下,短短几个月内,西厂人员极度扩充,其势力甚至超过了老前辈东厂。

西厂成立,本来只是为了替皇帝刺探消息,但汪直为了升官发财,拼命的构置大案、要案,其办案数量之多、速度之快、牵扯人员之众都远远超过了东厂和锦衣卫。西厂在全国布下侦缉网,主要打击对象是京内外官员,一旦怀疑某人,就立刻加以逮捕,事先不必经由皇帝同意,之后当然就是严刑逼供,争取把案件弄得越大越好。对一般百姓,其一言一行只要稍有不甚,就会被西厂以妖言罪从重处置。

西厂仅仅成立5个月,就弄得朝野上下人心惶惶,成化十三年(1477年)五月,内阁大学士商辂及同僚万安、刘珝、刘吉上疏,历数汪直的十大罪状,认为宪宗宠信汪直,致使"人心汹汹,各怀疑虑"; 他们还特别指出,上年七月有妖物伤人,而今的汪直用事,正是妖物出现的应验,要求宪宗革除西厂,废黜汪直,如此才能安天意、回人心。 宪宗收到奏章后为之震惊,于是撤销西厂,遣散了西厂的人员。

但没有西厂的日子总让宪宗觉得没有安全感,一个奸臣戴缙在得知皇帝心思后,主动上书,大肆吹捧汪直。宪宗大喜,立刻恢复西厂,废与开之间,只相隔一个月。汪直复出后,更加严酷地办案,戴缙也得以升职。

在此后的五年里,汪直领导西厂又办下了无数"大案",将反对自己的朝臣如商辂、项忠等一一剪除,他的权势也达到了极点。但俗话说:"物极必反",汪直极度膨胀的权力不能不引起皇帝的警觉,在其后的权力角逐中,汪直失败,被调出京城,西厂也随之解散。几年以后,汪直在失意中死去。

到了宪宗的孙子武宗继位后,大太监刘瑾掌权,宦官势力再度兴起,正德元年(1506年),西厂复开,由太监谷大用领导。好笑的是,西厂与东厂虽然都受刘瑾的指挥,但两者之间不是互相合作,而是争权夺利,互相拆台。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刘瑾又自建了一个内行厂,由本人直接统领,其职能与东、西两厂一样,但侦缉范围更大,甚至包括东西厂和锦衣卫。一时间,锦衣卫、东西厂、内行厂四大特务机构平存,缇骑四出,天下骚动。

正德五年,刘瑾倒台,明武宗下令撤销西厂和内行厂。西厂作为一个临时产品,就这样在历史上永远地消失了。

西厂的成立令汪直的权力"更上一层楼",也令他的焰气更高。史书上记载了汪直脚下的党羽奇多,每次出府都横行霸道。此外,之前提到西厂可随意逮捕朝中大臣,并不向皇帝奏请,无形之中造成了大量冤案,西厂成员也可借厂中的权力陷害异己,残害忠良。西厂所限定的侦查范围不只是北京城,而是全国各地,任何人也会成为西厂所监视、所害的对象。正如《明通鉴》所说:" (汪直)气焰熏灼,凡西厂逮捕朝臣,初不俟奏请。"

宪宗朱见深见汪直屡屡揭发奸贼,愈发宠幸汪直。西厂愈发肆无忌惮,屡兴大狱。《明史·汪直传》写道,上自王府下至边镇,大江南北,到处都有西厂的侦缉校尉,"民间斗詈鸡狗琐事,辄置重法,人情大扰。(汪)直每出,随从甚众,公卿皆避道。兵部尚书项忠不避,迫辱之,权焰出东厂上。"

厂卫,明朝内廷侦察机构。厂,指东厂、西厂、大内行厂;卫,指锦衣卫。合称厂卫。东厂系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设立于北京东安门北;西厂系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设于旧灰厂;大内行厂系明正德初年设立。锦衣卫原为内廷御林军,皇帝的卫队,洪武十五年(1382年)成立。厂卫是明代特务政治机构,是皇帝的耳目和爪牙。东、西厂或大内行厂的头目,多由司礼监太监充任。锦衣卫长官为指挥使,以皇帝亲信心腹担任,下领有十七个所和南北镇抚司。厂与卫职权基本相同,但锦衣卫为外官,奏请需用奏疏,不如东厂等太监亲近,故厂的势力大于卫。锦衣卫侦伺一切官员,厂则侦察官民和锦衣卫,内厂则监视官民和厂卫,而由皇帝直接领导与监督所有侦察机关,构成一整套侦察特务机构体系。厂卫均可不经司法机关,直接奉诏受理词状,逮捕吏民,用刑极为残酷,致使朝野上下人人自危。

东厂、西厂和锦衣卫是明代在刑部、都察院、大理寺这三个司法机关以外设置的直接听命于皇帝,执掌"诏狱"的特务机构。

锦衣卫,皇帝的侍卫机构。前身为太祖朱元璋时所设御用拱卫司。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设大内亲军都督府,十五年设锦衣卫,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西厂在明朝历史上只短期存在过,明宪宗成化年间成立了一个新的内廷机构--西厂。其势力甚至超过了老前辈东厂。西厂仅仅成立5个月就被撤销,只相隔一个月明宪宗又恢复西厂。明武宗继位后,大太监刘瑾掌权,宦官势力再度兴起,西厂复开,刘瑾倒台,武宗才下令撤销西厂。西厂作为一个临时产品,就这样在历史上永远地消失了。

锦衣卫的首领称为指挥使(或指挥同知、指挥佥事),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很少由太监担任。属于外臣。而东厂、西厂的首领是宦官,即内臣。

在与锦衣卫的关系上,东厂后来居上。由于东厂厂主与皇帝的关系密切,又身处皇宫大内,更容易得到皇帝的信任。锦衣卫向皇帝报告要具疏上奏,东厂可口头直达;皇帝还赋予东厂督主以监督锦衣卫人员的权力。东厂和锦衣卫的关系,逐渐由平级变成了上下级关系 。在宦官权倾朝野的年代,锦衣卫指挥使见了东厂厂主甚至要下跪叩头。

东厂、西厂与锦衣卫共同点是 监视、侦查、镇压官吏的不法行为。即"巡查缉捕"

总之,出于专制政权的内部需要,皇帝需要一个独立于官僚机构之外的势力供自己使用,东厂、西厂与锦衣卫都是这样的机构。

锦衣卫指挥使

锦衣卫指挥使,为锦衣卫首领,正三品官衔,一般由皇帝亲信武官担任,直接向皇帝负责。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特令其掌管刑狱,赋予巡察缉捕之权,下设北镇抚司,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

锦衣卫指挥使

指挥使,缇帅

第一任指挥使

毛骧

末任指挥使

马吉翔

官衔

正三品

"明初,置拱卫司,秩正七品,管领校尉,属都督府。后改拱

锦衣卫飞鱼服

锦衣卫飞鱼服

卫指挥使司,秩正三品。寻又改为都尉司。洪武三年,改为亲军都尉府,管左、右、中、前、后五卫军士,而设仪鸾司隶焉。四年,定仪鸾司为正五品,设大使一人,副使二人。十五年,罢仪鸾司,改置锦衣卫,秩从三品……"(出自《明史》)

锦衣卫是明朝时期的专有特务机构,前身为朱元璋所设立的"拱卫司"以及洪武元年(1368年)时改制之"仪鸾司"与二年(1369年)时改制"大内亲军都督府"。

锦衣卫首领称为"锦衣卫指挥使",一般由皇帝亲信武官担任,公众眼中其主要职能为"掌直驾侍卫、缉捕、刑狱之事",直接向皇帝负责。其实锦衣卫的职权范围很广,包括管理卤簿仪仗,修理京师街道、疏通城中沟渠、抓捕私自净身的干犯等工作,

明代中后期,绝大多数获得锦衣卫指挥使官衔的武官系带俸指挥使,实际成为官僚、勋贵、外戚等荫子或者奖赏给予世职的寄禄官(不到任,不理事,仅借此名义领取俸禄),所以锦衣卫的首领多数时间并不是"锦衣卫指挥使",或者说并不能按照"锦衣卫指挥使"这个官衔来判断是否其人是否为锦衣卫主官。

事实上,由于锦衣卫的特殊地位,常见的是以更高的军职加"掌本卫堂上印"、"掌本司印"、"掌印管事"、"堂上佥书管事"等名义成为锦衣卫主官。例如明代权势最大的锦衣卫主官陆炳,初掌锦衣卫时官衔为"都指挥同知掌锦衣卫事"。其后他的官衔逐步升高,后军都督府都督佥事、都督同知、左都督,但本职依然是"掌锦衣卫事",管理锦衣卫。当然也有以较低的官衔掌管锦衣卫的例子,如万历四十年十二月甲辰,骆思恭以堂上佥书管事管锦衣卫堂上事时,此时其官衔为指挥同知。

锦衣卫下辖北镇抚司(掌诏狱)、南镇抚司(本卫司法及军匠管理)、经历司(文书出纳)和"分别管理銮舆、擎盖、扇手、旌节、幡幢、班剑、斧钺、戈戟、弓矢、驯马等仪仗,领导侍卫将军、力士、军匠和为朝会驯象。锦衣卫指挥使直接下属为副手锦衣卫指挥同知、指挥佥事,以及下一级的镇抚使、千户等。

官职等级

指挥使一人,正三品;

锦衣卫服饰之蟒袍

锦衣卫服饰之蟒袍

指挥同知二人,从三品;

指挥佥事二人,正四品;

镇抚使二人,从四品;

十四所千户十四人,正五品;

副千户,从五品;

百户,正六品;

试百户,从六品;

总旗,正七品;

锦衣卫服饰之麒麟服

锦衣卫服饰之麒麟服

小旗,从七品。

下属有将军、力士、校尉,对外有参某某事、校令,另有精通多国语言的翻译(如宪宗朝张渺正),内有法庭和监狱,其中,经历司掌文移出入,镇抚司掌本卫刑名,兼理军匠,即"诏狱"。

第一任指挥使在历史上没有明文记载,不过有锦衣卫指挥使名分的第一人

锦衣卫服饰之斗牛服

锦衣卫服饰之斗牛服

是毛骧,毛骧制造了胡惟庸死后的牵连大案,最后自己也被朱元璋为了平息众怒而杀头。

第二任是蒋瓛,历史上蓝玉谋反的罪证就是他秘密禀告朱元璋的,蓝玉案之后也被朱元璋赐死。

第三任是宋忠,洪武末,为锦衣卫指挥使。有百户以非罪论死,忠疏救。御史劾之,太祖曰:"忠率直无隐,为人请命,何罪?"遂宥百户。寻为佥都御史刘观所劾,调凤阳中卫指挥使。三十年,平羌将军齐让征西南夷无功,以忠为参将,从将军杨文讨之。师旋,复官锦衣。建文元年,以都督奉敕山海关总镇总边兵三万屯开平,悉简燕府护卫壮士以从。又以都督徐凯屯临清,耿瓛屯山海关,相犄角。北平故有永清左、右卫,忠调其左屯彰德,右屯顺德以备燕。怀来之战忠败,死之,生子十,七被杀。此后到建文时代 都没有常设。

第四任是明成祖时的纪纲,永乐十三年(1415年),他将《永乐大典》总裁官解缙置于雪地冻死。永乐十四年(1416年)因为支持汉王夺嫡被杀。

明英宗时,锦衣卫指挥使是刘勉和徐恭,《明史》记载他们"皆谨饬"。王振上位后,提拔亲信马顺作了锦衣卫指挥使,明英宗被俘后,作为王党"余孽"被活生生的打死在朝堂上。

明景泰时,卢忠当了指挥使,指挥了一把景泰朝的"金刀案",扑朔迷离之后,卢忠甚至装疯,一把刀引发的血案被内阁和司礼监联手压了下去。"夺门之变"后的指挥使是逯杲,公然索贿,胡乱按罪,被准备谋反明《出警入跸图》的曹吉祥的侄子曹钦发现了无间身份后砍了,为事业献身。接任的是门达,也不是好人。明宪宗继位后流放广西。不过天顺朝最出名的指挥使是皇帝的大恩人袁彬,全大明锦衣卫的头头脑脑们摘出来,所有人听过的好话加起来估计也没有给他一个人的多。一朝天子一朝臣,每个皇帝上台锦衣卫都得大清洗一遍,只有他服侍了两代皇帝还都是正牌卫使。去世时官爵为光禄大夫、上柱国、左军都督,为帝国超一品的大员,连母亲和妻子都是一品诰命。另一位在同期做过锦衣卫指挥使的是蒙古人哈铭,他和袁彬是仅有的两个与英宗在"土木之变"后共患难的锦衣卫军官。还留下一本回忆录《正统临戎录》。

宪宗朝的第一位指挥使是万贵妃的弟弟万通。后继者朱骥持狱公正,风评不错。

弘治朝的牟斌也是个厚道人。

正德朝时,锦衣卫指挥使石文义与张采攀附刘瑾,刘瑾倒台后也被处死。接任指挥使的是钱宁,钱宁从小被太监义父"嬖之"。做御前侍卫时更是跟武宗同睡一张床,后来被武宗皇帝亲近江彬扳倒。江彬继任锦衣卫指挥使和武宗皇帝也是"出入豹房,同卧起",且同时兼管东厂。武宗死后,江彬也被杀。

嘉靖朝锦衣卫指挥使更迭很快,朱宸、骆安、王佐、陈寅都是嘉靖在安陆兴王府的旧部。之后就是陆炳,他是嘉靖奶娘的儿子,而且还救过嘉靖的命,居官并无过甚之恶迹,并且对士大夫折节有礼,不曾陷害一人,为朝士所称。明代唯一的以三公兼三孤,而且是善终。

嘉靖三十九年陆炳退休后接任的是朱希忠,他是"靖难"功臣朱能的后人,袭封成国公。

万历朝张居正时代的指挥使是刘守有,他是名臣子弟,出身好,但依附当时东厂太监张鲸,万历十六年十一月,因御史弹劾被罢免。之后锦衣卫没有主官。万历十九年正月癸卯,以锦衣卫都指挥同知许茂橓掌本卫堂上印,万历二十三年八月戊辰,宋金为锦衣卫掌印管事。万历二十三年九月庚午,以锦衣卫堂上佥书王之祯为锦衣卫提督。万历四十一年,锦衣卫左都督王之祯革任,骆思恭以都指挥佥事,佥书管事锦衣卫,开始成为锦衣卫主官,到天启四年。接任指挥使的是田尔耕。

崇祯皇帝继位后完结。接任的是骆思恭的儿子骆养性。之后是吴孟明,缓于害人而急于得贿。

延续至1661年南明永历帝的锦衣卫指挥使马吉翔与掌卫事任子信于咒水之难被杀,才可说是正式结束长达290年的历史。

毛骧

工作时间:洪武十五年(1382年)至"胡惟庸案"后

任职原因:跟着朱元璋多年,值得信任,仪鹫司时主持特务工作,锦衣卫成立后任指挥使

离职原因:"胡惟庸案"后为平息众怒被朱元璋处死

主要业绩:"主持完成了胡惟庸案"

蒋瓛

工作时间:"胡惟庸案"后至"蓝玉案"后

任职原因:毛骧死后,继任锦衣卫指挥使

离职原因:"蓝玉案"后,朱元璋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将蒋献处死

主要业绩:主持完成了"蓝玉案"

宋忠

工作时间:洪武末至怀来之战后(1399年)

任职原因:蒋瓛死后,继任锦衣卫指挥使

离职原因:靖难起兵以都督奉敕山海关总镇屯开平。怀来之战兵败身死

主要业绩:怀来之战

纪纲

工作时间:永乐元年(1403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

任职原因:明成祖即位后,利用锦衣卫诛杀建文旧臣

离职原因:意图不轨,被太监告发,被明成祖所杀

主要业绩:诛杀建文帝旧臣

赛哈智

工作时间:永乐年间至宣德年间

任职原因:正常升迁

离职原因:年纪大了,正常退休

主要业绩:无

刘勉

工作时间:宣德年间至正统初年(1436年)

任职原因:正常升迁

离职原因:年纪大了,正常退休

主要业绩:无

徐恭

工作时间:正统初年至正统二年(1437年)

任职原因:正常升迁

离职原因:王振当权,用亲信马顺替代徐恭

主要业绩:无

马顺

工作时间:正统二年(1437年)至正统十四年(1449年)

任职原因:王振亲信,得到提拔

离职原因:"土木之变"后,作为王党余孽被活生生打死在朝堂上

主要业绩:帮助王振铲除异己

卢忠

工作时间:正统十四年(1449年)至景泰年间

任职原因:马顺被打死后,正常升迁

离职原因:"金刀案"后装疯卖傻

主要业绩:指挥了"金刀案"

朱骥

工作时间:景泰年间至景泰八年(1457年)

任职原因:卢忠装疯卖傻,得到朝臣支持继任

离职原因:"夺门之变"后,作为于谦女婿被殃及

主要业绩:减轻刑罚,整顿诏狱

逯杲

工作时间:景泰八年(1457年)至天顺五年(1461年)

任职原因:夺门之变后得到曹吉祥推举

离职原因:被准备谋反的曹吉祥的侄子曹钦发现了间谍身份后被杀

主要业绩:公然索贿,胡乱治罪

哈铭

工作时间:天顺年间

任职原因:"土木之变"后保护明英宗有功

离职原因:奉旨出使外藩

主要业绩:"土木之变"后保护英宗

袁彬

工作时间:天顺五年(1461年)至弘治元年(1488年)

任职原因:"土木之变"后保护英宗有功,封都指挥使佥事,哈铭离职后兼任锦衣卫指挥使

离职原因:寿终

主要业绩:"土木之变"后保护明英宗,天顺年间剿除石亨,曹吉祥等

门达

工作时间:天顺七年(1463年)至成化元年(1465年)

任职原因:得到明英宗宠信,挤走袁彬

离职原因:明英宗病逝,门达被问罪,贬官

主要业绩:祸乱外廷

万通

工作时间:成化年间

任职原因:万贵妃的弟弟,得到万贵妃举荐任职

离职原因:明宪宗病逝,万家失去靠山,被明孝宗贬斥

主要业绩:祸乱外廷

牟斌

工作时间:弘治元年(1488年)至正德初年(1506年)

任职原因:正常升迁

离职原因:遭到刘瑾记恨,被下狱致死

主要业绩:仁善治狱,保护被刘瑾陷害入狱的朝臣

石文义

工作时间:正德初年(1506年)至正德五年(1510年)

任职原因:因贿赂刘瑾得到升迁

离职原因:刘瑾倒台后被治罪

主要业绩:帮助刘瑾打压并铲除异己

张采

工作时间:正德初年(1506年)至正德五年(1510年)

任职原因:因贿赂刘瑾得到升迁

离职原因:刘瑾倒台后被治罪

主要业绩:帮助刘瑾打压并铲除异己(为何有两位指挥使,这个不是很清楚)

钱宁

工作时间:正德五年(1510年)至正德十一年(1516年)

任职原因:跟明武宗睡在同一张床上,认了皇帝做干,以"皇庶子钱宁"身份入主锦衣卫

离职原因:被江彬排斥

主要业绩:诱导明武宗兴建豹房

江彬

工作时间:正德十一年(1516年)至正德十六年(1521年)

任职原因:和明武宗"出入豹房,同卧起"而得到宠信,排斥掉钱宁后任职

离职原因:明武宗死后,朝臣弹劾,被剐

主要业绩:诱导明武宗干了许多荒唐的事情,严重破坏了皇帝形象

朱宸

工作时间:嘉靖初年

任职原因:江彬被剐后,因为是兴王府的旧人而得到升迁

离职原因:正常退休

主要业绩:无

骆安

工作时间:嘉靖初年

任职原因:因为是兴王府的旧人而得到升迁

离职原因:正常退休

主要业绩:无

王佐

工作时间:嘉靖中期

任职原因:因为是兴王府的旧人而得到升迁

离职原因:正常退休

主要业绩:无

陈寅

工作时间:嘉靖中期

任职原因:因为是兴王府的旧人而得到升迁

离职原因:正常退休

主要业绩:无

陆炳

工作时间:嘉靖中期至隆庆初年(1567年)

任职原因:嘉靖奶娘的儿子,而且还救过嘉靖的命

离职原因:寿终

主要业绩:居官并无过甚之恶迹,并且对士大夫有礼,不曾陷害一人,为朝士所称

刘守有

工作时间:隆庆年间至万历十年(1582年)

任职原因:因为是名臣子子弟得到升迁

离职原因:太监冯保倒台后,因为贪污被问罪

主要业绩:支持张居正改革

骆思恭

工作时间:万历十年(1582年)至天启四年(1624年)

任职原因:刘守有倒台后升迁

离职原因:被魏忠贤排斥

主要业绩:万历朝鲜战争和"移宫案"

田尔耕

工作时间:天启四年(1624年)至天启七年(1627年)

任职原因:得到魏忠贤重用升迁

离职原因:魏忠贤倒台后被治罪处死

主要业绩:帮助魏忠贤排除异己

骆养性

工作时间:天启七年(1627年)至崇祯十六年(1643年)

任职原因:骆思恭的儿子,得到崇祯帝的信任和赏识

离职原因:贪污腐败严重,被崇祯帝罢免

主要业绩:勾结宦官,祸乱外廷

吴孟明

工作时间:崇祯十六年(1643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

任职原因:正常升迁

离职原因:明朝灭亡

主要业绩:大肆收受贿赂,但是很少为害

马銮

工作时间:弘光元年(1645年)至弘光元年(1645年)

任职原因:父亲马士英拥立弘光帝朱由崧

离职原因:弘光帝被俘,不知所终

主要业绩:保护弘光帝逃跑到芜湖

………………………………

锦衣卫指挥使:李元胤

工作时间:永历二年(1648年)至永历四年(1650年)

任职原因:义父李成栋反清投奔永历帝

离职原因:郁林沦陷,战败自杀

主要业绩:说服李成栋反清投明,诛杀内奸佟养甲

锦衣卫指挥使:马吉祥

工作时间:永历四年(1650年)至永历十五年(1661年)

任职原因:李元胤战败自杀

离职原因:咒水之难死于缅甸

主要锦衣卫指挥使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锦衣卫指挥使,为锦衣卫首领,正三品官衔,一般由皇帝亲信武官担任,直接向皇帝负责。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特令其掌管刑狱,赋予巡察缉捕之权,下设北镇抚司,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锦衣卫指挥使

简称

指挥使,缇帅

第一任指挥使

毛骧

末任指挥使

马吉翔

官衔

正三品

目录

1名称简介

2官职等级

3历任指挥使

4列表

折叠编辑本段名称简介

"明初,置拱卫司,秩正七品,管领校尉,属都督府。后改拱

锦衣卫飞鱼服

锦衣卫飞鱼服

卫指挥使司,秩正三品。寻又改为都尉司。洪武三年,改为亲军都尉府,管左、右、中、前、后五卫军士,而设仪鸾司隶焉。四年,定仪鸾司为正五品,设大使一人,副使二人。十五年,罢仪鸾司,改置锦衣卫,秩从三品……"(出自《明史》)

锦衣卫是明朝时期的专有特务机构,前身为朱元璋所设立的"拱卫司"以及洪武元年(1368年)时改制之"仪鸾司"与二年(1369年)时改制"大内亲军都督府"。

锦衣卫首领称为"锦衣卫指挥使",一般由皇帝亲信武官担任,公众眼中其主要职能为"掌直驾侍卫、缉捕、刑狱之事",直接向皇帝负责。其实锦衣卫的职权范围很广,包括管理卤簿仪仗,修理京师街道、疏通城中沟渠、抓捕私自净身的干犯等工作,

明代中后期,绝大多数获得锦衣卫指挥使官衔的武官系带俸指挥使,实际成为官僚、勋贵、外戚等荫子或者奖赏给予世职的寄禄官(不到任,不理事,仅借此名义领取俸禄),所以锦衣卫的首领多数时间并不是"锦衣卫指挥使",或者说并不能按照"锦衣卫指挥使"这个官衔来判断是否其人是否为锦衣卫主官。

事实上,由于锦衣卫的特殊地位,常见的是以更高的军职加"掌本卫堂上印"、"掌本司印"、"掌印管事"、"堂上佥书管事"等名义成为锦衣卫主官。例如明代权势最大的锦衣卫主官陆炳,初掌锦衣卫时官衔为"都指挥同知掌锦衣卫事"。其后他的官衔逐步升高,后军都督府都督佥事、都督同知、左都督,但本职依然是"掌锦衣卫事",管理锦衣卫。当然也有以较低的官衔掌管锦衣卫的例子,如万历四十年十二月甲辰,骆思恭以堂上佥书管事管锦衣卫堂上事时,此时其官衔为指挥同知。

锦衣卫下辖北镇抚司(掌诏狱)、南镇抚司(本卫司法及军匠管理)、经历司(文书出纳)和"分别管理銮舆、擎盖、扇手、旌节、幡幢、班剑、斧钺、戈戟、弓矢、驯马等仪仗,领导侍卫将军、力士、军匠和为朝会驯象。锦衣卫指挥使直接下属为副手锦衣卫指挥同知、指挥佥事,以及下一级的镇抚使、千户等。

折叠编辑本段官职等级

指挥使一人,正三品;

锦衣卫服饰之蟒袍

锦衣卫服饰之蟒袍

指挥同知二人,从三品;

指挥佥事二人,正四品;

镇抚使二人,从四品;

十四所千户十四人,正五品;

副千户,从五品;

百户,正六品;

试百户,从六品;

总旗,正七品;

锦衣卫服饰之麒麟服

锦衣卫服饰之麒麟服

小旗,从七品。

下属有将军、力士、校尉,对外有参某某事、校令,另有精通多国语言的翻译(如宪宗朝张渺正),内有法庭和监狱,其中,经历司掌文移出入,镇抚司掌本卫刑名,兼理军匠,即"诏狱"。

折叠编辑本段历任指挥使

第一任指挥使在历史上没有明文记载,不过有锦衣卫指挥使名分的第一人

锦衣卫服饰之斗牛服

锦衣卫服饰之斗牛服

是毛骧,毛骧制造了胡惟庸死后的牵连大案,最后自己也被朱元璋为了平息众怒而杀头。

第二任是蒋瓛,历史上蓝玉谋反的罪证就是他秘密禀告朱元璋的,蓝玉案之后也被朱元璋赐死。

第三任是宋忠,洪武末,为锦衣卫指挥使。有百户以非罪论死,忠疏救。御史劾之,太祖曰:"忠率直无隐,为人请命,何罪?"遂宥百户。寻为佥都御史刘观所劾,调凤阳中卫指挥使。三十年,平羌将军齐让征西南夷无功,以忠为参将,从将军杨文讨之。师旋,复官锦衣。建文元年,以都督奉敕山海关总镇总边兵三万屯开平,悉简燕府护卫壮士以从。又以都督徐凯屯临清,耿瓛屯山海关,相犄角。北平故有永清左、右卫,忠调其左屯彰德,右屯顺德以备燕。怀来之战忠败,死之,生子十,七被杀。此后到建文时代 都没有常设。

第四任是明成祖时的纪纲,永乐十三年(1415年),他将《永乐大典》总裁官解缙置于雪地冻死。永乐十四年(1416年)因为支持汉王夺嫡被杀。

明英宗时,锦衣卫指挥使是刘勉和徐恭,《明史》记载他们"皆谨饬"。王振上位后,提拔亲信马顺作了锦衣卫指挥使,明英宗被俘后,作为王党"余孽"被活生生的打死在朝堂上。

明景泰时,卢忠当了指挥使,指挥了一把景泰朝的"金刀案",扑朔迷离之后,卢忠甚至装疯,一把刀引发的血案被内阁和司礼监联手压了下去。"夺门之变"后的指挥使是逯杲,公然索贿,胡乱按罪,被准备谋反

明《出警入跸图》

明《出警入跸图》

的曹吉祥的侄子曹钦发现了无间身份后砍了,为事业献身。接任的是门达,也不是好人。明宪宗继位后流放广西。不过天顺朝最出名的指挥使是皇帝的大恩人袁彬,全大明锦衣卫的头头脑脑们摘出来,所有人听过的好话加起来估计也没有给他一个人的多。一朝天子一朝臣,每个皇帝上台锦衣卫都得大清洗一遍,只有他服侍了两代皇帝还都是正牌卫使。去世时官爵为光禄大夫、上柱国、左军都督,为帝国超一品的大员,连母亲和妻子都是一品诰命。另一位在同期做过锦衣卫指挥使的是蒙古人哈铭,他和袁彬是仅有的两个与英宗在"土木之变"后共患难的锦衣卫军官。还留下一本回忆录《正统临戎录》。

宪宗朝的第一位指挥使是万贵妃的弟弟万通。后继者朱骥持狱公正,风评不错。

弘治朝的牟斌也是个厚道人。

正德朝时,锦衣卫指挥使石文义与张采攀附刘瑾,刘瑾倒台后也被处死。接任指挥使的是钱宁,钱宁从小被太监义父"嬖之"。做御前侍卫时更是跟武宗同睡一张床,后来被武宗皇帝亲近江彬扳倒。江彬继任锦衣卫指挥使和武宗皇帝也是"出入豹房,同卧起",且同时兼管东厂。武宗死后,江彬也被杀。

嘉靖朝锦衣卫指挥使更迭很快,朱宸、骆安、王佐、陈寅都是嘉靖在安陆兴王府的旧部。之后就是陆炳,他是嘉靖奶娘的儿子,而且还救过嘉靖的命,居官并无过甚之恶迹,并且对士大夫折节有礼,不曾陷害一人,为朝士所称。明代唯一的以三公兼三孤,而且是善终。

嘉靖三十九年陆炳退休后接任的是朱希忠,他是"靖难"功臣朱能的后人,袭封成国公。

万历朝张居正时代的指挥使是刘守有,他是名臣子弟,出身好,但依附当时东厂太监张鲸,万历十六年十一月,因御史弹劾被罢免。之后锦衣卫没有主官。万历十九年正月癸卯,以锦衣卫都指挥同知许茂橓掌本卫堂上印,万历二十三年八月戊辰,宋金为锦衣卫掌印管事。万历二十三年九月庚午,以锦衣卫堂上佥书王之祯为锦衣卫提督。万历四十一年,锦衣卫左都督王之祯革任,骆思恭以都指挥佥事,佥书管事锦衣卫,开始成为锦衣卫主官,到天启四年。接任指挥使的是田尔耕。

崇祯皇帝继位后完结。接任的是骆思恭的儿子骆养性。之后是吴孟明,缓于害人而急于得贿。

延续至1661年南明永历帝的锦衣卫指挥使马吉翔与掌卫事任子信于咒水之难被杀,才可说是正式结束长达290年的历史。

折叠编辑本段列表

毛骧

工作时间:洪武十五年(1382年)至"胡惟庸案"后

任职原因:跟着朱元璋多年,值得信任,仪鹫司时主持特务工作,锦衣卫成立后任指挥使

离职原因:"胡惟庸案"后为平息众怒被朱元璋处死

主要业绩:"主持完成了胡惟庸案"

蒋瓛

工作时间:"胡惟庸案"后至"蓝玉案"后

任职原因:毛骧死后,继任锦衣卫指挥使

离职原因:"蓝玉案"后,朱元璋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将蒋献处死

主要业绩:主持完成了"蓝玉案"

宋忠

工作时间:洪武末至怀来之战后(1399年)

任职原因:蒋瓛死后,继任锦衣卫指挥使

离职原因:靖难起兵以都督奉敕山海关总镇屯开平。怀来之战兵败身死

主要业绩:怀来之战

纪纲

工作时间:永乐元年(1403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

任职原因:明成祖即位后,利用锦衣卫诛杀建文旧臣

离职原因:意图不轨,被太监告发,被明成祖所杀

主要业绩:诛杀建文帝旧臣

赛哈智

工作时间:永乐年间至宣德年间

任职原因:正常升迁

离职原因:年纪大了,正常退休

主要业绩:无

刘勉

工作时间:宣德年间至正统初年(1436年)

任职原因:正常升迁

离职原因:年纪大了,正常退休

主要业绩:无

徐恭

工作时间:正统初年至正统二年(1437年)

任职原因:正常升迁

离职原因:王振当权,用亲信马顺替代徐恭

主要业绩:无

马顺

工作时间:正统二年(1437年)至正统十四年(1449年)

任职原因:王振亲信,得到提拔

离职原因:"土木之变"后,作为王党余孽被活生生打死在朝堂上

主要业绩:帮助王振铲除异己

卢忠

工作时间:正统十四年(1449年)至景泰年间

任职原因:马顺被打死后,正常升迁

离职原因:"金刀案"后装疯卖傻

主要业绩:指挥了"金刀案"

朱骥

工作时间:景泰年间至景泰八年(1457年)

任职原因:卢忠装疯卖傻,得到朝臣支持继任

离职原因:"夺门之变"后,作为于谦女婿被殃及

主要业绩:减轻刑罚,整顿诏狱

逯杲

工作时间:景泰八年(1457年)至天顺五年(1461年)

任职原因:夺门之变后得到曹吉祥推举

离职原因:被准备谋反的曹吉祥的侄子曹钦发现了间谍身份后被杀

主要业绩:公然索贿,胡乱治罪

哈铭

工作时间:天顺年间

任职原因:"土木之变"后保护明英宗有功

离职原因:奉旨出使外藩

主要业绩:"土木之变"后保护英宗

袁彬

工作时间:天顺五年(1461年)至弘治元年(1488年)

任职原因:"土木之变"后保护英宗有功,封都指挥使佥事,哈铭离职后兼任锦衣卫指挥使

离职原因:寿终

主要业绩:"土木之变"后保护明英宗,天顺年间剿除石亨,曹吉祥等

门达

工作时间:天顺七年(1463年)至成化元年(1465年)

任职原因:得到明英宗宠信,挤走袁彬

离职原因:明英宗病逝,门达被问罪,贬官

主要业绩:祸乱外廷

万通

工作时间:成化年间

任职原因:万贵妃的弟弟,得到万贵妃举荐任职

离职原因:明宪宗病逝,万家失去靠山,被明孝宗贬斥

主要业绩:祸乱外廷

牟斌

工作时间:弘治元年(1488年)至正德初年(1506年)

任职原因:正常升迁

离职原因:遭到刘瑾记恨,被下狱致死

主要业绩:仁善治狱,保护被刘瑾陷害入狱的朝臣

石文义

工作时间:正德初年(1506年)至正德五年(1510年)

任职原因:因贿赂刘瑾得到升迁

离职原因:刘瑾倒台后被治罪

主要业绩:帮助刘瑾打压并铲除异己

张采

工作时间:正德初年(1506年)至正德五年(1510年)

任职原因:因贿赂刘瑾得到升迁

离职原因:刘瑾倒台后被治罪

主要业绩:帮助刘瑾打压并铲除异己(为何有两位指挥使,这个不是很清楚)

钱宁

工作时间:正德五年(1510年)至正德十一年(1516年)

任职原因:跟明武宗睡在同一张床上,认了皇帝做干爹,以"皇庶子钱宁"身份入主锦衣卫

离职原因:被江彬排斥

主要业绩:诱导明武宗兴建豹房

江彬

工作时间:正德十一年(1516年)至正德十六年(1521年)

任职原因:和明武宗"出入豹房,同卧起"而得到宠信,排斥掉钱宁后任职

离职原因:明武宗死后,朝臣弹劾,被剐

主要业绩:诱导明武宗干了许多荒唐的事情,严重破坏了皇帝形象

朱宸

工作时间:嘉靖初年

任职原因:江彬被剐后,因为是兴王府的旧人而得到升迁

离职原因:正常退休

主要业绩:无

骆安

工作时间:嘉靖初年

任职原因:因为是兴王府的旧人而得到升迁

离职原因:正常退休

主要业绩:无

王佐

工作时间:嘉靖中期

任职原因:因为是兴王府的旧人而得到升迁

离职原因:正常退休

主要业绩:无

陈寅

工作时间:嘉靖中期

任职原因:因为是兴王府的旧人而得到升迁

离职原因:正常退休

主要业绩:无

陆炳

工作时间:嘉靖中期至隆庆初年(1567年)

任职原因:嘉靖奶娘的儿子,而且还救过嘉靖的命

离职原因:寿终

主要业绩:居官并无过甚之恶迹,并且对士大夫有礼,不曾陷害一人,为朝士所称

刘守有

工作时间:隆庆年间至万历十年(1582年)

任职原因:因为是名臣子子弟得到升迁

离职原因:太监冯保倒台后,因为贪污被问罪

主要业绩:支持张居正改革

骆思恭

工作时间:万历十年(1582年)至天启四年(1624年)

任职原因:刘守有倒台后升迁

离职原因:被魏忠贤排斥

主要业绩:万历朝鲜战争和"移宫案"

田尔耕

工作时间:天启四年(1624年)至天启七年(1627年)

任职原因:得到魏忠贤重用升迁

离职原因:魏忠贤倒台后被治罪处死

主要业绩:帮助魏忠贤排除异己

骆养性

工作时间:天启七年(1627年)至崇祯十六年(1643年)

任职原因:骆思恭的儿子,得到崇祯帝的信任和赏识

离职原因:贪污腐败严重,被崇祯帝罢免

主要业绩:勾结宦官,祸乱外廷

吴孟明

工作时间:崇祯十六年(1643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

任职原因:正常升迁

离职原因:明朝灭亡

主要业绩:大肆收受贿赂,但是很少为害

马銮

工作时间:弘光元年(1645年)至弘光元年(1645年)

任职原因:父亲马士英拥立弘光帝朱由崧

离职原因:弘光帝被俘,不知所终

主要业绩:保护弘光帝逃跑到芜湖

………………………………

锦衣卫指挥使:李元胤

工作时间:永历二年(1648年)至永历四年(1650年)

任职原因:义父李成栋反清投奔永历帝

离职原因:郁林沦陷,战败自杀

主要业绩:说服李成栋反清投明,诛杀内奸佟养甲

锦衣卫指挥使:马吉祥

工作时间:永历四年(1650年)至永历十五年(1661年)

任职原因:李元胤战败自杀

离职原因:咒水之难死于缅甸

主要业绩:无业绩:无

【完】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zawen/vxtubkqf.html

大明王朝官衔制度一览的评论 (共 4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