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给百千万年之吴川文化闲谈书——序文

2018-11-26 09:21 作者:水兵老师  | 4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笔者准备在“吴川文化闲谈”群写一篇文章,也好在这里给吴川的文化名人们卖弄卖弄,题目就叫《给百千万年之吴川文化闲谈书》,应该是随心所欲的那种写法,在写作此文之前,还得回顾一些内容,如果对今次事件有饶有兴趣的吴川文化名人、商界精英、成功人士、甚至大小领导,欢迎大家来这里讨论讨论,求真务实,也不有违为我大吴川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及百花齐放之初衷!

首先声明:笔者对“吴川文化闲谈”群“碧海蓝天(该群号又改为‘广州湾’了)”这个文化人是充分尊重和佩服的!虽然未曾谋面,但笔者在这里也常看到他的或转发的好多充满了正能量的文章,最起码他尊重笔者,不会像梁文豪和邱某瑜敢放肆的辱骂笔者,甚至污辱了笔者的祖宗,所以在写作之前作一些回顾,以为序!

“碧海蓝天”在这里代人转发这篇惊世文章后,笔者第一时间指出:不相信是20岁刚读大一的学生所写,并没有说此文一定是抄袭之作,目的就是给年轻人留有面子,想让他有自知之明,不能为沽名钓誉而荒废了学业,这对于年轻人来说,不应为名利冲昏头脑!所以,在大家都为这篇题为《为百千万年之吴川文脉书》拍掌叫好的时候,笔者在群里说:“我阅读此文,首先不相信是20岁的年轻人所写;另外,文中的“败笔”让我无法理解!既然说到了有关吴阳学宫申请修揖之事,那是近期之作,文中却在介绍学宫之前身概念有关的“苏州中学”时,却出现:“博古、金人庆、周某康等……”写作上,出现这样的错误就不是水平问题,而是触及了政治的红线!所以,我只能说:此篇文章让我感到惊愕!”

评论发表后,碧海蓝天在群里是这样说的:

此文作者是谁?经查回复:作者不愿意署名,是一名20岁的年轻人,在读大学,此人饱读诗书,藏书数万册,书法,楹联,国学,宗教,诗文均有涉猎。天佑吴川!后生可畏,我吴阳圣殿之文脉未断,文化不灭!生生不息!

因为笔者与一个叫许瑞恩(不认识,第一个认同笔者观点)的文友在交流这篇文章的真伪时,一致认定是抄袭拼凑的文章,所以我在群里这样说:“这是一篇拼成的文章,只是某人在拼的时候忽略了一个致命的细节。”(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此语一出,这个20岁的年轻人就坐不住了,面不改色心不跳的借“碧海蓝天”给我写了一封长信,目的就是为了证明:此文没有抄袭拼凑!

信如下:尊敬的水兵老师,您好!

首先要向您致以歉意!因为今天在上课,对您提出来的批评回复迟了,对不起,另敬请您原谅!

感谢您能在百忙中一瞥拙笔,作为一名年轻人,真的是不胜荣幸!但可能因为我的文史素养不够深厚,笔墨根柢欠缺扎实,所以令您产生了一些小误会,为了让您拥有一个愉快的观感,我有必要在此进行澄清。

在《为百千万年之吴川文脉书》的行文过程中,我标明到引用百度百科上“苏州中学”的词条,因为注意到引用文献的完整性,所以我并未对此进行修改,后经一位热心的读者反映,我意识到当时我在注意引用文献的完整性同时,却忽视其严谨性。所以,我对那个熟悉的名字进行了小小改动。在此,我衷心向那位热心读者郑重地说一声“谢谢!”

我在改动之后,因为出于对严谨性的考虑,我专门向在北京、广州两地工作的宣传口前辈,以及两地党校高校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党内文史研究的专家教授请教,他们在阅读拙作后表示,秉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引用百度百科上的“苏州中学”词条上博古、金人庆在此校就读的史实并无不妥。另外,我也就法律法规问题专门向在沪工作的政法系统同志请教,他所持的观点也与之一致,而且上述诸位前辈同志还表示,热切盼望敝乡的吴川学宫能够早日开展重修工作,并衷心预祝重修工作圆满成功!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去年秋晋京,我曾向一位与会前辈请教过,对习近平总书记这个指示有了更深刻的心得体会,所以这篇文章命名为“《为百千万年之吴川文脉书》”,并在“吴川吴阳民间文化传承”公众号发表,作为一名吴川子孙,希望能为我们的吴川学宫做些微不足道的工作。

至于拙笔为何在“吴川吴阳民间文化传承”公众号发表,是因为我本人也是该公众号的读者,我虽非该公众号的人员,但一直对吴川的优秀传统文化无比热,这与习近平总书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话语内涵是相同的。而且学宫在吴阳,所以就委托此公众号发表了。

拙笔并无抄袭与拼凑,我平时极少写文章,但一直保持着对阅读的爱好和习惯,或许拙笔有一些我平时阅读后思考的痕迹,又或许已经反刍、内化,如影随形,便现诸笔端了。

水兵老师对我的抬举着实令我惭愧,我只是在外吴川人的普通一员,并无超越同龄。

话说到此,也是仁至义尽了,何必究真呢!画个句号应该也是可以的!出于对碧海蓝天的尊重和对这个年轻人留些脸面,本是应该的!因为这个年轻人总的来说并没有对我表示不敬。

可悲的是群里一个叫梁某豪的人站出来了,公开对我辱骂,说我是在放狗屁:“文章里的一些错误,小编知道就改,使无使某人在此吹唏自擂,好像自己是什么文化学者,快去屙尿照一下自己是什么鬼样子。”[坏笑]

他骂我也都算了,却还不解恨,马上把一个叫邱某瑜拉进群来,这个邱华瑜是一个斯文的败类!入群不到五分钟,从我村长辈(都是邱姓宗亲)那里了解我的一些情况后,马上对我从祖宗那里开始羞辱起!本来,笔者只是想营造良好的吴川社会人文环境出一点儿力,将自己想到的说说,也无伤大雅。想不到为此事却被人有意泼屎了!这个火一旦烧了起来,就很难扑灭了。这件事后来就一发不可收拾!

笔者觉得自己的判断并没有错!所作所为,不该受到如此污辱。就先在网上发文求证,并有意让很多领导知道和评价这件事。

笔者说:各位微信好友,吴川文人荟萃的“吴川文化闲谈”群近日发表一篇吴川的惊世文章,说这篇文章是我吴川一名20岁在校大学生所作:《为百千万年之吴川文脉书》,颇受追捧赞赏。但笔者认定:这肯定是一篇改头换尾画蛇添足的抄袭之作!为什么不相信此文是一名20岁在校学生所写,是在文中看出了端倪才这样敢大胆放言的!本来,笔者一向以包容为怀,也不和年轻人计较,可这个年轻人解释是为了掩释,避重就轻,甚至招来文友对我辱骂,这就有失斯文了!为此我从文中摘抄一些段句,读者诸君看看敢不敢相信是出自一个20岁青头郎之手笔。

笔者压根就不相信一名20岁的学生,不好好读书,却对中国文脉史(简直比余秋的著作还深刻)有这样深厚的研究。对吴川学宫的历史文化研究起码也达到专家级别,或者说在我吴川不会有人超越。如文中记述:

“笔者走访过许多地方,历历万乡,地方学宫抑或沦为荒草斜阳,湮灭不存;抑或宫墙依旧,但却早已丧失了化育的功能……”(笔者只须问问:你信吗?你妈叫你回家吃饭了!你不好好读书,历历万乡就是为了拯救中的学宫?)

“想起笔者之前去长沙,参观长沙的重要文化景点——贾谊故居,馆方向我介绍到贾谊故宅,历有重修,它每次的修缮工作已经成为长沙甚至是湖南人民对来任地方官评政重要依据。”

(你相信这样的年纪却作为专家学者和湖南当地官员进行中国文脉的研究和探讨吗?小毛孩你不好好的在学校读书,花这么大的精力去研究中国文脉,为吴阳学宫奔走呼号,你还有时间做堆积如山的学习资料?你高考一定落榜!)

又“……笔者此前往苏州,苏州学府已经变成为苏州中学……”(踏遍祖国的青山绿水,追溯着中国学宫文脉的足迹,就是为了考证神马的吴阳学宫的价值?)

文中出现了窃国大盗周某康和“截止2007年……”的字眼,就更加离谱了,如果把窃国贼是无意中写上去的,那么,2007离今天己经过去了11载,11年的时间,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想必苏州中学经历过这十多年岁月的洗礼,会有更多的奇才俊才走向世界!笔者于是敢认定此文的问世应该有10年左右时间,只是作者不详,实属遗憾。

画蛇添足是在文中的尾段:“吴川今次避开了“山竹”台风,大成殿也万幸躲过了一劫,它背后的学宫,背后的吴川文脉,好像等待着吴川人民去爱护、珍惜。”

综上所述,笔者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这个20岁的年轻人,写作此文时,按照时间上的推算,应该只是一个9岁儿童,不是读大学,而是读小学二年级。这个小孩是专门为中国文脉、吴川文脉、吴阳学宫而生的!您信吗?[抱拳]

原文:《为百千万年之吴川文脉书》

文脉者,实一邦文化之脉络,脉络生机,又关乎一邦气运之隆盛。在我吴川,学宫则是文脉的重要代表之一。

为什么说文脉关乎一邦气运之隆盛?吴川的骄傲——状元林召棠在道光三年的殿试答卷上写到:

“学校者,人才之本,风化之源也。化民成俗,实基于此,而因求辅世长民之道、明德新民之学,此诚致治之首务也。”

文化于一国一方的发展的关系,状元在殿试策上擘析得很透彻,因为只有尊重文化、拥有良好的文化氛围,那么才易出人才,人才兴旺勃勃,经济才会繁荣昌盛。小到一方,大到一国,都是如此。

吴川学宫,是吴川文脉的重要代表之一,肇始于元朝,在封建时期,它为吴川县学所在地,在当代,吴阳中学办学于原址之上。笔者走访过许多地方,历历万乡,他方学宫,抑或沦为荒草斜阳,湮灭不存;抑或宫墙依旧,但却早已丧失了化育的功能;但在我们吴川,学宫的后泽仍滋润着鉴水一代又一代的桃李,不可谓之不难得。

论及文化,这里走出去过清朝状元林召棠,大魁于天下;论及官贵,这里走出去过我国首任驻美大使陈兰彬,折冲于泰西;论及豪富,这里走出去过许许多多的优秀的企业家校友,激流于商海。他们都是我们吴川卓越优秀的好儿女,他们在学宫的默佑下,成长为柱石、栋梁,学宫在此中扮演到文化脉络的角色,源源不断,输送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不可谓之不伟。

以前地方长官来任,基本都会对学宫进行修缮,每次大修情况,都联系着那任的长官,明明然、昭昭然,镌刻在碑铭,书写于史册,允称良政,不朽于后。此于《吴川县志》,自有可稽。想起笔者之前去长沙,参观长沙的重要文化景点——贾谊故宅,馆方向我介绍到,贾谊故宅,历有重修,它每次的修缮工作,已经成为长沙甚至是湖南人民对来任地方官评政重要依据。想来不论天隔云程、地分粤楚,家乡人民之心,可能与他方父老相同,自有杆秤。尊重文化脉络的良宰,必扬馨名于后世。

现在的学宫,却遭遇着一个尴尬的境地:学宫散为民居,此其一也;仅剩的大成殿,但大成殿年久失修,此其二也;所幸现在大成殿(圣殿)正在申请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希望能够申请成功,早日得到修缮。现在大成殿在申请成为省级文保单位这件事上有了盼头,所以不妨再上一层楼,眼光再在历史的滔滔波流中放长远,讨论第一个问题。

吴川学宫原有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不止有大成殿(圣殿)、还有崇圣祠、明伦堂、尊经阁等五座建筑物。圣人孔子安位于此,吴川士子求学于此。这种文庙、学校结合的形式,发轫于宋朝范仲淹范文正公所创的苏州府学,是我国文化史上的创举,自此后,苏州府学成为江南的人文渊薮,成为江南人才的摇篮,在科举时代,诞生过八十多位状元、四百余位进士,这是何等概念,自隋开科选士,迄至1905年废除科举,此千余年中,广东倾一省,亦仅得九位状元,但苏州府学,仅仅是一个城市的府学,就已经有八十多位状元了。当然,这里没有妄自菲薄的意思,只是感慨范公当年此举,还真真是为一个城市的奠下了深厚的人才基础,这些人才出去,都基本上是所谓的办大事者、大力者,这给一个城市带来的资源、影响,都不是其他的什么东西可随随便便比拟的。自范公此创,各地模范风行,这种文庙、学校结合的形式,就形成了各地的文脉象征。笔者此前往苏州,所旅宿的酒店就在苏州中学(原址前身是苏州府学)旁边,亲见这种模式还在发挥着强大的生命力,苏州府学已经变成苏州中学,但其教育、传承文化脉络的内核千余年不变。而且苏州文庙还依然存在在苏州中学那边,其辉煌成绩如何呢?

“截止2007年,苏中学子当中,担任省部级领导的有70多名,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有38名,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的有四人,担任大学校长的有40多名。教育家叶圣陶、匡亚明;历史学家胡绳、顾颉刚;物理学家李政道、吴健雄、钱伟长、冯端;数学家冯康;生物学家冯元桢;规划大师阮仪三;作家陆文夫、李善基(即还珠楼主);体育官员袁伟民;万科集团总经理郁亮等人先后在此就读。此外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博古、金人庆、周某康也是苏州中学校友。欧美教授中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物理、化学双聘教授庄小威等等也曾在此就读。”

以上摘自百度百科“苏州中学”词条,这个数据放在这篇文章,或许有人觉得有喧宾夺主的嫌疑,但亦由此可见,这种文庙、学校结合的学宫模式是行之有效的;于文脉的传承、地方的发展是有深重意义的。

吴川应当继续发扬这种模式!因为我们原来的学宫的原址上还在办学!当前,大成殿应当得到修缮,但从长远看,希望能够像邻市化州一样,恢复学宫,即重新或按原规划,分步骤、分阶段恢复崇圣祠、明伦堂、尊经阁等建筑。另外化州孔庙旁现在是化州实验学校,此前是化州旧一中所在地,亦即是说,与吴川同样是这种文庙、学校相结合的形式,这个文化脉络依旧在生机勃勃地传承着。

这件事虽然不能一蹴而就,但并不代表等若尘芥,这件事不只是吴阳镇的事,而是全体吴川人民的事!因为学宫是吴川学宫!为我吴川文脉之象征也!

所以衷心希望吴川的父母官能有所规划,吴川的人民能热心参与,历来良才,多出尊重文化之家。从来没有听说哪一位考上清华北大等名牌大学的学生,成长在一个不尊重文化的氛围里。

吴川今次避开了“山竹”台风,大成殿也万幸躲过了一劫,它背后的学宫,背后的吴川文脉,好像等待着吴川人民去爱护、珍惜。

愿此时朝阳正红!

谨撰于2018年9月28日孔子诞辰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zawen/vrrcskqf.html

给百千万年之吴川文化闲谈书——序文的评论 (共 4 条)

  • 草木白雪(李淑芳)
  • 心静如水
  • 王东强
  • 雪儿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