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都挺好,真的“都挺好”

2019-04-03 11:20 作者:水念  | 10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文/水念

就算是蹭热度吧,看完小说,追完剧,发现网上“都挺好”仍有余热,各个“小编”、各类自媒体,甚至门户网站上都在评长论短,喜的有,吹捧的有,批驳的更是大有人在。

先不说正面支持的言论,单就批驳来说,归纳起来:一、脱离现实,二、将性格缺陷无限放大,三、后期强行洗白,“坏人”突然变好。

本文不是站在正方,驳斥反方,也不是为了给“反方”摇旗呐喊,而是作为年近不惑的80后,也谈谈自己的看法的一点思索。不幸言中的,希望在一些人的心里,激起一份共鸣;有失偏颇的,甚至肤浅的,也敬请谅解,毕竟涉世尚浅、知识有限。

评论此剧,自然绕不开原著。小说《都挺好》,原名《回家》,作者阿耐。或许仍有些人对阿耐不甚熟悉,但提到前些日子热播的《大江大河》,以及再往前推两年的《欢乐颂》,大家定会有一拍脑门,恍然大悟的感觉。没错,这两部剧是改编自阿耐的同名小说,与《都挺好》殊途同归。因此,此剧的热播及火爆,也就不难费解了。

电视剧基本上尊重了小说的整体故事架构,又根据时代进步,进行了剧情丰富和改动。讨论该剧,当然离不开苏家,因此,论证剧情是否合理,人设是否准确,都需要对苏家寻根求源。(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整个剧中,苏家都表现出了两个明显的病态特征,阴盛阳衰和重男轻女。

前者不难理解。如果把苏家五口人比喻成一场拔河赛,显然,苏母一人就战胜了家里苏大强为首的三名男士,至于苏明玉,在家中则一直是个边缘人物。

苏大强,性格懦弱、自私,胆小怕事、无担当,长期屈服在苏母的阴影中,有话不敢说,有屁也不敢放,甚至在女儿受到打压、责骂时,连句劝慰的话都不敢说,只是一味的躲避。这种行为,由父传子,为两个儿子日后在老婆面前下跪认错作出了榜样。这种怕老婆的男人,在现实中其实相当普遍,尤其是小市民居多。

老大苏明哲,一个乖乖男。在父母面前,有作为长子的顺;在兄妹面前,有作为哥哥的榜样。但缺点也很明显,书呆子气浓重,且对苏母言听计从,不然也不会知道家里无钱供其留学的前提下,默默接受了苏母变卖家宅,送他出国的安排。

老二苏明成,则是典型的“妈宝男”,集苏母一人宠幸于一身,当然,这个苏母几乎就代表了“苏家”的全部。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成就了他内心“公子哥”、“小皇帝”的优越,进而带来的是责任心差、担当差,利己主义浓厚,一点没有哥哥的模样。这样的“妈宝”在当下独生子普遍的时代,不胜枚举,时代的产物也好,家教的影响也罢,反正早已不是个例。

至于苏明玉,暂且按下不说。

对于重男轻女,可以说是令女性同胞深恶痛绝的传统糟粕,但社会现实如此,奈何人力无法回天。就算是当下,这种思想仍然存在,尤其在北方和农村更甚。

苏家的重男轻女是有传统可循的,这一点在小说中给予了详细的交待,在剧中也有涉及。苏氏兄妹那个讨厌的舅舅,就是重男轻女的产物。因此说,重男轻女害的不只是女人,还有男人。

苏母年轻的时候,还是城乡分割明显,城市户口绝对优越的年代。为了成为“城市人”,每月多领几斤粮票,只能在其母亲的强力撮合下,在自己极不情愿下,嫁给了苏大强。可以说,这种强迫婚姻的结合,早早给苏家的不幸,埋下了伏笔。

小说中有一段电视剧没有表现的情节,大哥苏明哲为了弥合苏家的感情,听从妻子的建议,在自开的博客上整理家史。其中,生下老二明诚,苏母正式成为“城市人”后,便坚决提出了离婚,非要结束这份强加给自己的婚姻。后来,却未禁得住母亲的强烈反对,在老太太磕头如捣蒜的哀求中,被迫含泪答应办完弟弟的户口,再行离婚。再后来,弟弟的户口解决了,离婚?就没有离婚了。

为了儿子的未来,不惜牺牲自己女儿的终身幸福,有这样的母亲做前车之鉴,苏母的的成长环境可想而知。然而,可悲的是,苏母在自我屈服这个传统的同时,还将它毫无保留的继承了下来,用在了自己女儿身上。你也可以理解为,当时物质条件有限,对于儿女的培养必须做出取舍,但不得不说,是那个时代的悲哀。

整个苏家,就是在这样病态的平衡中运行着。苏母一人独大,苏大强唯唯诺诺,老大独身事外,老二宠幸在母亲的怀抱里,延续着重男轻女的错误,毫无顾忌的欺负妹妹苏明玉。这个病态的家庭里,唯一对母权构成威胁的,就是苏明玉。

女儿随母。苏明玉的泼辣和好胜,完全传承了苏母的基因,但无奈年少力弱,实在无法对抗苏母的强势,十八岁后,只得选择游离在苏家之外。

最后,一个五口之家,实际在一起朝夕日暮的,只剩下老夫老妻和一个“妈宝男”。这种相对的、病态的平衡,一直掩盖着苏家深层次的矛盾,维持着表面的平静,而这种病态之所以能够持久,完全依赖于苏母的强权。

因此,苏母一死,苏家的支柱倒塌,每个人的病态显露,一切矛盾集中爆发,也就不足为奇了。

之所以费大量的笔墨来介绍苏家的背景,我只是想说,整部剧情节的发展,每个人看似不可想象的各种拙劣表演,在这个特定的背景下,都有其合理性。

苏母的死,对于苏大强而言,可谓阴云飘散,秋高气爽。突然认识到,自己成为了家里唯一的长辈,便开始找补之前失去的地位、尊严,开始“厚颜无耻”的傍上儿女,去美国、买房子,好像一下子就要把之前失去的东西,全部找补回来,这只是之前病态的延续,向另一个极端的逆转。

老大苏明哲,则恰恰相反。从他身在美国,却每年寄钱回家的表现来看,他是有责任担当的,也懂得学有所成,回报父母。但由于早早出国,对家里的一切,他都不甚了解,一切都凭自己的想象行事。苏母的死,让他感到深深的愧疚,这份愧疚,又滋长了他心底浓浓的孝心,过犹不及,便成了愚孝,开始无底线的满足父亲的一切要求,而忽略了自己的老婆和孩子

当然,受到冲击最大的还是老二苏明成。这个“妈宝男”心理断奶,做出种种自私、不理智的行为,也就再正常不过,更可以说,他这是为了之前的“受宠”买单。人在江湖,出来混,迟早都是要还的。

最后,是苏明玉。她的病态是对整个苏家,缺乏应有的爱与尊重。童年不幸的经历,让她极想摆脱苏家,但血浓于水的亲情,又让她无法置身事外,况且她有这个能力和实力,为苏母离去后的苏家遮风挡

因此,苏家大儿媳吴非才会说,苏家三个大男人加在一起,也比不上一个苏明玉。其实,何止是苏明玉,他们连苏母都比不上。

当然,苏明玉也有她的困惑,就是她像及了苏母。一种妇女强权的担忧一直困扰着她,让她甚至对石天的爱情,也产生了动摇,担心自己好强的性格,又会给后代一个“阴盛阳衰”的病态家庭。

这个心理,或许在剧中表现的并不明显,但小说里却刻画的入木三分。如此评价,并不是有益贬低该剧,而是每种艺术表现形式,都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比如,在故事背景的渲染和人物心理的描写上,小说就有着电视剧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追剧的同时,也奉劝大家去拜读一下原著。

对于结局,小说远比电视剧残酷的多,但也更加符合现实。

经过一番折腾,老大苏明哲认识到了父亲的无理取闹,给予了弟弟莫大的关怀与鼓励,教导明成照顾苏家,善待明玉后,终于回到了妻儿的身边;老二苏明成为幼稚和鲁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离婚离职,被领导打压,又为妹妹明玉,与人大打出手,开始在博客中思索人生、反思过错,在新年交替的喜庆里,消逝在了茫茫人海……

苏大强的结局则比较凄凉,因大年除夕吃冷饭,再次拉稀跑肚。远在美国的老大明哲得知后,只得求助妹妹。最后,苏明玉还是担起了照顾老人的重任,将这个不称职的父亲,接回了自己的别墅。

对比两种结局,我不想评价优劣。只想说,当看小说到最后,出现“全书完”三个字,还以为自己看的是盗版,又立刻到网上搜索其他版本,直到确认自己看的版本无差,才悻悻做罢,揣着一种深深的意犹未尽,总觉得故事还没有讲完。

或许,这就是一种寻求圆满的心理作怪。虽然理智上,积攒十多年的仇怨,不可能在一朝之间烟消云散,但对美好、圆满的向往,总是人之常情。况且,亲情所在,血溶于水,无论是苏大强,还是苏明成,本质和骨子里,都非坏人。

这一点,电视剧就迎合了普通大众的口味,万家灯火下,苏家冰释前嫌,在一起其乐融融,拜年问候。当然,在剧情的编排上,对于人物的洗白,也作出了合理的解释,那就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面对再婚的被骗,死神的来临,苏大强的一朝醒悟,弥补对儿女亲情的亏欠,非常顺理成章。

至于苏明成,历经挫折和磨难,小说中也给出了改过自新、痛改前非的暗示,只是不如剧中表现的直白而已。

总之,小说挺好,剧挺好,演员对人物的刻画挺好,结局,也挺好。

在我的眼里,都挺好!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zawen/vnpzpkqf.html

都挺好,真的“都挺好”的评论 (共 10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