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由攀龙附凤说起

2019-06-16 19:37 作者:鲁公青夫  | 7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攀龙附凤”是一句成语,龙、凤是古代传说中象征吉祥的动物。龙,象征帝王;凤,象征帝后。这个成语比喻依附皇帝以成就功业或扬威,也比喻依附有声望、有地位的人以立名达到自己的目的。人们想要干出点事业来,都要找一个靠山,投奔能带领你走向成功的人物或集团,首选的当然是这个集团的带头人,这就有了“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这句话,而在明清的小说里这句话是经常用到的,这句话其实与“攀龙附凤”是一个意思。

《三国演义》第七十三回诸葛亮劝刘备称帝:“方今天下分崩,英雄并起,各霸一方,四海才德之士,舍死亡生而事其上者,皆欲攀龙附凤,建立功名也”。《后汉书·光武帝纪》也记载将士劝刘秀登基,耿纯对刘秀说:“天下士大夫捐亲戚,弃土壤,从大王于矢石之闲者,其计固望其攀龙鳞,附凤翼,以成其所志耳。”无论你是草民,或是满腹经纶,想要干出点事业,立扬世功名,都得有所投靠,自己能拉起大旗,独树一帜的终究是少数,而最终能建立政权,走上皇位的则更少之又少。从这些记载的话看,想建立功名的人士非常明确自己是在“攀龙附凤”,可见攀龙附凤这个词是褒义的,没有一点自贬的意思。

李白的诗几次引用“攀龙附凤”这句话,《梁甫吟》中:“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猛虎行》中有:“萧曹曾作沛中吏。攀龙附凤当有时。”的诗句。杜甫《洗兵马》也有:“攀龙附凤势莫当,天下尽化为侯王。”秦朝末年,樊哙、侯婴、灌夫、郦商都是社会最底层的人。樊哙是一个屠户,杀狗为业;夏侯婴是一个马夫;灌夫是一个丝绸商人;郦商也是一个最普通的人。他们都追随刘邦起兵,并在征战中屡建奇功,都被封为列侯。司马迁在《史记·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中评论:“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意思是他们当初杀狗贩卖丝绸,跟随刘邦时,怎么也没想到能垂名汉廷,造福子孙,流芳百世。骥,是千里马,附在千里马尾巴上;这句“附骥之尾”就是比喻依附他人而成名,与“攀龙附凤”是同义词。

皇帝是天子,是龙的化身,很多皇帝生下来就是皇帝命。但中国皇帝很多是草根出身,像朱元璋、刘邦、刘备,朱元璋曾经要饭,刘备卖草鞋,刘邦混的稍好一点,也只是一个“亭长”,秦朝亭长大约相当于现在的居委会主任。但刘邦是有龙的血统的,秦始皇常说“东南有天子气”,因而巡游东方,借以镇伏东南的天子气,而刘邦也是感觉秦始皇是冲他来的,就躲藏在芒山、砀山一带。刘邦是天子命,《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於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这是说:刘邦的母亲刘媪曾在大泽的陂上休息,梦见遇到了神;当时雷电交加,天昏地暗,太公看到刘媪的时候,看见蛟龙伏在刘媪身上,后有了身孕,生了高祖。这段记载明摆着是杜撰出来的,来证明我刘邦是真命天子,用来威慑他的臣民,老百姓想活命,或想立功名,只能跟随在这些“龙”的脚下。

这些想建立功名的人投靠明主是“攀龙附凤”,或是“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这些词语都是用在干大事业、处在社会上层人士的常用语。而普通百姓为了生计,需要找份工作以养家糊口,他们也是希望找到一位精明能干的老板,能成规模的公司、单位,能取得好的收入。他们对工作单位的选择其实就是“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投靠老板或跟随某有实力的人物,也就是在“攀龙附凤”,可以说攀龙附凤是每个人都必须或曾经经历过的。但是,有一些行为不端、居心叵测的势利小人,投靠势力人物,从事违法勾当,比如投靠黑势力老大,这里用“攀龙附凤”形容,就明显是贬义了。

“攀龙附凤”在婚姻上体现尤为明显,我们现在常说的“傍大款”就是明显的例子,这里不去定义褒义、贬义,如果最终结为婚姻的应该是褒义。一开始就别有用心,捞到一笔钱,不欢而散的就是贬义了,不过确有不少女性因此走向事业高峰或出人头地。戏曲里被招为驸马郎的那更是“攀龙附凤”的极端现象,穷人家女子嫁入豪门与穷小子娶富家女都可以用“攀龙附凤”来定义,这样的实例在现实中比比皆是。婚姻讲究“门当户对”,但实际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也不在少数,弱势的一方如果全用“攀龙附凤”来定义则有失公允、有失初心。(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这实际是一个双向选择,这是说既可能投靠你,也可能离开你。那些“附骥之尾”成为列侯的,虽说布衣时是屠户、马夫,但跟随刘邦后都立下赫赫战功,这才被封为侯,如果没有能力、没有战功,这个龙、凤是攀不上的。楚汉相争时韩信是项羽部下,项羽怎么说也是“西楚霸王”,可韩信却说项羽是“匹夫之勇”,是“妇人之仁”,终难成大事,所以离开了项羽,投奔了刘邦。韩信因战功被刘邦封为楚王,后来有人策反韩信,韩信是这样回答:“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亲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幸为信谢项王!”韩信非常果断的谢绝策反,因为在项羽手下,韩信只是一个下级军官,说话没人听,献计也不被采纳。而投靠刘邦授大将军印,帅数万军队,言听计从。刘邦把自己穿的衣服给韩信穿,自己吃的饭给韩信吃,韩信不忍心背叛刘邦,并表示“虽死不易!”这些话明显是韩信的感恩思想。韩信的“虽死不易!”其实就是“士为知己者死”同义词,韩信后来被吕后设计斩首,令人扼腕。

“士为知己者死”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史记·刺客列传》中对刺客豫让的记载,豫让最早为范氏及中行氏干事,没有什么名气,又投奔了智伯,智伯非常尊宠豫让,受到了优厚待遇。智伯灭了范氏及中行氏,而赵襄子又灭了智伯,赵襄子最恨智伯,把智伯的头漆了,作为酒器。豫让逃到了山中,说:“蹉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豫让改姓换名,甚至在身上涂漆,让皮肤长满恶疮,又吞炭使嗓子喑哑,路上行乞,妻子都认不出他。在几次行刺不成被擒,赵襄子数落豫让,你不是也在范氏及中行氏门下做过事吗?智伯把他们灭了,你怎么不为他们报仇,反而投身智伯门下效力。而现在我消灭了智伯,你却为什么执着的一定要为智伯报仇呢?豫让回答:“我在范氏及中行氏门下做事,范氏及中行氏把我像一般人对待,我就像一般人那样回报了他们。至于智伯,他把我像国士一样相待,我就要像国士一样报答他。”赵襄子成全豫让义烈,拿出自己的衣裳,豫让跳跃三次,用宝剑对衣裳刺了下去,算是完成为智伯报仇的心愿。最终豫让自杀成仁,赵国的志士听到这个消息,无不为之流泪呜咽。

看司马迁的这段记载,深深让人扼腕,留下深刻印象,豫让是一位烈士,他大约是“士为知己者死”最极端的拥趸者及实践者。豫让接连投奔范氏、中行氏以及智伯,是不是在攀龙附凤?记载里没有这样的字眼,但肯定是“良臣择主而事”。人从攀龙附凤的念头开始,随之就要为“良臣择主而事”进行比较、筛选,最终选出要投靠的门户,既然选择了明主,就得为他效力和卖命,假如自己做出成绩,而明主待你恩重如山,你当然就得忠于他,“士为知己者死”也就自然而然产生了,这大约是一系列过程。

自古以来,每一位上位以至于走上仕途高位的人,更有甚者最终建立政权的人,最初都是有人提携的,俗话“吉人自有天相”,对于提携你的人来说,你就是在“攀龙附凤”。攀龙附凤没什么不好,“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应该是每个人很自然去做的事情,只是每个人陷入其中的程度不同罢了。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zawen/vearpkqf.html

由攀龙附凤说起的评论 (共 7 条)

  • 雨飞儿
  • 王东强
  • 淡了红颜
  • 听雨轩儿
  • 亓方文
    亓方文 审核通过并说 中国很多成语流传过程中意味意境发生改变,褒贬转换。
  • 浪子狐
    浪子狐 审核通过并说 欣赏。
  • 心静如水
    心静如水 推荐阅读并说 赞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