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遏制基层干部“匿名化”,化解基层治理困局

2020-08-28 14:40 作者:紫气东来  | 5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千万别让人知道是我说的。”“别写进去啊,咱可是兄弟,我才跟你说这些的。”“领导可能嘴上不说,但会给我小鞋穿。”如今,“不提名字”已经成为不少干部打开心扉讲真话的前提。最近,《半月谈》记者采访发现,干部在面临各类采访或询问时,不管主题是正面还是负面,都希望能在事后的新闻报道或者调研报告中隐去名字。在基层,干部“匿名化”倾向正在加剧。

梳理干部“匿名化”的表现,大概可以分为三类。一种是“让功型”,正面报道或者涉及经验型调研报告的,多让领导露脸,采访对象甘愿被“顶替”;一种是“平衡型”,宣传部门担心个别领导会因为多了谁或少了谁的名字而“有意见”,故保险起见,所有人的名字都不出现,以“相关责任人”出现;第三种是“自保型”,反映问题的自然希望隐去自己的名字,或者曾经参与建设却认为正面典型经不起时间考验的也不想露出自己名字。以上种种都会影响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基层干部“匿名化”倾向,表面上看是“低调做人”“沉默是金”的文化生态在基层扎根蔓延,本质上则是官僚主义结出的“恶之花”。无论主题是负面还是正面,基层干部都要求匿名,正是官僚主义在基层的“一体两面”。干部“匿名化”折射基层治理两个困局。一是问责泛化,担心被追责。一些基层干部为了保护自己,选择主动成为官僚主义“从犯”,导致说真话就会被惩罚成为恶性循环,这正是被上级官僚主义所害的表现;在有的地方,谁提出问题就必须带有解决措施,谁反映问题就被要求解决问题,因此如实具名反映问题,被视为一种负担,成为基层干部最不愿选择的一种方式。二是评价机制不健全。有的地方官僚主义盛行,基层干部工作干得好坏与否,不是以实绩为标准,而是掌握在个别人手里。当遇到出经验表成绩的时候,基层干部往往不敢抢“风头”,自愿被“顶替”,让掌握评价权者露脸,这也进一步助长了吹吹拍拍的官僚主义恶习。此外,有些“正面典型”未必经得起时间检验、政绩工程可能是盲目上马,干部露脸反而等于给自己“埋雷”,担心被“秋后算账”。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基层。要走出干部“匿名化”背后的基层治理困局,终究还要靠制度发力,通过采取针对性措施,让问责机制、考核机制、容错机制、用人机制等真正发挥作用。同时,持之以恒、下大力气整治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某些领导干部台上强调坚持问题导向,台下不解决问题只解决提出问题的人;把功劳全往自己身上揽,把责任全推给下属……凡此种种,恰恰需要精准问责。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ibi/vzrbbkqf.html

遏制基层干部“匿名化”,化解基层治理困局的评论 (共 5 条)

  • 淡了红颜
  • 江南风
  • 水墨残荷
  • 老夫子(熊自洲)
  • 浪子狐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