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张说《论语》·连载246

2018-08-20 07:03 作者:张关林  | 8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张说《论语》·连载246

10.19,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

(注释——视:看望。东首:头向东。绅:朝服束在腰间的宽带子。孔子生病卧床不能穿朝服,所以把朝服盖在身上,把腰带放在朝服上,并拖下带子去表示恭迎。)

(白话)孔子生病了,国君来看望他,孔子头朝东躺在床上,把朝服盖在身上,还拖着束带。以示恭迎。

(张说)孔子生病时,国君前来探视,孔子以相应的礼数作答,是很自然的。这种处理方式本质上跟我们现代人一样。我们如果生病在家,同事和领导来看望,你对同事的态度跟对领导的态度肯定是不同的,这不用教,是自然形成的。人与人有着既定关系,是见面拥抱关系,见面就会拥抱;是握手关系,就会握手;是点头关系,你就不会上去拥抱。在各种场合人与人相遇的礼数,都体现双方的既定关系。如果不能体现,说明你的行为不恰当。路上遇到属于点头关系的人,如果你视而不见,或许就得罪人了。

10.20,君命召,不俟驾行矣。(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注释——俟(sì):等候,等待。驾:套上马驾车。)

(白话)国君命令召见,孔子不等马车驾好就步行走了。

(张说)本节跟上节一样,说明孔子对国君的尊重。并不是说孔子有什么急事,等不及套马,拔腿就走,而是一种态度。中国传统文化有个特点,许多意思不是靠语言说出,而是靠行为来表示。比如客人来访,谈完事,主人端起茶来,客人就知道该走了。比如“王顾左右而言他”,不说反对,但岔开话题,对方该拎得清了吧。这种不用明白的话语,而靠行为示意的含蓄表态,是中国特色:心照不宣即可,如果明说,毫不含蓄的语言会坏事的。

10.21,入太庙,每事问。

(白话)孔子进入太庙,遇到每件事都要问。

(张说)本节前面出现过。为什么重新出现?不会是因为疏忽,大概是孔子经常入太庙,也经常提问题,而《论语》大概是类似生活日志的记载,所以又再说一遍。

10.22,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

(白话)朋友中有人死了,如果没有人来料理后事,孔子就会说:“由我来料理丧事。”

(张说)帮人于危难之际,在中国文化中,不仅仅是一种善良,更是一种取得长远成功的人生哲理。中国有一句俗话,叫做“与人方便,与己方便”——与人方便,就是帮人,与己方便,就是最终自己也得利,可见,救人于危难,不是单纯的善良,而是把善良视为一种投资。但不要误会,这与目标明确而狭隘的商业投资完全不同,这是一种长远的因果投资,是着眼于纯化人类心灵的远期的社会投资,根本不在乎短期利益的一种投资。因此,这是一种十分深刻的哲理。有意思的是,“与人方便,与己方便”这个俗语,在英语等西方语言中却找不到类似的谚语。这说明什么?说明西方文化还停留在直截了当的、短期的、狭隘的、不惜损人的商业谋利阶段,而中国已经在文化层面上领悟“全社会必须共赢,个人才能赢”的深刻道理。——马云说:先让别人赚钱才是公司的发展之道。原始点医学发明人张钊汉说:你全心全意为他人服务,最后得益的还是你。这不是巧合,这是中国文化孕育出来的民族精英的共同认识,是可持续的成功的要诀。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ibi/vxtyskqf.html

张说《论语》·连载246的评论 (共 8 条)

  • 听雨轩儿
  • 王东强
  • 散漫山人
  • 草木白雪(李淑芳)
  • 襄阳游子
  • 淡了红颜
  • 芦中人
  • 心静如水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