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鲤鱼桥

2018-06-17 21:04 作者:天地飞鸿  | 13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鲤鱼桥

——湘湖镇古迹解说词

文/严忠贵(2018年4月5日)

一座单拱石桥,长23米,宽约六米,横跨在南河上。桥身被苔藓覆盖,被藤蔓缠绕。上桥的青石板台阶,依然齐整,镌刻下千余年脚板踩踏的沧桑。桥头边的一棵老樟树,历尽千余年,依然枝繁叶茂。因为几十年前上游另建新桥,这座古桥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鲤鱼桥”,坐落在浮梁县湘湖镇东安村鲤鱼桥村小组,虽说其貌不扬,却历史悠久,富有传奇色彩,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2012年被公布为浮梁县文物保护古设施。

明代文学家冯龙,话本小说《醒世恒言》卷三十四《一文钱小隙造奇冤》一文,就提到了“鲤鱼桥”,还说与属南直隶徽州府婺源县所管的“太白村”,仅隔里许。小说讲的是明朝时景德镇发生的一件大案,开头是一文钱小隙引起的邻里纠纷,后来却卷入两家富户的争田官司,案子几经周折,历时两年,到真相大白时,前后断送了十三条人命。两家富户所争的三十余亩田就属鲤鱼桥村。小说中写道“那时的江西饶州府浮梁县,有景德镇,是个码头去处。镇上百姓,都以烧造瓷器为业,四方商贾,都来载往苏杭各处贩卖,尽有利息。”当时的鲤鱼桥村,沿南河一条石板主街,横向有几条小街间隔相通,街上店铺琳琅满目,甚是繁华。原因是此地是两省交界处,饶州府与徽州府在此接壤,一条青石板古道相通两府。一条发源于婺源的河,在浮梁境内叫南河,虽然河面不是很宽阔,但水流湍急,将这条古道一分为二。是鲤鱼桥横跨两岸,使天堑变通途,沟通两岸,便利农事劳作,方便来往商贾,满足窑场燃料的运输需要等等。

官方记载,鲤鱼桥建于元代,距今约六七百年。但民间传说建于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其间还有个美丽的故事。“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浮梁被称为陶瓷之源是有依据的。湘湖是浮梁的一个重点产瓷区,进坑,隶属湘湖镇,是青白瓷器的故里,最早见于宋人蒋祈所撰《陶记》一文中“进坑石泥,制之精巧。”至今窑址遍布四野,堆积极为丰富。而湘湖兰田窑窑址考古发掘,更是证明了“瓷都”景德镇的制瓷业创始时间,可以早到中晚唐时期;那儿发掘清理出的晚唐时期窑炉,是目前景德镇地区发现最早的、保存最完好的窑炉。景德元年,为了满足宫庭用瓷的需要,改昌南镇为景德镇,更促进了湘湖地区的民窑瓷的发展。(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鲤鱼桥村有户詹姓人家,长期“负贩往来”,运瓷器到外地出售,再贩日用品回来,积累了万贯家财。为了回报家乡,詹老板决定独自出资,在汹涌的南河上,修一座大石桥,连通两岸的石板古道,不用船渡往来。一天,一个噩耗传到鲤鱼桥村:詹老板在鄱阳湖遇狂风暴,葬身鱼腹了,一船瓷器沉于湖底。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修建得差不多的大石桥,在桥身合拢时,居然无故坍塌。村民无不叹息啊,一叹好人不寿,二叹修桥泡汤。没想到詹夫人传出话来,要继续完成先夫遗愿,以慰先夫在天之灵。她怕桥款不够,还安排管家变卖了一百亩良田。两岸民众闻知此讯,奔走相告,感激涕零。

数次建桥,数次坍塌,真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啊。桥体又要对接了,从外地请来的老石匠,心里又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他十二岁学徒,建了四十多年的桥,也没碰到这种怪事。喝着喝着闷酒,打起盹来。他的须发皓白的师傅,突然出现在他的面前,拍拍他的肩膀,告诉他:一只红鲤鱼跃出水面,便是良辰吉时,鸣爆合桥,即可告成。笃信佛教的詹夫人,亦是惴惴难安:花了那么多钱,为什么总是功亏一篑?她跪在佛堂观音菩萨前,默念心经,祈祷菩萨保佑这次,石桥能顺利完工。因思虑过度,眼皮不觉沉重。詹老板进了佛堂,叮嘱她:要用一枚血汗钱祭奠河神,方能成事。詹夫人惊呼起身,哪里有先夫的身影,不过一梦而已。

离桥不远,一间茅棚屋,住着一年轻寡妇,带着个九岁男孩。年轻寡妇租种一点薄田,帮人干些针线活,糊口度日。她已经寡居七年了,她的男人因渡河帮人做短工,回来时遇暴雨涨水,仗着自己有点水性,想泅水回家,结果被山洪裹挟而去。她听说詹夫人卖田也要建桥,深为感动,也想出一份力。白天种田,晚上做针线到深,想积些钱。一日接过别人给的一枚铜板,手指被针刺破渗出的鲜血,浸在铜板上。她把这枚钱放进床底的破瓦罐中。这天,詹夫人在建桥工地募集善款,年轻寡妇已斋戒三日,洗漱一新。她去床底拿瓦罐。内心一惊,瓦罐轻飘飘的,里面一百多枚铜钱不翼而飞。惊慌的她只在破瓦罐的裂缝里,找到一枚“景德元宝”,是粘着自己血迹的那一枚。她纠结了很久,决定把小偷留下的这枚铜板捐出去,尽一份心意。

当年轻寡妇难为情地递上这枚铜板,有些势利的詹府管家,皱着眉头接在手里,不屑地说:“捐一块铜板?亏你拿得出手!”随即往河里一扔。怪事出现了,一条红鲤鱼,像团火焰,蹿出了河面,用嘴稳稳地叼住了铜板。正忙着指挥桥体合拢的老石匠,瞧得真切,大声吆喝:“吉时到,快鸣炮!”鞭炮惊天动地,红鲤鱼消失在河水深处,桥体竟然成功对接合缝了。

大石桥的建成,詹夫人、年轻寡妇功不可没,于是大家把这座雄伟的大石桥,叫做“寡妇桥”,以致纪念。时间长了,问题出现了——两岸婚嫁之家,忌讳过桥,总觉得不吉利。于是人们想到了凌空跃出水面的红鲤鱼,改桥名为“鲤鱼桥”,沿用至今。

革命年代,鲤鱼桥村因地处交通要道,国民党军队曾在这与河对岸的大花桥村驻扎了一个连队,在路边山顶修建了数座坚固的碉堡。有不少1930年参加革命的湘湖镇人,如李奉山(区委书记)、宁老都、李师文、谢假好等,都牺牲于鲤鱼桥村。鲤鱼桥和河岸边与它相伴厮守了千余年的老樟树,见证了这一切惨烈悲壮:有些烈士就是在老樟树下被吊打,忍受竹签插入指甲缝的酷刑……但他们坚贞不屈。烈士李观保,鲤鱼桥村人,1934年10月被捕,在九江“感化院”关了两年,后病重被丢入死人堆,因下雨而苏醒,讨饭回家,1968年病故。

四川籍的国民党士兵,经常在鲤鱼桥村街面上活动,在外号“四百斤”的烟店杂货店出入,在胡细妹的小店里一边吃着瓜子花生,一边打纸牌。而四百斤与胡细妹,却暗中帮活跃在前程、西安、瑶里等一带的红军游击队,及之后皖南的新四军,收集情报,暗通消息,在筹集、保管、运输军需物质上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今天,他们的子孙谈及往事,自豪之情溢于言外。

逝者如斯夫,历史、传说渐行渐远,若隐若现于岁月的云烟里。但鲤鱼桥依然雄跨在南河上,它清楚这一切;老樟树依然葱翠在河岸边,繁茂的枝叶在晴空婆娑细语。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ibi/vxpqskqf.html

鲤鱼桥的评论 (共 13 条)

  • 文生
  • 稚藕弋
  • 紫色的云
  • 听雨轩儿
  • 从余东风
  • 信129315
  • 荷塘月色
  • 襄阳游子
  • 醉雨轩
  • 海洋的宽容
  • 幸福鱼儿
  • 淡了红颜
  • 心静如水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