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沣河闲舍纪事(之二)——窈窕食女乡居

2019-07-30 10:22 作者:窈窕食女  | 7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2 沣河闲舍

手机上指示着气压956,8百帕,正西方向286度。我乘坐长安区公交车4-16,一路疾驰,朝着我的村庄行驶。

长安区五星乡和迪村。

西安市长安区辖街道。位于区境西部,距城区18千米。常住人口人(2010年六普)。辖1个社区、17个行政村。沣河与洨河在辖区西北部汇合。东(大)滦(镇)公路过境。古迹有新石器时期遗址和唐代灵感寺(后周白马寺、五代汉西明寺)。

1956年为五楼乡,1958年建五星公社,1984年改乡。1996年,面积25.3平方千米,人口2.8万人,辖市社会福利院、五星中学2个家委会和胡家寨、袁家、江南、侯家堡、晋堡、王通寨、兆元坡、龙王河、晓阳、河头、和迪、南留、北张堡、姜家堡、太原庄、周家堡、安刘寨17个行政村。2002年,代码,辖太原庄、周家堡、安刘堡、姜家堡、北张堡、南留、和迪、河头、晓阳、兴隆、兆丰、共同、进步、跃进、江南堡、燎原、胡家寨17个行政村。2011年撤乡改设街道。和迪村属于五星乡政府。位于长安区西北角,紧邻户县秦南村,即以米皮而闻名的秦镇。

在地理上,和迪村位于五星街道办西北2公里的沣、洨两河交汇处。西傍沣河,与南留村接壤;北靠洨河,与兴隆街办接壤;向北不足一公里即到秦渡镇;东边与河头村连畔种地;南与五楼村相望。14个村民小组、4000余人,土地3600余亩。是五星街道办第一大村。(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摘网上文字介绍和迪村。

唐朝以及历史上更早时期以前,长安、万年两县境内的村庄中就有和迪村。《长安县志》记载,在明洪武二年(1369)已有“和迪里”。《陕西省长安县地名志》记载,和迪村“是一个古老的村落。有金代所建道观碑石,明万历四年(1576)这个村子在洨河南侧河道,人称河底村。村中戏楼碑记,明代已雅化为和迪村。明万历草堂寺铁钟记为和迪里(当时百一十户设里)。但村名一直雅俗并用,至光绪六年(1880)村内庙碑仍记为河底村”。这是因为古人逐水而居,和迪村位处沣河、洨河相交的夹角地带,距两河极近,踞河滩而成村,因地形而有村名——河底村;再有一说,地处洨河末端,“河底”似乎还含有尽头之意,这一点同东边的河头村、堰头村从地理位置和名称上能相互印证。所以,“和迪”似乎是从“河底”雅化而得。还分有和迪南村,地处老村南边、沣河西岸,现在为第十三、十四村民小组。

1978年12月在和迪村出土的西周早期器物——父丁爵青铜器(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这些都能够推演出早在西周之时,这里已有人居住。村中老姓、大姓为李、滑、石、孙、赵、和、花,另有牛、燕、陈、张、刘、魏等姓氏。而李家还有大小之分,大李是早先居民,小李是后来居民,两李不是一个宗族。

和迪村的形成有一种说法,叫会集寨。是说该村是由周边分散居住的各家族汇集在一起所建成的村庄。据村中老人讲,由于地势平坦,两河夹带的大量泥沙在此形成大片河滩地。许多人垦荒种田、扎棚建屋。尤其是元朝末年,战争频繁,社会动乱,又吸引了一些人家。明初朝廷向关中迁移人口,许多人从山西大槐树下集中后来此。各家族沿河居住,独立生活、各自成群。其中李姓住在李家桥附近,以种地植树为生;赵家住在南边的赵家圪垯,以担柴卖炭为生;滑家住在西南方河边,以摆渡捕鱼为生,其驻地成为滑家渡口;石家住在两河相夹的西北角,以种菜为生计,挑担过河到秦渡镇卖给商贾住户;孙家住在东南角。

直至清朝末年,在沣、洨两河沿岸居住的几大家族户主商议,把分散居住的家族村落搬迁在一起,联合建村,修墙建寨。新村堡按照当时家口设计大小,呈四方形。单边城墙长200丈、高三丈、宽二丈,上可行人走马,城围四、五里路。东、西、北三边有城门(建村时本无南门,新中国成立后才新开南门),建有城楼。由于当时形势急迫,仅用40天就修成。“会集寨”之别名由此而起。

新建的村子,地势南高北低,从风水角度讲南北轻重不和。后经高人指点,在北门内老君堂前设立一个灯台,灯台上竖起五丈高灯杆。后来在西门里三官庙、东门里无量庙门前也各树起灯杆。每年至立杆、拉绳、点灯,到次年二月二再拉绳、停灯、放杆,年复一年。

村内有一所老爷庙特别有名,建于明嘉靖年间(大殿的脊檩上有纪年),坐北面南,门上书有“三义门”(据传此三个大字是户县一个叫张瑜德的秀才所书,人、字在当时都特别有名)。进庙门放有一个大鼎,鼎叫八卦全鼎。庙内古柏森森,有一柏抱槐最为神奇有名。庙在1944年改造为“五泉乡第三中心小学”,即现在五星街办和迪小学。

过去,村东南有观音菩萨庙、魁星楼,村西南有无量庙,村北有元君庙,靠河岸有龙王庙,村西有三官庙。

以上介绍摘自【长安村落】——五星街道和迪村,请允许我在此向作者顺致敬意。

太阳隐藏着没见露脸。天上的云阴沉沉,很低。没有云朵没有云花。但在小暑节气里以23摄氏度的天气非常符合我的体感指数。大约45分钟到站,我下了车慢悠悠脚步缓散,背着我的笔记本,拿着烤好的面包,准备继续住一阵子。

村里南北方向的道路两边开满了紫薇,白色的,浅粉色的,玫红色的,紫色的。一直沿着村里七条街开放。也有村民自己在家门口树坑里种下的太阳花支架盖那么点,色彩却异常艳丽。回想着四月份村道东西向开满了东京晚樱的样子,还真觉得乡村很好呢!

当然多年来各级政府的努力建设,基本上村村都通了公交车。虽然比不得出门就跨上轿车的便利,但对于我而言,从城区家里到乡下小院距离26公里,公交45分钟车程。无论走子午大道过香积寺观洨河生态公园,还是走郭杜过西安电子科技大长安校区观南横线两旁竹子高耸,都会进入365村道那条林荫大道,两旁穿天杨高耸入云,遮天蔽日,笔直三公里向西直上沣惠桥。车站立在合迪村村口,距离我院子步行十分钟左右,南侧是大秦岭,绵绵逶迤,层峦叠嶂。而每一次看到她都是因天气的不同而显露出不一样的景色,太阳下蓝天里白云中雾霭包裹时,永远让我有拍照欲望。这样一边溜达一边拍照。根本不觉得脚下有多少距离。我已经很满足了。我这两年来不断往返于城乡之间,散漫而惬意。这样不为了计数而积累的步伐是健康的节奏,欢快的节奏。

对于常常工作出行的人来讲还是要更多选择,更多公交线路才好。

我和朋友,也是笔友文友茶友去年在和迪村租了一个院落,开始了村中农家简单缓慢而富足的生活。我们给所租院落起名为沣河闲舍。

宅,宅在城里小区单元楼和宅在乡间院子是有很大区别的。

沣河闲舍,一层三间房宅基地,大约一半改了房子,一般是院子。院子又被分成两块地。分割线是入得门户的小路,右侧窄小些。它是小花园,一个柴门分里外。外边种着爬蔓的牵牛花,开着紫色的咖啡杯口大的牵牛花,渐渐沿着柴门一侧搭起的架子爬得很高,上架上墙上柴门。柴门内一人多高的墙面上挂起了木板条拼接而成的牌子,上书“沣河闲舍”四个字。下面地里我们种上了色彩艳丽的指甲花,栽上了从朋友那里一过来的小叶黄杨,还有花期长达半年多的三色百日菊:白色的,粉色的合紫色的。

每天早上,走出屋子站在院子里。深深地呼吸着温润富含氧气负离子的空气。弄弄花草,摘些黄瓜西红柿,剪下一把苦苣。回屋准备早餐。宅着但有天有云有花草有蔬菜。即使一整天不出们也嗅得花香,闻得语,摘得花果。感觉上是开放的,有活动空间的,有里有外的。

我所住的村子倒不是空心村,但毕竟种地打粮食已经不是当地村民的营生。常年在家的居民还是不多,很安静。大片的土地多是栽种了树苗,红叶李,松柏等经济树种,随时可以卖掉,卖给需要绿化的机构。不需要太多劳作,留出小片土地给自己家种些菜蔬,地远些更为执念的还需去大路边井里挑水,一担担地浇水。滋养北方本地的大路菜:黄瓜茄子豆角西红柿等等。农历六月半栽大蒜,过了七月旧改中萝卜白菜了。这样就可以保证一家人四季的蔬菜上桌了。

有手艺的泥瓦匠,木工,有体力的小工青壮年都去西安,或就近给高新科技园打工。有活儿的时候一天所得200到400元不等。也算是蛮好的收益呢!女人做清扫至少一天也能保证赚到100到200元。毕竟他们也习惯了看天吃饭,有活儿赚钱的生活节奏。比城区工人职员好的一点是,有房有院有地有退路。

就此意义而言,农村户口反倒是一个优越。

今年是种上菜蔬的第一年。很缺乏农耕农种经验,但也还有所收获。由于水丰沛,黄瓜长得特别好。种下十五,六棵黄瓜籽,每天平均可以摘出6-7根黄瓜,吃不完,学着腌制酸黄瓜条,竟然很成功。豆角也算是陆续吃了两个月。小青菜摘出来包了几顿素饺子,蒸呀煮呀的。做了几顿豆角焖面也还不不错的。红根达菜长得茂盛结实,用水焯了与大蒜尖辣椒一起炝拌。尖辣椒长得很好,结了不少。茄子五个苗栽下去,比较慢结了果。于是我给茄子编了号,一号已经吃过一周,第二号才长大。目前摘下了七号茄子。但长势良好,编号编不过来了。丝瓜的花儿黄色的,在蓝天下很耀眼。花坐住了,丝瓜倒是结果快呢!不到一周时间,我们吃了近十个丝瓜。西红柿是最慢的,结果慢红得慢。今天玉米也扬花了。

我很宅,很愿意这样宅在小院里。因为这很爽,很舒服。如今的我是“躲进小院成一统,管它呱噪与奢华”。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ibi/vxhbpkqf.html

沣河闲舍纪事(之二)——窈窕食女乡居的评论 (共 7 条)

  • 早岁那知世事艰
  • 从余东风
  • 风残炫舞
  • 雀雀雀雀跃
  • 王东强
  • 心静如水
  • 诗心云卿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