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张说《论语》·连载260

2018-09-03 06:40 作者:张关林  | 11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张说《论语》·连载260

11.22,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注释——斯:代词,指听到的道理等。兼人:指刚勇能干,做事会做过头。)

(白话)子路问孔子:“听到有道理的话就要立刻去做吗?”孔子说:“父兄还在,怎能听到就做呢?(要征求一下他们的看法)”冉有问:“听到有道理的话就要立刻去做吗?”孔子说:“对,立刻就做。”公西华很纳闷,问:“仲由问‘听到就立刻做吗’,您说‘父兄尚在,不能立刻做’。冉求也问‘听到就立刻做吗’,您说‘立刻就做’。我搞不懂,您对同样的问题怎么回答不同呢?”孔子说:“冉求做事萎缩不前,这样说为的是推动他进取;仲由刚勇,缺乏判断力,常会鲁莽行事,所以要让他慎重考虑。”

(张说)对同一问题的不同回答,表面上看有点滑头,但其实这就是真正的中庸之道,是一种睿智,是对不同情况给出的符合实际的有效指导。子路是个鲁莽的行动派,他的问题不是不肯做事,而是行事鲁莽。所以孔子要他听听父兄的意见再决定。冉求不是一个主动的人,所以孔子叫他听到好的就行动,不要犹豫。同样一个问题,针对不同的人,给出不同的答案,这才是真正的活知识,不是背书背出来的死知识!

这个道理十分重要,也是知识分子必须掌握的关键本领,但多数人却不重视这种“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本领,只能充当活的书橱!——学知识的目的是什么?当然不是把知识从书本搬到脑子里来,而是是为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要解决实际问题,就需要把书本知识与现实情况结合起来,设计出书上没有的创造性方案。照搬书上的原则,很简单的,但结果会很惨,这种知行脱节的惨痛教训,从赵括,到马谡,再到博古,不胜枚举。但根据实际设计创新方案,却很难,但效果出焉。孔子不止一回提出知行合一的要求,可惜历代注家与教育家并不重视这个学习的灵魂,所以后世儒家学堂培养出来的都是百无一用的书生,诚可叹也!(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比如本节的公西华,就不懂这个道理。公西华认为对同样的问题,答案也应该一样。在公西华的思维模式中,子路与冉是两种不同个性的人是没有地位的,他只看到问题,没看到问题涉及到的其他因素,比如不同的人。公西华的毛病,就是大多数人读书人通常会犯的毛病:满足于以抽象的标准来解答抽象的问题,丝毫没有结合实际的念头。这样的思维方式必然碰壁。而在孔子的思维模式中,问题与问题涉及到的因素,是一个整体,必须通盘考虑。本节的重要意义就在这里。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ibi/vwztskqf.html

张说《论语》·连载260的评论 (共 11 条)

  • 芦中人
  • 听雨轩儿
  • 清淡如水
  • 秋白
  • 烟雨流峡
  • 雪儿
  • 心静如水
  • 襄阳游子
  • 紫色的云
  • 王东强
  • 淡了红颜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