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放生

2020-03-18 11:11 作者:TANUKI  | 8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今年国家准备修订《野生动物保护法》,前不久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了《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一些莲友群里的佛家弟子高兴地纷纷转发有关内容。今年天来的早,春节后又稍微有点蛰伏,随着气温回升,春暖花开,伴着踏春,在一些地方又开始了一些带有商业性的放生活动。

上周末,有莲友群倡议,每人出50元,去市场买一些小动物去放生。南传佛教也戒杀生,但几乎不主张放生,大乘佛教虽然有放生活动,大乘佛教放生的依据,主要是两部经。一是《梵网菩萨戒经》,另一部是《金光明经》,那些汗牛充栋的律论就不说了,本来佛经就不是一时期所说的,各家的解释又多种多样,几乎都是各取所需。大乘佛教本身都还有一部《佛说五无返复经》,这部经是不主张放生的,主张随喜随缘,“有缘即合,无缘即离。无常对至,随其本行,不能救护。”(有缘则合一处,无缘即各自离散,无常一到,各随本命,谁也救不了谁。)。这部《佛说五无返复经》是各版本《大藏经》都收录了的。

对于这种有商业性的放生活动,我个人一直也觉得不怎么合适,今年情况特别,当时建议群里的莲友去吃素食,吃素食也是一种放生活动,而且是源头上的放生,莲友们觉得有道理,当天大家高兴地去吃素食,从源头上放生。每一个素食餐馆,就是一座大的放生池。人们不去吃野生动物,甚至各种活动物,就没有买卖,没有买卖,就没有捕杀,没有捕杀,就从源头上堵住了在动物原生态环境下的捕杀,也就是最好的放生。

《金刚经》说,所谓佛法,即非佛法,是名佛法。佛法是不可以执着的,执着就不是佛法,佛讲究以心传心,开口便错,动念即乖,无法言说,强而为说,只能假借说那是佛法。所谓凡夫,即非凡夫,是名凡夫。普罗大众,红尘凡夫,由于还没有觉悟,一旦觉悟就是佛,因为芸芸众生还没有觉悟,只能暂且称作凡夫。依《金刚经》经意,本人不自量力地认为,所谓放生,即非放生,是名放生。放生的动物不一定能够适应新的生态环境,是否会引起放生地生态环境的变化,子非鱼,焉知鱼,人们自己认为把动物放生出去就是善行,动物们(包括被放生动物)不一定是那样认为,如果这种放生,动物们都不高兴,那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放生,姑且只能叫做放生人的放生。源头上的放生,才是最好的放生。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ibi/vwxzbkqf.html

放生的评论 (共 8 条)

  • 江南风
  • 寒添羽
  • 蓝天
  • TANUKI

    TANUKI谢谢楼上兄弟的捧场。这篇文章,没有砸佛家场子的意思,只是一点反思。“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家祖师谆谆教导:得意忘言,悟理遗教。手指可以给人指月亮的方向,但把手指涂脂抹粉的再光亮,手指里也没有月亮。本人亲眼看见过有人把泥鳅放生到城市混凝土的水渠里去,泥鳅是要在泥土里生活的,把泥鳅放生到城市混凝土的水渠里去,如同想救人,却把被救的人,扔到干燥的沙漠,那到底是救他,还是害他?我只是作一点反思,顺便在佛理方面作点浅析,可能不对,请多多包涵。

    赞(0)回复
  • TANUKI

    TANUKI“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金刚经》净心行善分 第二十三):通常所说的功德和福报行善方法,那是人们抱着“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心愿,有目的有针对的布施,以有相之福德为果实而行布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行善布施方法,真正的布施是不着相,率性而行。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救济苦难,放生行善,本乃性情,净心真情,率性而行,理所当然,哪里是什么功德和福报?因为本该理所当然的东西,被人们淡忘了,人们觉得,放生行善,是一种功德和福报,那也就姑且把它叫着是有功德和福报的行善方法吧。

    赞(0)回复
  • TANUKI

    TANUKI烦恼即菩提,提出问题,很多时候都是善意的。本文只是反思目前的一些商业性放生。不反对放生行为。救济苦难,净心真情,率性而行的放生行善还是值得提倡的。 佛门也是一直在与时俱进的。以前佛门受戒要烧戒疤,现在人性化,改革了。既然五蕴皆空,凡所有相,都是虚妄,本人不自量力地觉得,“戒疤”也是着相。现在改革了,人性化,多好。 日本京都清水寺很出名的,尤其是清水舞台。这个舞台高13米,差不多3层楼高,由139根木柱支撑,建在悬崖峭壁之上,风景优美。日语“清水の舞台から飛び降りたつもりで”,现在的意思是表示一个人毅然决然去做一件事的决心,下了很大决心,抱着不成功便成仁,必死的决心去做事情。但最开始时候就是一些虔诚,某种程度上说,是狂热的教徒,真的从那里跳下去,以身供佛。清水寺是观音菩萨的道场,香火旺盛,有的信徒学佛祖“舍身饲虎”,从清水舞台跳下去。既然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着相跳下去,估计菩萨也不会高兴的,日本同样禁止那种行为。现在日语说“清水の舞台から飛び降りたつもりで”, 从清水舞台上跳下去,也就只是表示“下定决心”的意思了,动真格就不可以从那里跳下去的。 总之,那些商业性的放生行为,很多时候都变了味,滋生很多的问题,甚至背离了初衷。源头上的保护和放生,才是最好的放生。

    赞(0)回复
  • TANUKI

    TANUKI梁武帝的功德公案 有关梁武帝的功德公案,有很多的记载,也有很多祖师的读解。比较有名的见《六祖坛经》,帝问云:“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达磨言:“实无功德。”。这个“无”,很多解释认为是“没有”,个人认为,应该作为“不执着”解释,做事情不要执着有没有功德。禅宗其实想要通过梁武帝这次功德的公案,阐述禅宗认识世界的三大思想,即“无功德,廓然无圣,不认识。”。“无功德”表达的是,不要执着功德,要做无欲无求的无心道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不要执着,顺其自然;“廓然无圣”,说的是世上万物,都是因缘组合,一切皆空,不可以用世俗执着的方法去求得功德的;“不认识”:梁武帝问「对朕者谁?」(站在我面前的是谁?),梁武帝这一问,提出了哲学本体论“我是谁?”的问题,诸法无我,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一千古哲学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是有限的,相对的,真理也是相对的,发展的,我们要在发展的实践中去认识世界,不要用静止的观点去看变化发展的世界。《六祖坛经》里也说,「善知识!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千古圣人也难回答出“我是谁?”的问题,达摩大师说“不认识”,也是正确的。静止的观点去认识发展的世界无异于“不认识”。要与时俱进,用发展的眼光去认识和把握发展的世界。

    赞(0)回复
  • TANUKI

    TANUKI惊讶地看到日本某宗介绍开山祖师的观点:娑婆即净土。 原文是汉语: 生死即涅盘,烦悩即菩提,娑婆即净土,三観三谛即一心醍醐味,众生皆有佛性。床寝亦灵鹫宝土,阴阳交会乃万善功徳。 不知道这句话是否真的是大师说的(国内这宗大概不赞成这种观点),依据大师这个说法,床寝上有两座灵鹫山,在家的每一日都是修行。

    赞(0)回复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