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张说《论语》·连载149

2018-05-26 06:37 作者:张关林  | 8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张说《论语》·连载149

6.29,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注释——中庸:指不偏不倚,不做过火的事。)

(白话)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思想和行为的方式,是最好的!民间长期缺少这样的思想方式了。”

(张说)这是“中庸”一词最早出现的地方。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中庸之道的含义。权威的解释是,中庸之道是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事态度。这个说法其实是错的。因为中庸的“中”,虽然表面上接近机械度量的“中位”概念,但本质上是指切“中”要害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对待某事的态度有好多种,但只有一种态度是最有效、最恰当的,这种有效性与恰当性,相对于其他无效的态度来说,似乎是中间位置的态度。可见,中庸的本质含义是指方式的有效与恰当,次要含义才是与其他走极端方式相比,似乎走的是中间道路。

所谓“折中”,本义指采取一种最有效、最切合实际的做法,现在多指骑墙派了。我们只有认清中庸的确切含义,才能明白孔子为什么如此推崇这种态度,否则就会误以为孔夫子是捣糨糊、和稀泥的老祖宗了。(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中庸”为什么是最高德行?因为“中庸”是做事情成功的必要条件。中国哲学认为,天、地、人万事万物始终处于一种动态循环的平衡中,这是天道。无论宏观微观,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维持稳定的平衡点,我们处世行事,就应该去把握这个平衡点,把握住了,就顺应了天道,就会诸事顺利。这种把握平衡点的方式,就是折中方式,即中庸之道。用自己的行为,帮助事情趋于平衡的中点。这个“中”,不是数量上两边对等的“中”,而是主要因素达到均衡、事物能顺利运行的那个点。

说起来很简单,但具体事情都有特定的与众不同的平衡点,你必须知道这个平衡点在哪里,必须懂得以什么方式才能有效趋于平衡,这是很难的。所以说,中庸的本事能反映人的智慧程度。你到大学去听国学大师讲中庸之道,唾沫四溅、头头是道的,但他们自己在生活中可能麻烦不断,就是说,他们有中庸的知识,但没有中庸的本领。

讲一个故事。曾参帮助父亲在田里除草,不小心把庄稼除掉了,父亲大怒,举起锄头砸曾参,曾参没躲,被砸昏了,旁人都说曾参很顺,父亲砸他也不躲,孔子听了非常生气,大骂曾参。你这人真是拎不清!这叫孝吗?这是不孝!你父亲一时生气,控制不住自己,你应该不让他的失控产生恶果才是孝,所以必须躲,但你偏要帮他弄出恶果。万一砸死了,你父亲难道不后悔?你这样处理事情,还算是我的学生吗?

父亲脾气大,一气之下砸儿子,儿子应该不让父亲的失控产生恶果,应该躲避。这样既帮了自己,又帮了父亲,这才是最有效、最能解决问题的中庸做法。

再比如中国在抗日战争之前,党的政策是打土豪分田地,这个政策激起了民众的革命热情,十分有效。抗日战争时期,这个政策改成减租减息,既照顾了农民翻身的热情,又对地主网开一面,争取他们抗日。这个政策又十分有效。可以说,是符合中庸之道精髓的各阶段的政策,才使得我党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

在日常生活方面,善于中庸的人,也往往左右逢源。比如有人说了让你生气的话,你是怼回去,还是忍了?——这主要取决于你对这个人的判断。如果此人平时不得罪人,态度和善,这次无意说了一句你不高兴的话,他也没意识到,你的忍就是中庸之道。如果此人一贯嚣张,经常奚落人,你怼回去,也是中庸之道。前者,你们的关系是和谐的,没有必要由于对方不慎而去破坏这个关系;后者,关系本来不和谐,你针锋相对,是努力让关系趋于平等,对修正他的态度是有好处的。

因此,我们千万不要把中庸之道误解为模棱两可,无可无不可,态度暧昧。这是严重的曲解!中庸之道不是骑墙派,不是不表态,而是很明确的朝着平衡的方向走,既不能尚未走到平衡点就止步,也不能到了平衡点再继续走,走过头。所以中庸之道的另一个说法是“过犹不及”。难易乎?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ibi/vwhvrkqf.html

张说《论语》·连载149的评论 (共 8 条)

  • 淡了红颜
  • 云鹏
  • 听雨轩儿
  • 雪
  • 紫色的云
  • 浪子狐
  • 襄阳游子
  • 心静如水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