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探访母校

2020-08-03 14:53 作者:蓝桥  | 4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1

偶然的机会,探访母校。

曾就读小学和初中的盟石小学,转眼已离开整整四十二年。我四处漫步,找不到一点点记忆中的痕迹。

是一份失落,也是一份欣慰。

所谓一份失落,介于昔日的土木校舍,没有一丝丝的残砖碎瓦的遗存。说古木参天,也不见有朽木的残根吐露新芽。一份欣慰,来源于一栋栋新楼矗立,新植的柏树茂密高挑,人行道穿行其间,构成舒心的环境。

若作推测,现在的篮球场,曾是校内第一台宽阔的教学区。而下一台的教师办公和住宿区,就是现在的教室分布地。(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两个台地,形成一个短促的直角沿线犹如“凹”去掉右边的线段。在有限的区域内,设置了既集约又宽松的学校格局。教师可以在短距离的办公条件下高效地完成工作,也可以在安静的住所得到有效的休整。

这是一个乡镇中心小学,便利的生活条件,安定人心;优美的地理环境,生存舒适。

那点失落,还源于身边没有一个旧时的师生悄然出现,安静的校园里,那些铭记心底的老师不知道还有几位活在人间,那些同窗的校友不知道今日在何地奔波?仅留下我一人,漫步陌生的母校,苦思曾经的悲欢。

更多的欣慰,在于身边是后来者居上的战友,他们矢志教育第一线,用自己奔放的激情,点燃一代代童真理想的火苗;在新时代迷人的天地间,承载起富起来的使命,编制更加美好的育人花篮。

没有握手道别,战友们畅叙未来,让阵阵的母校的清风滋润每一个甜美的心灵

2

盟石小学的前身,原为“尼曰寺”。

民国末年靠北所立殿宇依旧供奉神像,东西两侧和南侧的厢房改为学社,建国后巍山划分三个区,庙街为二区,设立六个小学,其中的四小,就是盟石小学,且固定了学校的称谓,供当地学子读书之用。延续至今的学校之地,仅仅把原来的寺院及厢房经几次彻底翻新,形成当下之新貌。尼曰寺则被山塔村的村民移至庙街河北岸的半山中,继续沿袭香火,另有一番气象。

然而,盟石小学之称谓,何不取“庙街小学”,如新建的“庙街中学”一样,身在庙街区域,而另取它名?

查询历史,方知“盟石”二字,那是一段历史的铁证,一代雄主的崛起。

早在一千二百年前,细奴逻独霸一方,成为西南地区六诏之强权部落。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受白子国王张乐进求的禅让,建立大蒙国,自称奇嘉王,定都巄屿图山,南诏由此开国。

唐高宗时,唐朝政府屡遭西部吐蕃部落的强力围攻,西南领土时刻有被抢夺的危险。此刻唐政府十分急需有一个和自己联手的地方势力与吐蕃抗衡。介于南诏部落在西南疆土上声势浩大的发展态势,且细奴罗多次遣使朝贡,与唐朝建立了友好的关系,就有了唐政府扶持南诏的成熟条件。

这次联手,导致洱海周边的的各方部落无力再与地处南部的南诏相匹敌。所谓的白子国国王将自己的三女儿即三公主嫁给细奴逻,实则是被逼无奈之下的政治联姻,以此缓和被侵占的被动举动,是以有喘息的机会。类似“昭君出塞”和“文成公主进藏”的举动。

白子国地处今日弥渡红崖,旧称“白崖”,建国都,为白子王老巢,管辖洱海附近的广袤肥沃区域。虽水草丰美,物产丰富,但抵御不了南诏联手唐朝的洪流冲击。

只好选择联姻,缓解困局。但白子王后人为保自身颜面,编造细奴逻为白子王的帮工,只因三公主暗慕细奴逻,更有金临柱,感应天地,白王只好顺应上苍之天人之美,于是留下世间佳话。这是不可能发生之事,纯属白人厚颜无耻之举。

当时,细奴逻所建城池除定都巄屿图山之巄屿图城外,还有现在隶属庙街镇的古城村东,数年前有遗址留存的都城,“周围四百八十丈”,名为蒙舍城,今称“古城旧址”。

因为是政治联姻,双方都十分注重礼仪礼节。细奴逻于是在蒙舍城北面,今庙街镇的东南部与长山尾部的河道旁,修建迎接三公主的驿站,取名“娘娘庙”,并立巨石于此,与白子王立石为盟修好,并举行盛大的联姻盟誓宴会,方有了“盟石”付诸于世的标志。

因为盛典庄严隆重,惊动八方盟主和客人,数月联欢,导致通往娘娘庙的居民道路生意兴隆,形成集市。于是名为“庙街”的称谓,延续千年。

虽有盟石立约,但难以约束南诏迅猛发展的步伐,最后白子王迫于势单力薄的无奈之态,只好将自己的都城及部落所及地域全部葬送,而细奴逻则拥有了广阔的领地,雄踞整个洱海区域。值此,所谓“禅让”,是一种自我安慰的托词罢了。

3

南诏国的发展,惊动四方,震慑西南。

当时,细奴逻定都之巄屿图山上,“周围四百余丈”,“山环水抱”,四面缓坡,地势险峻。巄屿图城,金碧辉煌。数十万将士和宫廷仁人志士集结,乃至都城北侧排除的汤液形成河流,至今沿用的“米汤河”为证,可见当时之强大与繁华。

后来,为了保证白子王安心颐养天年,细奴逻听取妻三公主怜父之情,让其父搬入古城,供张乐进求老王乐不思蜀。

细奴逻是南诏国第一代王,他的子孙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到了第四代王皮逻阁当政十年后,即公元738年收复其他五诏,且于739年迁都太和城。唐朝政府借此封其“云南王”。

执政期间,在巄屿图城通往东侧山路的拐弯处,曾发生宴请五诏之王而建的“松明楼”之事。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松明楼建成,皮逻阁谕五诏曰:“星回节当祭祖不至者罪”。五诏之王,介于胁迫,只好乖乖前来。

当时邓赕诏大王之白洁夫人,苦苦劝阻夫君不能前往,但没有其他选择。临行前,白洁夫人给夫君手上打了一个铁质的手镯,泪眼戚戚看着车马扬尘,旌旗猎猎中离开。

,几位诏王在松明楼上酣畅淋漓的当儿。忽然,松明楼四面卷起熊熊烈火,惊慌中的五位诏主准备延上楼的木梯逃命时,发现木梯早已成灰,眼睁睁地让自己变成了火球。后人为祭祀诏主及纪念南诏国称霸一方,乃把阴历六月二十五定为“火把节”,流传古今。

五诏后人急匆匆间来寻大王,但难以辨认。只有白洁夫人从废墟中找到那铁质手镯,才辩夫君真身。

面对白洁夫人,虽泪流满面,但其外在的美貌、内在的足智多谋无法遮掩,是时让皮逻阁所倾慕,于是南诏王提出娶其为夫人之求。白洁夫人也无力拒绝,只好借娘娘庙内的盟石作为立誓之物。

众将士围观中,她对皮逻阁说,若你的宝剑入石,就嫁于他为夫人。皮逻阁轻轻含笑,举起腰间宝剑,向盟石挥刀。想不到剑落石开,冥冥之中成全皮逻阁之好事。

然,白洁夫人难以毁约,借安葬夫君守百日完毕方成婚。南诏王亦觉属情理之举,便让白洁夫人等车队离开。数月后,几次催促,白洁夫人始终没有回音。无奈之下南诏大军彻底攻克邓炎诏部落,仅留下都城让白洁夫人前来盟约,但白姐夫人却违背誓言,最后站在城墙上,纵身一跃,葬身万顷波涛。

南诏王很是遗憾,但想到继承祖父,统一西南之大业。只能挥鞭纵马,驰骋西南疆土。

是故,庙街乃因盟石而延续,盟石因两次毁约而开拓。

娘娘庙内的巨大青石,建国初期依然立于残破的庙宇中,且巨石劈成两半,但没有坍塌。直到庙街成立人民公社建盖合作社时,近距离取石材,青石才被石工分解后运走。有今人在怀古对联中写道“盟石残埋”之句,其实不符历史,巨石下落清楚,没有残埋可言。

随着时光的流逝,娘娘庙也荡然不存,找不到曾经的风采。

这就是“盟石”之前世今生,“庙街”之兴起渊源。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ibi/vwapbkqf.html

探访母校的评论 (共 4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