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张说《论语》·连载269

2018-09-12 06:25 作者:张关林  | 6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张说《论语》·连载269

12.9,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注释——有若:字子有,孔子的学生。盍(hé):何不。彻:西周的一种田税制度,收取收成的十分之一为税。)

(白话)鲁哀公问有若:“年成不好,国家用度不足,怎么办呢?”有若回答说:“为什么不实行十份抽一份的税率呢?”鲁哀公说:“抽取两份我还不够呢,抽一份怎么行呢?”有若回答说:“百姓的用度充足了,您怎么会不够?如果百姓的用度不足,您又怎么会够呢?”

(张说)本节不仅反映了儒家的藏富于民的经济思想,也反映了儒家很严重的思辨弱点。有若的说法反映了一种经济理论:让老百姓富起来,国家才会富,上层阶级的生活才会更好。这个思想的好坏我们不讨论,这里着重谈谈儒家的一种狡辩。许多书呆子注家根本没有觉察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只知道一味吹捧《论语》中的每句话。

之所以说有若的回答属于狡辩,是因为不是针对问题的答案,毫无建设性。“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够用,国君怎么会不够用?这是从经济理论来看问题,不是从实际出发,偷换了问题的概念。有若认为,百姓有吃有穿,上层阶级的日子就会过得更好。这话对不对?自然对。但是鲁哀公问话不是这个意思,而是朝廷目前开支不够用,如何解决预算不够?有若让国君少收点税,鲁哀公再蠢,也知道那就更不够用了。有若却说,百姓够用,你怎么会不够用?——这个回答,实在属于找抽,而《论语》显然认为回答得很好才显摆出来的。可见从抽象理论出发去套实际问题,是儒家普遍的思维方式。我要你解决预算不足问题,你给我的却是一种想当然的理想方案(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后世迂腐的儒生就是从这种思维方式中产生!他们看问题只从理论出发,不看实际。鲁哀公现在开支不够,是个实际问题。有若却从让百姓富裕的治国理念出发,完全不针对开支不够这个实际问题。就像现在的公知,跟这里的有若一样,都是从抽象理论出发看问题。比如三权分立从理论上可以制约腐败,他们就认为中国的腐败根源在于没有实行三权分立。他们却闭口不谈美国的腐败(事实上美国的腐败不亚于中国。这个问题这里不讨论)。历史上这样的空头雄辩家比比皆是。比如三国官渡之战前,曹操叫幕僚预测交战结果,郭嘉抛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十胜论,十胜论完全是从理论出发的迂腐之见,对官渡之战毫无指导意义。郭嘉的十胜论,只是从曹操与袁绍两人治理风格的比较中得出的会起长远作用的因素,根本不等于官渡之战的曹操必胜。官渡之战的曹操取胜,决定于许攸的临阵倒戈和献奇策,否则尽管郭嘉的十胜论在理论上很雄辩,战争结果依然难料。就好像抗日战争,你有许多理由可断定中国必胜,但相信中国必胜,就认为某个具体战役必胜,犯了同有若一样的思辨错误。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ibi/vvhuskqf.html

张说《论语》·连载269的评论 (共 6 条)

  • 听雨轩儿
  • 风风雨雨
  • 心静如水
  • 紫色的云
  • 淡了红颜
  • 雪儿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