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张说《论语》·连载111

2018-04-21 06:13 作者:张关林  | 7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张说《论语》·连载111

5.19,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注释——令尹:楚国宰相叫令尹。子文:姓鬭,名穀於菟,字子文,是楚国的贤相。三:指多次。已:罢免。崔子:齐国大夫崔杼,杀了齐君庄公。陈文子:齐国大夫,名须无。违:离别,离开。)

(白话)子张问孔子:“令尹子文多次做令尹,未露喜色;多次被罢免,也没有生气。每次被罢免时一定把自己的政务告诉新任的令尹。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他很忠诚。”子张说:“他可以算仁吗?”孔子说:“不知道。哪里看出仁了?”“崔子杀了齐国国君,齐国大夫陈文子有四十匹马,舍弃不要,离开齐国,到了别的国家,说:‘这里当官的与我们那崔子差不多。’便离开。到了另一国,又说:‘这里当官的和我们崔子差不多。’又离开。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他很清正。”子张说:“可以算仁吗?”孔子说:“不知道。哪里看出仁了?”

(张说)孔子针对事例,给出恰如其分的评价。而子张却有借机发挥的心理,把一件事的含义无限拔高,加以溢美。孔子的“焉得仁”,是在批评子张的这种思维。这是本节的重要思想。

子文当官不喜,罢官不悲,卸任交接时不刁难继任者,说明他较多考虑工作,较少考虑个人得失。这叫做“忠”:全心全意做事,心无旁骛。陈文子不愿与叛逆为伍,说明他洁身自好,很清正。子张是孔子的学生,显然知道“仁”的含义,却偏要把这两件事贴上“仁”的标签,这是无限联系,是不真实。孔子的回答就事而言,那谈不上“仁”,只说明忠诚和清正。孔子难道真不知道子文和陈文子能否称为“仁人”?他自然知道!但他不扯开话题,他只想教育子张如何根据事实作出恰当的判断,不要无限联系。即便这两人的确是“仁者”,但从举出的例子看,是扯不上“仁”的。孔子是在教子张关于形式逻辑的道理:这两件事不是“仁”的充要条件!(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仁”的充要条件、即本质要素是什么?——那是一种以人为本、在处理人际和工作关系时能尊重他人的行事方式。

我们在本节要学的是孔子对事情恰当评价的实事求是精神。无论你多么赞赏子文,但不能对他某件的意义进行无限联系。尤其是现在,无限联系成了许多人的通病。这些人不学孔子,都在学子张,只要肯定一个人,便对其琐细小事无限拔高;如果否定这个人,则会全面贬低。前一阵网络流传一个视频,演员陈道明在视频里说了句“TMD没见过跳舞啊”,便引出了无数个现代子张,他们居然从中看了“中国人饭局的性质”,看到了“油腻的老男人”,看到了“被迫献艺的晚辈”,看到了“践踏与捍卫人的尊严”,看到了“爆粗口作秀”,等等等等。如果问孔子看到了什么,孔子多半会朝你看半天,才说:“恕我老眼昏花,除了几个熟人聚在一起唱歌,跳舞,弹琴外,还能看出什么呢?”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ibi/vtgsrkqf.html

张说《论语》·连载111的评论 (共 7 条)

  • 心静如水
  • 淡了红颜
  • 雪儿
  • 江南风
  • 襄阳游子
  • 浪子狐
  • 沈家农民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