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张说《论语》·连载174

2018-06-18 05:57 作者:张关林  | 11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张说《论语》·连载174

7.25,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注释——文:典籍,文献,文化知识。行:德行,品行。忠:忠诚。信:守信用。

(白话)孔子从四个方面来教育学生:书本知识(文),行为知识(行),忠诚(忠),守信(信)。

(张说)可以说,这句话概括了孔子的教学内容或大纲。这四个内容可以归纳为三个范畴:书本知识,行为知识,品德要求。有人把“行”解读为品行,我认为不妥,因为“忠、信”概念与品行概念是种属关系,不属于一个层面,通常是不能并列的。“文”是指历史传承的书本典籍知识,我们现在所受的教育,基本上都在“文”的范畴。“行”是指如何把书本知识灵活地应用于行为,这才是教育的灵魂,而后代的教育越来不重视这个灵魂。文必须与行结合,也就是理论与实践结合,即知行合一,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忠、信都属人品范畴,为何并列?因为那时尚未出现类似于现在的“人品、品行”这样的种概念,所以才把人品中最重要的忠和信列出来。忠——全心全意待人做事;信——说到做到。

人接受教育,一开始接触的是前人已经条理化的现存知识,这叫做“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的经验总结,已经从经验中抽象出来了,省去了前人经历的纷繁复杂、指向多样的具体事例。这样的知识意义清楚,便于接受,但最大的弊病是成了抽象知识,即成了教条。抽象知识只有与学习者的经验有机结合,才是活的知识,才是能正确指导行为的知识,否则非但没用,而且会误导。所以,在学习“文”的同时,必须注重“行”,即把书本知识立刻贯彻到实践中去,因为只有与实践结合起来的知识,才是管用的知识。能把教条式的抽象知识与自己的实践结合起来的学生,才叫做“人才”。(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解决了人才问题的同时,还得解决行为的社会作用问题。成为人才的目的,一方面是为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另一方面是改善人与人的关系。这两个关系的不断改善,就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实在内容。而人才要发挥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其品行就是关键。孕育忠诚而守信的人才,是孔子办学的目的,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知行合一,能解决实际问题,而且都是忠诚而守信的人,这些人所支撑起来的社会,才是安全的、繁荣的、能让百姓安居乐业的社会。

这就是孔子以“文,行,忠,信”四大支柱来支撑的教育理想。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ibi/vtbqskqf.html

张说《论语》·连载174的评论 (共 11 条)

  • 紫色的云
  • 听雨轩儿
  • 信
  • 从余东风
  • 信129315
  • 荷塘月色
  • 程汝明
  • 襄阳游子
  • 幸福鱼儿
  • 淡了红颜
  • 心静如水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