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张说《论语》·连载354

2018-12-12 14:00 作者:张关林  | 3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张说《论语》·连载354

19.4,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注释——小道:指某方面的技能、手艺,如古代所谓的农、圃、医、乐、百工等。泥(nì):拘泥,不通达。)

(张说)子夏说:“虽然是小小的技艺,也一定有可取之处;但想靠它成就远大的事业恐怕行不通,所以君子不去从事这些小技艺。”

(张说)本节是典型的书生之论,但导致的社会结果却很严重。子夏是孔子的学生,孔子死后,几个学生都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发展孔学,子夏就是其中一个流派,这个流派后来产生了杰出的思想家荀子。

为什么说子夏的这番话犯了严重的错误呢?因为他没有搞懂“小道”与“大道”的关系。子夏把“小道”理解为具体的科学技术,这是根本的谬见。所谓小道,是指狭隘的、局部的、非整体的思想方法,不是指具体的技艺。所谓大道,是指着眼于统帅所有事物运行的总规律,也就是全局观。可见,小道与大道是对立的,而具体技艺不是小道,而是大道的体现。事物的规律是抽象的,它体现于各种具体的局部现象,这是常识。换句话说,有大道境界的人,能在具体事物中看到总规律,他不会拘泥于具体现象。用禅宗的话说,从“看山是山”到“看山不是山”,再到“看山还是山”,就具备了大道境界。只有小道境界的人,看山永远是山。这就是大道与小道的区别,同具体的“山”是没有关系的。(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子夏说“小道必有可观者”,意思显然是指具体技艺是有实用价值的,不是指一种思想方式,因为小道的思想方式是错的,没有“可观者”的。子夏又说,“从事具体技艺恐怕走不远,无法走到大道水平”,这就把技艺与大道硬生生隔离开了,完全不理解大道是从具体技艺中抽象出来的认识论规律。最要命的是最后一句话——“君子不为也”。没人不认为自己是君子,所以也就没人愿意去学“小道”(即具体技艺)了。由于儒家的谬见,致使具体技艺在中国古代沦为君子不屑的“雕虫小技”。即便在洋枪洋炮敲开中国大门的时候,上层社会依然在嘲笑西洋技艺是君子不为的下三滥货色,结果割地赔款,输个精光而后快!李鸿章修建铁路,遭到百般阻扰,理由是“祖宗所未创”,破坏祖宗的风水,热衷“奇巧淫技”。可见,儒家的“君子不为小道”的观点,到晚清时已经化为民族劣根性的一部分了。始作俑者,子夏也!

19.5,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注释——亡:同“无”。)

(白话)子夏说:“每天能学到不知道的知识,每月能不忘记所能做的,这就是好学的意思啊!”

(张说)子夏对“好学”的解释是:每天能学到一些自己不知道的知识,已经学会的知识一个月里不忘记。——换句话说,子夏把“好学”界定为“勤奋学习”!前面多次说过,孔子对好学的定义是“知行合一”。颜回死后,孔子说,再也没有好学之人了。他又说:“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孔子用“不迁怒,不贰过”来说明颜回的“好学”,可见在孔子心里,“好学”体现于把学到的东西落实到行动中。孔子的这个思想被子夏篡改为“囊萤映”式的苦读书,这是一种背叛,造成了后世知识界书本脱离实践的严重恶果,孕育了不计其数的无用的书呆子。孔乙己就是一个典型。

王阳明的心学之所以振聋发聩,是因为他恢复了孔子知行合一的本意。然而子夏理念的积重难返,王阳明也只能是沧海孤灯,只能照亮少数睿智者眼前的道路。

顺便说一句:南怀瑾、钱穆等有名的注家并未发现这个问题,还在津津乐道子夏对好学的解释,原因在于他们本身就是知行脱节的产物。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ibi/vsaqpkqf.html

张说《论语》·连载354的评论 (共 3 条)

  • 雪儿
  • 心静如水
  • 淡了红颜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