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吕端诸葛论短长——李贽名联赏析

2020-06-11 15:39 作者:古古  | 3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吕端诸葛论短长

——李贽名联赏析

赖 建 青

楹联,也叫对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枝奇葩。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留下了许许多多寓意深远的名联,供后人赏析。

明代思想家李贽曾写过一副很有名的对联:

诸葛一生惟谨慎,(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吕端大事不糊涂。

这副对联引用了宋太宗对吕端的评价。当年,时任丞相的吕端办事稳重大气,不拘小节。有人就在太宗面前进谗言说吕端办事糊涂,不可大用。太宗回答说:“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北宋开国元勋赵普也曾赞扬吕端:“吾观吕公奏事,得嘉赏,未尝喜,遇抑挫,未尝惧 ,真台辅之器也!”

这副对联说了两个人,上联说的是大名鼎鼎的诸葛亮,一生行事谨慎;下联说的是北宋宰相吕端,遇到大事都能冷静地果断处置,不糊涂。

据史料记载,李贽是明末清初时期的思想家、文学家,生性倔强,善于独立思考,当年拟这副对联时的原意是什么,已经无从得知,而后人都认为是对两人褒奖的意思。

对于这副对联,笔者却有着不同的看法。

之所以叫对联,首先说明那是相对的联句,而不是相同的同联。

什么是相对的呢?这是基本的知识:

大与小、高与矮、长与短、方与圆、近与远、苦与甜……

笔者认为,李贽这副对联相对的是大与小,即小聪明与大智慧。先来说上联:

诸葛一生惟谨慎,

上联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惟”,即“惟有”或“惟一”的意思;另一个是“谨慎”,即“小心谨慎”或“谨小慎微”。纵观上联的意思就是诸葛亮一生“惟有”或“惟一”的长处就是“谨慎”。

诸葛亮是人们十分熟悉的历史人物,小说《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借东风”、“舌战群儒”以及“火烧赤壁”等故事,可谓是耳熟能详、家喻户晓,在大众的心目中他是非常聪明充满智慧的人。

诸葛亮之所以被人们熟知,被人们仰慕,这不是出自《三国志》的史料,而是小说《三国演义》这本文学作品对他的描绘和渲染,这就是文学的力量。

可李贽为什么在对联中不用“智慧、策略”等词语,却用“谨慎”,而且还要用“惟”即只有“谨慎”的长处来评价诸葛亮呢?

可以说,大家都是从小说《三国演义》中了解和熟悉诸葛亮这个人物的,而小说《三国演义》是根据《三国志》中的史料加工创作的文学作品。

小说《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是元朝和明朝交替时期的作家,他作为封建社会的学者,遵奉皇家为正统的理念,因此《三国演义》有非常明显的抑曹尊刘的观点,对这一点是历代很多学者有不同观点的。

作为史料性的志书《三国志》是西晋史学家陈寿根据《魏书》、《蜀书》和《吴书》综合编撰而成,它与文学性的小说有很大的不同。志书的作用只限于记载历史的事实,不对所记载的事实加以评论,内容近乎于呆板和干涩,除了专门研究人员外极少有看;而文学性的作品,作者即作家会根据自己个人的观点和好恶进行描述与加工,内容较为丰富和活跃,因此喜欢看的人很多。所以,看过《三国志》的人非常之少。

小说《三国演义》用了很多的笔墨渲染诸葛亮聪明才智的故事,给读者以很深的印象。可只要认真地通览全书并加予分类概括,就会发现诸葛亮其实在很多大事上尤其是非常关键的时刻,他的决策是不够正确的。比如明明知道关羽非常重义气,却偏要派他去把守至关重要的华容道,以致于“放虎归山”。罗贯中在书中解释说是诸葛亮算出曹操命不该绝,因此让关羽去卖个人情;可在后来火烧葫芦谷时又说诸葛亮算出司马懿父子当统一三国,一统天下,故而要用火烧死他们父子三人,看上天能不能换个天子……在他的笔下,同样是诸葛亮,一次是知道丞相命不该绝,就顺天意让关羽去卖个人情,放走他们;另一次明知道是当一统天下的天子皇帝太上皇也更是命不该绝,却要逆天意去用火烧死他们,这不是在自相矛盾吗?

很显然,这个自相矛盾不是罗贯中的失误,而是他为诸葛亮所谓的顺天意用错人作袒护的狡辩。

还有就是当刘备负气带领大军去伐吴为结拜兄弟关羽报仇之时,诸葛亮明知此事万不可行,却不敢效仿唐朝魏征那样“以死相谏”,极力阻止刘备失去理智的冲动,以致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使蜀军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

值得一提的还有在选择守街亭主将的关键时刻,诸葛亮明知刘备在生时曾经指出:“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而诸葛亮却仍然让马谡去守街亭,导致蜀军失去了在中原立足的最后一个地方……在蜀军退到西蜀后,经过多年的养精蓄锐,诸葛亮率军“六出祈山”争霸中原。就在胜券在握中原唾手可得之际,奸阉唆使刘禅召回大军。在这极为关键的重要时刻,诸葛亮明知是刘禅糊涂奸臣使坏,而且历来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之例,但他还是率军回川,致使前功尽弃,丧失了再霸中原的最佳良机。

为了进一步加重渲染诸葛亮的份量,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又借用东汉末年人称水镜先生的隐士司马徽的口说“凤雏(庞统)卧龙(诸葛亮),得一可安天下。”

可令人遗憾啼笑皆非的是不仅诸葛亮做了刘备的军师,,庞统也已归顺蜀国。也就是说刘备将这两个人都得到了,最后却仍然没有得到天下。

诸葛亮在小事上聪明谨慎,“诸葛一生惟谨慎,”笔者认为李挚上联的表述并无不当。也就是由于诸葛亮一次又一次地在关键时刻在大事上的不当抉择,才导致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结局。

再来说下联:“吕端大事不糊涂。”

吕端是宋太宗时期的丞相,胸襟豁达不重名利,他多次向太宗推荐寇准接替自己的相位,自己为副相,后太宗令其两人轮流值班。据史料记载,吕端宽宏大度,与同僚不记仇隙不拘小节。有一次他与太宗发生矛盾,被免去相位,他立即离京回乡。回乡看到家里正在办喜事,十里八乡的富豪乡绅以及知县大人都带来厚礼祝贺,他当即告知众人自己已免去官职相位。富豪乡绅以及知县大人听了立即收回贺礼拂袖离开。正在此时,几匹快马带着圣旨飞奔而来,高声宣布奉皇上旨意,宣吕端回京,官复原职仍居相位。已经离开村子的富豪乡绅以及知县大人听到旨意,立即带贺礼赶回吕端家中,跪在地上向相爷请罪求饶。他们尤其是知县这种朝秦暮楚的势利行为,就连吕端的书僮也看不下去,表示不能饶恕他们。而吕端却大度地说自古以来就是只有锦上添花,哪有中送炭的人?此乃人之常情,并因此宽恕了他们。

据史料记载:“大人不记小人过”和“宰相肚里能撑船”这几句话指的就是吕端。

当西李继迁反叛时,其母被宋军所擒,太宗欲将她斩首,寇准及其他大臣皆无异议。吕端知道后对太宗进谏说一个老妇人杀之无益,反而会与李继迁结下弑母之仇,不如善养其母,或被感化。太宗听后豁然大悟,称善纳之。后李继迁病逝,其子李德明感宋朝奉养祖母之情,率军归顺大宋。还有在继位之事上,太宗在位时立太子,意为传位之人。而内侍王继恩联络李昌龄、李继勋和胡旦等大臣,乘太宗驾崩后欲拥立楚王为帝。吕端得知后,果断地将王继恩拘禁控制,扶佐太子成功继位,立为宋真宗。

诸葛一生惟谨慎,

吕端大事不糊涂。

将李贽的上下联句综合来看,诸葛亮小事聪明谨慎,吕端大事清醒不糊涂,就是小聪明与大智慧的对比。

然而,现实告诉人们:在小事上聪明谨慎固然重要,而在大事面前保持清醒不糊涂,更为难得。今

李贽的这副对联数百年来广为流传,据说毛泽东主席还曾将此联口诵给叶剑英元帅。能得到一代伟人的赞赏,不愧为五千年来难得的一副绝妙佳联。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ibi/vrhubkqf.html

吕端诸葛论短长——李贽名联赏析的评论 (共 3 条)

  • 雪
  • 江南风
  • 浪子狐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