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研古开今续奇联——续名诗奇联集锦

2020-10-11 13:06 作者:古古  | 0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研古开今续奇联

——续名诗奇联集锦

赖 建 青

楹联,也称对联,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学体裁,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璀璨明珠

一、 望江楼上续奇联

在四川省成都市内的四川大学旁边,有一座名闻遐迩的千年古楼——望江楼。(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这座古楼之所以声名远播,与唐朝著名女诗人薛涛对此楼的偏有很大的关系;而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古楼上有一副没有下联的对联,一千多年来曾引来无数的文人雅士前来观瞻推敲,却至今也没有人能续上。

这副千古奇联的上联是:

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

看似寻常的联语却蕴含着深邃的寓意,联语中用了“楼”和“流”两个主词,一个“静”一个“动”,“动”“静”结合,营造出一种高雅的意境,要想对此下联的确有很大的难度,故而一直没有人对上。

直到上世纪三十年代民国时期,有一个什邡人名叫李吉玉的对了句下联:

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万年,月影万年。

从对仗的角度讲,对仗可以说很工整,据说后来的中国国家主席刘少奇看了很是推崇。可文人学者们经过推敲,下联用的“井”和“影”两个主词都是“静”,没有上联“动”“静”结合的意境,美中不足,所以没有采用。

为此,我也曾仔细推敲,苦思冥想,“附庸风雅”,对了句下联:

滕王阁,滕王匾,滕王阁中滕王匾;王阁万年,王匾万年。

可仔细推敲,联句的主词“阁”和“匾”也都是“静”,缺少上联“动”“静”结合的高雅意境,甚是遗憾。

后来,望江楼公园曾三次面向全国征下联,可都差强人意,没有征收到最佳的下联。公园管理部门说是因为所征集到的下联所用的景点名气都不大,不能和望江楼相配。其实这不是主要的原因,我浏览了征联得奖的作品,都没有动静结合的意境,即使有的也是牵强附会,根本无法和上联相配对。

日前,接到一个来自广州的朋友电话后,想起广州的白云机场和白云山,又联想起毛泽东主席那首著名的《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和他的那首《七律•答友人》“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等诗句,“白云山”“白云飞”这两个词就交替着重迭着在我脑海里翻滚……突然眼前一亮,产生了灵感,赶紧拿起笔续出了下联:

白云山,白云飞,白云山头白云飞;云山万年,云飞万年。

联句中用“山”和“飞”两个主词,一个“动”,一个“静”,“动”“静”结合,自谓是天衣无缝,对仗工整。而且广州白云山与成都望江楼都是位于省会城市内,都是国家五a级景点,都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可说是“门当户对”,非常般配。

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

白云山,白云飞,白云山头白云飞;云山万年,云飞万年。

没想到能为望江楼续上千古绝联,我深感欣慰和不易,也算是了结了自己的一个夙愿。

“清风不敢私囊箧”,还望方家教正,贻笑大方。

二、 地如无憾地不荒

——为“天若有情天亦老”续联

“天若有情天亦老”,出自李贺的诗《金铜仙人辞汉歌》:

魏明帝青龙元年八月,诏宫官牵车,西取汉武捧露盘仙人,欲立致前殿。宫官既拆盘,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唐诸王孙李长吉,遂作《金铜仙人辞汉歌》。

茂陵刘郎秋风客,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官舝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这首诗是李贺的代表作品之一。它设想奇特,而又深沉感人;形象鲜明而又变幻多姿。怨愤之情溢于言外,却并无怒目圆睁、气峻难平的表现。遣词造句奇峭而又妥贴,刚柔相济,恨爱互生,参差错落而又整饬绵密。这确是一首既有独特风格,而又诸美同臻的诗作,在李贺的集子里,也找不出几首这样出色的作品来。

“天若有情天亦老”这句诗在古代早已闻名遐迩,毛泽东主席于七律•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诗中曾经引用: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很多文人雅士就以此为上联,做对子,看谁对得好。

有人对的是:

天若有情天亦老,情若无憾情补天

也曾经有宋初石延年(曼卿)作赠友联:

天若有情天亦老, 月如无恨月长圆。

许多人对此联赞赏不已,甚至于认为这是最好的绝对

余以为如果是诗句,无可厚非;可如果作为对联的话,那就算不上是很好的了。对联讲究对仗,讲究工整,基本要求是天对地、风对、日对月、山对水……以“天”对“情”,明显对得不好;而石延年(曼卿)则将“天”对“月”,显然也不能算是佳对。

若是要将 “天”对“地”的话,余记得有一个成语叫“地老天荒”,意思是岁月悠长,天长地久,一般用来比喻感情的坚定和爱情的坚贞。

李贺的“天若有情天亦老”当出自于这个成语所化用。

如何才能对好这个联句呢?追根溯源,往往能抓住重点或者是特色。

既然“天若有情天亦老”之句出自于“地老天荒”这个成语,余以为那就可以在这个成语上寻找思路。

经过反复思考推敲,突然悟得一句作为下联,即:

天若有情天亦老, 地如无憾地不荒。

如此对来,既符合“天”对“地”的要求,“有情”对“无憾”,又把“天荒地老”这个成语完美组合,而且对仗平仄工整,应不失为一副佳联。

故录于此,供文友们雅赏教正。

三、 风又绿江南

——为王安石诗句续联

界上一切事物都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的两重属性。而自作聪明是人类最容易犯的错误之一。

宋朝文学家苏东坡因为不知道黄州的菊花会掉花瓣的特殊性,擅自给王安石改所作的菊花诗,结果被贬到黄州后才知道黄州的菊花会掉花瓣,这件事一时传为笑谈。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是宋朝宰相王安石《泊船瓜洲》一诗。

历来解读《泊船瓜洲》诗的论点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把该诗作为一首政治抒情诗来解读,笔者认为这既不符合诗人作诗时特定的际遇和心境,也不切合诗作自身建构的艺术形象的内蕴。

从该诗所表达的各方面意象综合来看,将《泊船瓜洲》作为一首纯粹的乡愁诗来读似乎更切合诗人的本意。从诗作的整体情调感受,它的感情基调是以表达忧郁伤感为主的,轻松、喜悦、乐观的情调较少。

而从诗的结尾句那种沉重忧切的感情基调反观,“京口瓜洲一水间”不可能只是在时间上强调船行之快,去表达诗人心情的轻松愉快,它与“钟山只隔数重山”一样,都是从空间上强调家乡的山水离此时旅次江北瓜洲距离之近。此时诗人“泊船瓜洲”,回首南望,那熟悉而亲切的“京口”仅一水相间,“钟山”也只隔数重山,近在咫尺却似咫尺天涯。空间距离上的近却反衬了诗人心理距离上的远。因为家乡虽如此之近,但可望而不可及,看近实远。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距离还会越来越大,更何况这一去又不知何时才能回来,不知何时才能再见到这家乡的山山水水,甚至他可能还会更为悲观地想到,将来还能不能再回到自己的家乡也未可知。

诗人在这里运用了以近写远、相反相成的艺术手法,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忧惋深切、无可奈何的伤感心情,展现了诗人心灵深处的巨大的失落感、孤独感。其实,一水长江,数重大山,相间相隔的空间上的距离也是很大的,诗人反以近写之,也是为了强调诗人对家乡的强烈依恋,是恋恋不舍的思乡爱乡眷乡之情的自然流露,又何来轻松愉快的喜悦心情呢?

横看成岭侧成峰,左右高低各不同。解读者欣赏者所站的角度不同,看到的事物意象也就大相径庭。

然而,不管《泊船瓜洲》是一首政治抒情诗,还是一首纯粹的乡愁诗,都不失为一首好诗。其最为闪亮的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一句,尤其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更为靓丽耀眼。

有人曾想将“春风又绿江南岸”续成对联,以李白的“烟花三月下扬州”续之。然而,以“烟花”对“春风”、以“三月”对“又绿”:以“下扬州”对“江南岸”,显然非常牵强,根本上是不能相对。

将名诗名句改续成对联奇联是很风雅的事,历来为文人雅士们所喜爱。笔者虽然才疏学浅,却喜欢附庸风雅,每每改诗续联,乐此不疲。

面对“春风又绿江南岸”,笔者联想到与“春风”和“江南”相对的“日”与“塞北”两个词。又从“春风”和“冬日”联想到“风和日丽”,从“江南的岸”想到“塞北的山”,联想到那首《我爱你塞北的》的歌曲……寒冬的塞北“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只有在风和日丽温暖的阳光下冰雪慢慢地融化,徐徐地回归山高林密的美丽风光……

“春风又绿江南岸,冬雪犹白塞北山”。

以“春风”对“冬日”、以“又绿”对“犹白”、以“江南岸”对“塞北山”,应该可以说是对仗工整,仄起平收,符合对联的韵律。

将名诗名句改续成对联奇联,旨在锦上添花,让其更美;若改得不尽如意,成狗尾续貂,又将贻笑大方。

在下今日抖胆,不自量力,以“冬日犹白塞北山”续为“春风又绿江南岸”之下联,但愿不会成“狗尾续貂”,像苏东坡苏学士那样惹得宰相大人不高兴。

春风又绿江南岸,冬日犹白塞北山。

在此敬请方家高师指教,并伏乞王安石宰相王大人见谅。

四、春风不度玉门关

——为著名诗句续联

王姓在中国是个大姓,自古以来就有“无王不成榜”的说法,意思是无论什么样的榜示都少不了有姓王的人,比喻姓王的人多。

然而,在历史上留传脍炙人口著名的诗词当中,姓王的作者却算不上很多。

后来,我注意到在璀璨夺目的古诗词中有两句关于春风的著名诗句,皆是出自于王姓诗人之手:

“春风又绿江南岸”,出自宋朝宰相王安石之《泊船瓜洲》;

"春风不度玉门关",出自唐朝王之涣之《凉州词》。

这两句著名诗句历来为人们所喜爱,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代代传颂。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有着浩瀚如海的优美诗词,尤其是讲究平仄音律的唐诗宋词,是世界文坛中独具一格的奇葩;还有就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讲究对仗的楹联,简洁精练,寓意深长,更是人们喜爱的文学体裁。

自古以来,将优美的诗句续成对联也是文坛中的一大亮点,尤其为文人雅士所推崇所喜欢。

前些日子,我给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续了下联:

“春风又绿江南岸,冬雪犹白塞北山”。

而王之涣的《凉州词》中那一句"春风不度玉门关"又触发了我要将其续为对联的想法。

《凉州词》全诗为: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这首描写戍边将士怀念家乡的诗歌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但没有流露出丝毫颓丧消沉的情绪,充分表现出诗人博大豁达之胸怀。

诗的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极目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气势博大的图画:站在辽阔的高原上,远望黄河奔腾而去,滔滔的河水好像流入了白云中,水天融为一体;次句 "一片孤城万仞山",描写塞上孤城的景象,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非常形象地描写出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将士的荒凉而悲壮的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铺垫出极为妥贴的伏笔。

诗的第三、四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羌笛是我国古老的单簧气鸣乐器,已有2000多年历史,流行在四川北部阿坝藏羌自治州羌族居住之地。

羌笛两管数孔(以前五孔,现在多为六孔,)用当地高山上生长的油竹制成,竹节长、管身较细,生长在海拔500-4000米的地方。双管并排用线缠绕连结在一起。终身全长13 ~19 厘米,管口直径2 厘米左右,笛管上端装有4 厘米长的竹制吹嘴。吹嘴正面用刀削平,并在上端约3 厘米处,用刀切开一薄片作为簧片。

孤寂苍凉的边塞中,戍边将士忽然听到了悠远的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古人有临别以折柳相赠的风俗,这就更勾起了戍边将士的离愁。

"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别时折柳相赠。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当戍边将士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自然会触动离愁别恨。紧扣前两句,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 玉门关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其实诗人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边将士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这首诗是一幅描绘西北边疆壮美风光的画卷,又是一首对戍边将士满怀同情的怨歌,二者统一于短短的四句诗中,引人遐想,耐人寻味,使人对盛唐边塞有较全面深入的了解。全诗句句精采,情景交融,妙绝千古。

说起常年在风雪边关戍守的将士,我不由地想起那些常年奔走在河西走廊丝绸之路的商贾掮客们……自张骞通西域后,中原王朝开始与西域诸国往来。众所周知,两汉时期,中原与西域的联络,依靠的是当年商贾掮客们用双脚和生命在河西走廊开拓出来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关中地区的长安,由河西走廊通往中亚,共有两条道路:一条出阳关,经鄯善,沿昆仑山北麓西行,西逾葱岭,出大月氏,至安息,西通梨靬;另一条出玉门关,经车师前国,沿天山南麓西行,出疏勒,西逾葱岭,过大宛,至康居、奄蔡……《宋书》、《南齐书》、《梁书》都曾记载了与西域诸国的遣使来往,亦有高僧慧叡、法献、法显、昙无竭等访学西域、印度的记载。

在数千年前,航海航空技术还没有出现的古代,走出国门通往世界只有走陆路,丝绸之路是中华民族第一条通往国外通往世界的路;而玉门关则是象征着国门的国防重镇。我们怀念当年戍守边关的将士,更不能忘记用双脚和生命在河西走廊开拓出丝绸之路的人们。为此,也为了简洁明快方便好记,我试着用对联的方式将这两者结合起来:

冬阳喜暖丝绸路,春风不度玉门关。

五、举头三尺有神明

——为古代名诗句续联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治国理政。他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传承和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引了方向。更是为我们的人生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

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让中华文化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化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 “举头三尺有神明”,这是我们的祖先留给后人的一句重要教诲,他更像是一种鞭策,时时刻刻提醒着我们要有敬畏之心,做任何事情要光明磊落,不愧于天地日月!

习总书记多次在不同会议上引用了“举头三尺有神明” 这句出自宋朝诗王日休《龙舒净土文》上的诗句:

公门里面好修行,半夜敲门心不惊;

善恶到头终有报,举头三尺有神明。

“举头三尺有神明”是全诗中最优秀的亮点,千百年来广为传颂。

后来,有许多文人学者想将其续成对联,如:

“为人莫作亏心事,举头三尺有神明。”

“举头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

“万事劝人莫瞒眛,举头三尺有神明。”

……

可纵观这些如作为诗句,也还算可以;可要作为对联,首先名词对名词、数词对数词……等基本要求就不对,都不尽如人意。

在下不才,也来附庸风雅,续上此联:

俯首千回无悔愧,举头三尺有神明。

“俯首千回”意为作人要经常进行反思,检点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方能做到“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

这样改之,既符合了对仗的要求,上下联句的意思也能吻合。如此续联,或为卖弄,乞望方家教正。

六、古来日暮子思归

——续诗词大会征集

举办中国诗词大会,对于推动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着积极的作用。大赛期间,还增加了诗词征集活动,意在推动诗词的创作,这个创意有着更加深远的意义。

今夜月明人尽望”,征集的诗句来自唐代诗人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全诗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大赛专家组从两万多份来自全国各地的应征诗句中遴选出3份比较好的供百人团投票评选,得票最多的是: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三分清影二分家。

其他两件为:

其一:今夜月明人尽望,清宵绮有谁知。

其二:今夜月明人尽望,卫星北斗耀中华。

勿庸讳言,从征集到并经专家组遴选出的3件作品来看,无论是从意境还是诗韵上等方面都差强人意,与古人创作诗词的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

在下自知才疏学浅,不敢试续诗句,只想以此作为上联,,续成对联,也许会有另外的一种情趣:

今夜月明人尽望,

古来日暮子思归。

在此联中以“古”对“今”,以“日”对“月”,以“子”对“人”,以“归”对“望”。

“古来”借自李白《将进酒》中“古来圣贤皆寂寞”之句,“日暮”借自崔颢《黄鹤楼》诗中“日暮乡关何处是”之句。整句的意思是古往今来,每当日落薄暮黄昏之时,人们都会有想回家也就是“思归”的念头

“子思归”,即无论是未出远门的人会想着回归家中,还是远在他乡的游子则会产生回归家乡的想法。

这是人之常情。

由于水平有限,续此联句乃是“滥竽充数”,贻笑大方,乞望方家不吝赐教。

七、山河岁无浊水流

——江山代有才人出续联

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央电视台相继推出举办了中国成语大赛、中国汉字听写大赛、朗读者以及中国诗词大会等活动,得到了全国观众的支持和好评。为了进一步推动创作,又在诗词大会期间相继推出了续诗句的征集,每次都有数万观众参与了这项活动。

“江山代有才人出”是其中一次提出请续下句的诗句,此句出自清朝诗人赵翼《 论诗五首》: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大赛专家组在数万件应征的来稿中评选出3件供百人团评定。

其一: 江山代有才人出,

我辈登临正少年

其二: 江山代有才人出,

璀璨星河万古流。

其三: 江山代有才人出,

天地凭谁正气歌。

然而,我不想去对这三副专家们挑选出的续句作评论,只是觉得作为七绝律诗,没有人能够超越原诗的高度,对此应该有“眼前有景题不得,崔颢有诗在上头”李白的自知,而将该句续成一副楹联到会有另一种韵味和意境。

按照楹联的相关要求,经过反复推敲,我尝试着为其续上下句,即为:

江山代有才人出,

山河岁无浊水流。

用“山河”对“江山”,用“岁无”对“代有”,用“浊水”对“才人”,用“流”对“出”,对仗可谓基本工整。

作为一副对联来解释,上联“江山代有才人出”的意思是中华民族人才辈出,每个朝代都有优秀人才层出不穷;下联“山河岁无浊水流”中的“山河”既是指中国的大好河山,也是指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就是说在中华民族滚滚向前的历史长河中主流是奋发向上的、是高洁清亮的,是岁岁无浊流的。

因此,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

八、休言万般皆是命

——青城山道家名联斟酌

四川省有一座青城山,是道教名山。青城山的上清宫寺院里有一副对联:

事在人为,休言万般皆是命;

境由心造,退后一步自然宽。

千百年来,引得无数人前去参读,要领悟其中的真谛。

诚然,作为名联,它蕴含着道家的思想,有较深的含义,可作为对联,它又不够工整,而且上下联的意思也不够銜接,很值得斟酌推敲。

上联的意思是只要有心而为之,命运是可以改变的。这符合哲学“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之事物”的观点;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劝恶从善,无论是佛教或是道教也都认为人的行为会改变人的命运,行善积德会使命运变好,而行凶作恶则反之。

五千多年来,有许多这方面的事例。流传较广的是宋代有一个名叫裴宣的人,自幼父母双亡,家贫如洗。一天,村里来了个相士,给村里人都看了相算了命,就是不给裴宣看。问其故,他说裴宣相太差命太苦,此生该当冻饿而死。

裴宣听了心情不好,信步往村外旷野走去。走了很远,突然看到路边有一个包裹,捡起打开一看,里面是一条镶满奇珠异珍的宝带,闪烁耀眼熠熠生辉。裴宣见了心想,如此贵重的东西,丢失的人不知会有多么着急呢!便坐在路边等,一心要把宝带还给失主。他一直等到傍晚,才看到一个姑娘从远处走来,哭泣着边走边往路边看。到了身边一问,方知姑娘父亲遭受奇冤,欲将祖传宝带去救父亲,不想因悲伤哭泣过度,误将宝带遗失。裴宣听了忙拿出包裹奉还,姑娘大喜过望,再三拜谢而去。

翌日清晨,在村口遇见相士,他一见裴宣大吃一惊,上前拉住,追问裴宣昨天做了什么大事,以致命相突变。裴宣告知还宝带之事,相士嗟叹不已,说裴宣积此大德,日后当位至三公,享尽荣华富贵。

后来,裴宣果然官至丞相,位极人臣。

还有一个广东人建了一幢别墅,后来听朋友的话去香港请了一个最好的风水大师给看着。一路上后面很多车鸣喇叭要超车,他都减速靠边让开道。大师问何故,他说人家要超车肯定有急事,我们不急,就给让让。经过一条街道时,旁边小巷里跑出一个小孩横过街道,他煞住车让小孩过去后还停着车。大师问为何还不走时,从巷子里又飞跑出一个小孩跨街而过,他说一个小孩不会跑得那么快,后面肯定还有一个小孩追,所以自己不能急着走。到了自家别墅门口正要进去,突然院子里飞出一群惊,他就请大师稍等片刻。大师问何故,他说院子里的鸟惊飞,肯定有小孩在偷摘自家树上的果子,如果急着进去会吓着小孩,万一摔伤就不好了。大师听后说风水不用看,让送自己回去。这下轮到他问大师何故了,大师说你的心地如此善良,风水肯定非常好,即使以前不好,也会变成风水宝地的。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劝恶从善,讲仁义道德。

古语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事在人为,休言万般皆是命;”上联指出命运可以改变,若要想让自己的命运变好就得行善积德多做好事,这无疑是有着积极的意义;可下联却没有紧扣上联的主题, “境由心造,退后一步自然宽。” 意思是劝人要甘心认命,放宽心态,“退后一步海阔天空”,这不是积极向上的态度,而是一种消极思想的体现。再从对联的要求角度来看,下联用“后退”一词对上联的“休言”,最后用“宽”去对上联的“命”字也不适合,既不工整也不对仗。因此,笔者认为:这副道家名联无论是从上下銜接的角度,还是从对联要求的角度来看,都很值得推敲和斟酌。

为了使上下联语銜接,又让对仗更为工整,笔者认为可以将下联作些改动调整:

事在人为,休言万般皆是命;

运随善改,若能一悟自有缘。

这样一改,既有劝人多行善事以改变命运的意思,使上下联意銜接,而且用“缘份”去对“命运”也更为工整贴切

九、品头论足侃名联

——为杭州灵隐寺改对联

对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一,它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最早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

对联又称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有偶语、俪辞、联语、门对等通称,以“对联”称之,则开始于明代。它与书法的美妙结合,又成为中华民族绚烂多彩的艺术独创。

座落于杭州西湖的灵隐寺内,挂着这样一幅对联:

人生哪能多如意,

万事只求半称心。

此联语言虽朴实无华,却饱含着人生哲理,写尽了人生。

联语中妙就妙在一个“半”字,“半”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心灵状态,一种人生智慧,一种处世哲学。“半称心”并非消极无奈,而是一种豁达与智慧。假如事事尽如人意,那有什么努力和辉煌精彩可言呢?人生不存在十全十美,有遗憾才显出生活本色。

人生,万事只求半称心,意味着常常要知足常乐、随遇而安。

明代高士刘伯温曾拟联句自勉:“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和此联有异曲同工之妙。

林语堂先生说,这是“中国人所发现的最健全的生活理想”。

这对不知出自哪位高人之手的名联看似平淡无奇,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所以为众人称道。然而,从对联要求的角度来看对仗却不够工整,值得推敲。

数词对数词、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是对联最基本的要求。

此联上联联首的“人生”是名词,下联联首“万事”则是数词,名词对数词显然是不工整的;而对联上联下半句“多如意”中的“多”是形容词,下联下半句 “半称心”的“半”属于可变动的数词:它可以是二分之一,可以是十分之五、百分之五十……也就是说它是任何数的一半。所以,用形容词“多”对“半”也不工整。

常言道:瑕不掩瑜。灵隐寺这副不够工整的对联被许多人欣赏,广为流传。可如果能够在不改变寓意和平仄音律的前提上将联语改工整,去除这“白璧”上的微瑕,岂不就能让它更加熠熠生辉吗?其实,只要将上联的两个字改动一下:首先是把联首的“人生”改成“一生”,再把后半句的“多如意”改成“全如意”就行。

也就是把名词“人生”改成数词“一生”,“人”和“一”都是平声,没有改变音律平仄,与下联的数词“万事”相对。 下半句“多如意”改成“全如意”,“多”和“全”都是平声,没有改变音律平仄,与下联的“半称心”相对。“全”和“半”都属于数词的范畴,“全”是不能变动的数词,是任何数的百分之百,亦即是全部;而“半”属于可变动的数词:它可以是二分之一,可以是十分之五、百分之五十……也就是说它是任何数的一半。

这样一改,数词对数词,也没有改变寓意和平仄音律,就工整了。

一生哪能全如意,

万事只求半称心。

千百年来,文人雅士们留下了许多寓意深刻词汇丰富的名联佳句,它们犹如散落在神州大地上的珍珠,闪烁着绚丽夺目的光辉。或许这些名联佳句中有“白璧微瑕”,也仍然不失为中华传统文化凝聚的结晶,弥足珍贵,

十、天生我材必有用

——给李白诗续联

“天生我材必有用”是李白诗中最响亮的一句,也是他在最无奈之时借酒浇愁发泄的心声。

“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下一句“千金散尽还复来”,而不是他的抱负或者是他要完成的事业,这充分反映出他只能借酒浇愁的万般无奈。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街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李白不会奉迎巴结,不会谄媚阿谀,根本不适合在官场上混。他没有经营运作的头脑,也没文韬武略,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社会中孤傲清高,恃才傲物,天生只是一个优秀的诗人。

人类社会纷繁喧闹,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古语言,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有才华之人可以孤傲清高,可以孤芳自赏,但不能目空一切。为此,我想给李白之名句续上下联,即为:

天生我材必有用,

地造他贤岂无能?

当否,伏乞方家教正。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ibi/vqgvbkqf.html

研古开今续奇联——续名诗奇联集锦的评论 (共 0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