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程家堰

2018-06-17 21:06 作者:天地飞鸿  | 12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湘湖镇古迹漫话

文/严忠贵(2018年4月9日)

大路程(今属湘湖镇东安村,元末归属寿安乡辛合都)的老人,经常说起,元朝末年,朝政废弛,社会动乱,农民起义如火如荼。明朝开国名将常遇(鄂国公,追封开平王),为躲避战乱,曾带着老母从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逃难到大路程附近的火烧庄。为何叫火烧庄呢?原因是鄱阳湖大战初期,朱元璋曾败逃到浮梁地界大路程,因朱军纪律严明,不害百姓,颇得当地民众的支持。故陈友谅的追兵恼羞成怒,一把火将这个村庄烧毁,故得名。据说,常遇春带着老母躲进了山高林密的高背坞,砍柴烧炭为生,在高背坞背倚的上天山西宁寺,随一高僧习武学兵法。东流有座草鞋桥,传说就是常遇春失脚掉落的一只草鞋,随激流而下,横亘两岸。常遇春后追随朱元璋而去,他的老母为了不拖他的后腿,竟悬梁自尽了,就葬在东流附近的山上。后来常遇春重修了老母坟,还奉旨给老母修了一座大牌楼。但据史料记载,鄱阳湖水战已是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而此时常遇春距至正十五年(1355年)四月,在和州离开绿林大盗刘聚,投奔朱元璋,已八年了。且早已成为朱元璋手下的元帅,至正二十年(1360年)五月,为解应天之围,常遇春与冯国胜设伏,重挫陈友谅,取得龙湾大捷。或许传说有其事,但肯定不在鄱阳湖大战时,应在多年之前。

而在今鲤鱼桥与余村之间的程家堰,历经六百多年的风沧桑,仍在。在南河(即历水河,浮梁境内叫南河)上,由青石板建成,宽近百米,斜坡上河水哗哗,波光闪耀,似瀑布挂前川。今天下游的余村、大路程、东流,几百亩稻田,仍受其泽被,引堰上水灌溉,旱涝保收。据说大旱之年,程家堰还是求雨的去处,村民在此上香、敲锣、诵文,即会天色乍变,大雨倾盆。大铜锣一直由大路程保管,文革时弄没啦。堰上有碑为证,上书“程家堰”三个大字,建造年代、缘由皆有记载,当地老人有亲眼见过,只是如今碑石已遗失难觅了。

关于程家堰的建造,确实与朱元璋鄱阳湖大战密切相关。当年,大路程有个大财主,叫程百万,家富良田,资财万贯。但是个大善人,平时总是修桥铺路、扶危济困。家里请的私塾先生江永,有的说是婺源人,有的说是本县王港人。颇有见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既教大路程的子弟念书,又是乡丁教头。他训练乡丁的方式可谓特别,让壮实的乡丁扔鹅卵石,从大路程一直往李家岭扔,长年累月,将李家岭的路边堆成了一座鹅卵石小山。有人说这就是李家岭村名的由来。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九月上旬的一天,程百万组织乡丁、村民,竟然把自己家里二十亩还在灌浆泛青的稻子收割了,在大路边一字排开 。还用木桶、水缸盛满大米粥,用竹篮、木盆装满煮熟的红薯、芋头等,在路的另一边绵延摆放。原来是私塾先生江永,预测这天朱元璋的军队会败逃到大路程,劝东家程百万施以援手、鼎力相助,他坚信朱元璋迟早会一统天下,面南背北。果然,这天午后,远处尘土飞扬,战马嘶鸣,朱军被陈军追赶而来。江永带着训练有素的乡丁,在李家岭协助朱军,抵挡陈友谅的追兵。一个个鹅卵石,似流星,似利矢,又狠又准,砸得陈军人仰马翻、鬼哭狼嚎。陈军寸步难行,损失惨重,下令撤军而去。这样,人困马乏的朱军,得到了喘息和休整。青稻子把战马喂得肚子滚圆,将士们也撑得直打饱嗝。在程百万的大力支持下,朱元璋的军队得以备足粮草、补充兵源,重返鄱阳湖主战场。(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早在至正二十三年四月,陈友谅乘朱军主力救援安丰,江南空虚之机,以号称60万的水陆大军于十一日围攻洪都(今南昌),占领吉安、临江、无为州。七月初六,朱元璋亲率水军20万,往救洪都。十六日进抵江西湖口。陈友谅听说朱元璋大军来援,即撤洪都之围,东出鄱阳湖迎战。两军兵力悬殊。陈友谅兵多舰巨,他指挥的五千艘艨艟巨大无比,船楼分上中下三层,中间置走马棚,船楼上下的人说话互相听不见,每层船楼有无数房舱,如同大厅。船身铁皮包裹,红漆涂饰,远远看去,犹如一片红色的城廓。朱元璋不仅人马少,而且战船多是小舢板,声势不壮。所以初期,朱军是连连受挫,朱元璋几乎毙命。后来接受部将郭兴的建议,学赤壁之战的周瑜、诸葛亮,用火攻之计。派了一支敢死队驾驶七条小船,乘风点火,直冲陈友谅大船。风急火烈,一下子就把陈军大船全部延烧起来,火焰腾空,把湖水照得通红。陈友谅手下的将士不是被烧死,就是被俘虏。在乱军之中,陈友谅被一箭射中眼睛,穿过头颅,而死。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当时的应天,钟山脚下设立祭坛,祭天,登上皇位。朱元璋想起当年落难之时,曾得大路程程百万的竭诚资助,下旨拨银百万,要给程百万立个功德牌坊,以彰其功。没想到程百万员外竟然抗旨不遵,还给明太祖上了一道奏折,说是请求皇上把建功德坊的银钱,用来修桥造堰,造福一方百姓。原因是南河水流湍急,把两岸的稻田隔开,仅靠渡船往来,农事不便交通不便。更主要的是南河经常涨水,山洪汹涌而下,淹没两岸,把稻田冲刷得一片狼藉。干旱之年,又无水灌溉良田,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禾苗枯萎焦黄。朱元璋觉得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龙颜大悦,立即准奏。这是可信的,明朝伊始,朱元璋实行发展生产,与民休息的政策。十分重视兴修水利和赈济灾荒。在即位之初就下令,凡是百姓提出有关水利的建议,地方官吏须及时奏报,否则加以处罚。到1395年,全国共开塘堰大约处,疏通河流大约4162道。

于是,在南河上,修了一座石板桥,取名“万岁桥”。在鲤鱼桥与余村之间的河段上,修建了一座青石板大水堰,并在岸边立了一座大石碑,上刻“程家堰”,以彰显程百万的功德。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ibi/vqbqskqf.html

程家堰的评论 (共 12 条)

  • 文生
  • 稚藕弋
  • 紫色的云
  • 听雨轩儿
  • 从余东风
  • 信129315
  • 荷塘月色
  • 襄阳游子
  • 海洋的宽容
  • 幸福鱼儿
  • 淡了红颜
  • 心静如水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