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刘海蟾,与代州道情的不解之缘

2018-06-14 12:28 作者:净心如意  | 7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刘海蟾,与代州道情的不解之缘

代州凤凰山,在北魏时是晋北道教文化中心之一,曾孕育了如葛洪、寇谦之、孙思邈、刘海蟾等不少知名人士。

刘海蟾(亦称刘海),名操,字宗成,号海蟾子。五代燕山(今北京西南宛平)人。曾寓居代州凤凰山修真。是全真派北五祖之一,中国民间信奉的准财神。民间家中摆放的口含金钱的三足蟾、皮肤表面有疙瘩的三足蟾、体态园胖的三足蟾等,皆源于刘海戏金蟾,步步钓金钱的故事。北宋《巫山一段云》中“清旦朝金母,斜阳醉玉龟。天风摇曳六铢衣。鹤背觉孤危。贪看海蟾狂喜。不道九关齐闭。相将何处寄良宵。还去访三茅。”这是有关刘海戏蟾的最早记载。据清初《坚瓠无集》载:刘海戏蟾,举世无不知其名者。今画蓬头跣足嬉笑之人,即刘海也,持三足蟾弄之。

刘海蟾十六岁中进士,五代初为燕国丞相,五代末又西行奔辽做大辽国丞相。刘海蟾年轻时特别喜好谈玄论道,与道士交往甚密。后挂印辞官拜钟离权、吕洞宾为师。在《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49》中,是这样描述刘海蟾得道、成道经历的:在做燕主刘守光的丞相时,先被正阳子钟离权点化悟道,后来他辞官寻道,再遇纯阳子吕洞宾,吕洞宾又授以丹道,即炼丹、食丹方法修道。然后终日与钟离权、吕洞宾为伍。游到今陕西户县终南山下石井镇何姑泉欢乐谷后,再未出谷终日修道。刘海蟾为官期间对代州山川名胜,人文地理相当熟悉。代州雁门山是宋辽边界,代州狐谷是宋燕边界之险隘。作为丞相自然对代州州情了如指掌。刘海蟾熟悉古州雁门,而且辞别政坛后又在代州南部凤凰山凤凰观寓居和进行社会活动。尽管社会影响巨大,文化创新有贡献,但是仅仅被录入《寓贤》之列。也是因为刘海蟾对古州雁门道教文化事业的发展,对道歌流传扩散所做的推动性贡献才挤入名人贤士之列。所以,谈代州道情不能撇开刘海蟾。应该说他还是个节点性人物。

刘海蟾在古州雁门活动的文献记载有三处:一是宋朝典籍《续夷坚志》,二是元好问的游记散文山行记》,三是清·光绪版的《代州志·杂记》。这三个文献记的是刘海蟾同一件事,即他在代州写道歌、唱道歌和传道歌的相关故事。刘海蟾不仅在唐末五代有重大影响、在整个宋朝有影响,而且在蒙古人建的大元帝国也很有影响。元世祖忽必烈至正6年封其为“明悟弘道真君”,元武宗又加封为“明悟弘道传佑帝君”。历史发展至明清、民国阶段,刘海蟾不仅成了各种地方小戏的创作题材,也成了一位最接地气的民间神仙。故而典故多、人性化故事多。刘海蟾是唐末五代之人,元代又受皇帝加封,可见其在道教文化中的地位,和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影响,以及在广大民众心目中所占的位置。

一代文宗元好问,忻州人。在京做官十年之后,公元1244年5月9日,返乡探亲路居代州。元好问在代州道正王仲章陪同下,首先住在凤凰山下的瑞云庵。瑞云庵当时是道正之府衙,而且是道正常住之所。第二日,由驻守山中来仪观的道士孙守真迎接入山,元好问在代州州府及道正的陪同下游览了凤凰山中的凤凰观,并写下游记《雨山行记》。此次游览给元好问留下深刻印象,并触发了思古之幽情,他在游记中写道:“神仙刘海蟾以天圣9年游历名山,所至并有留迹”。元好问讲他在此次游历凤凰山时,在凤凰观(来仪观)里读到的相关墨迹、石刻,以及接待他的道士孙守真所讲的口传史实。老道士孙守真当年已80高龄,是观中第十五世道士。关于北魏时代寇谦之、葛洪的事多由孙守真讲述。关于全真道五祖之一的刘海蟾在来仪观(凤凰观)的活动也讲了不少,但是没讲来由。元好问写到,代州的寿宁观有《刘海蟾的题诗10韵》。至于刘海蟾所创作的道歌自画像和歌题当时以何种形式留在凤凰观中,是以石刻形式勒与山壁之上,还是以功课音诵唱于道场,元好问没有细讲,只将刘海蟾道歌(道情雏形)记在其游记中。现在从元好问游记中摘录出一段刘海蟾的道歌,体悟一下该道歌的传世,对代州道情发展的促进作用。(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醉走白驴来,倒提铜尾秉。引个碧眼奴,担著独壶瘿。 自言秦世事,家住葛洪井。不读黄庭经,岂烧龙虎鼎。独立都市中,不受俗人请。欲携霹雳琴,去上芙蓉顶。吴牛买十角,溪田耕半顷。种秫酿白醪,总是仙家境。醉卧古松荫,闲立白云岭。要去即便去,直入秋霞影。”

这首到歌若是刻在崖壁上,或是以真迹墨宝留在观中,其画面是有布局,有讲究的,即有歌题,有作者自画像,有题款。元好问在游记中写道:“仍,自写真其傍,撮襟书‘龟鹤齐寿’四字,题(款)云广宁闲民刘操书”。引文中“写真”一词意讲摹画人的真容自画像,杜甫在《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中有:“将军善画盖有神,必逢佳士亦写真”。刘海蟾还在道诗旁顶头题了诗名《龟鹤齐寿》四个大字,并在诗末题写了自己的俗名。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元好问文中的“撮襟书”这个词。撮襟书法体的使用体现出了道家刘海蟾“道骨仙风”之潇洒,道歌作者本人之恬宜。“撮襟书”是对南唐李后主李煜书法的一个称谓,也是一种书法体,由李煜创造传世。

根据元好问文中的描述推测知道他在游历凤凰山寿宁观时确实欣赏到了刘海蟾自己创作的一副完整的、漂亮的作品,这幅作品有构图、有布局,主要的一点是刘海蟾自创、自画、自书。刘海蟾留在代州凤凰山凤凰观这首有题款有画像的作品,后世道士视为一首上乘的、经典的道歌和道经,是可以供奉在经堂的作品。当时在诗坛也传诵,视其为一首好诗。刘海蟾的《龟鹤齐寿》道歌不仅影响了代州文人士子,也对代州道情的发展产生了助推。与刘海蟾同期的一位诗人名叫白皞,字子西。他被刘海蟾的作品折服,但是也不服气,也创作一首同样质量的作品,首先他是要根据刘海蟾原创作品的韵律和唱一首,结果是“极追求,不能仿佛”。白皞的和诗达不到刘海蟾道歌的潇洒飘逸,其意境也达不到刘海蟾道歌构建出的悠然恬静之美,无论如何努力,白皞都没有达到刘海蟾作品的“仙风道骨”,最后只好作罢。在当时的文坛留下一个“仙材凡单,固自不用”的笑话。

刘海蟾在凤凰观所创作品,影响了代州当地的道士、影响了当地的民众,也给代州宋元时代的道歌、道情注入了活力并赋予了瑰丽的文学艺术色彩。谈代州道情时,刘海蟾在代州凤凰观所创作品《龟鹤齐寿》不能不提及,谈代州道情的发展史,刘海蟾被定格在季唐五代宋朝初。

刘海蟾所创《道歌10韵》第二句透露了一个信息,一个非常重要的代州人文地理信息。这个信息对于我们今人研究丝路是重要线索,而对元好问则是一种文化情绪。因为其引发了元好问对刘海蟾的极大不满和辛辣讽刺。元好问的“激愤”之举,也说明道家之道歌在文人士子中的影响力是巨大的,特别是刘海蟾在代州所作《龟鹤齐寿》道歌更是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代州道情不仅受底层民众的喜,也受文人士子的重视,更重要的是代州道教文化、道歌还受西域胡人的喜爱和信奉。西域胡人既要学道,肯定要传道;既要传道,肯定要唱道歌,歌舞是西域来雁门胡人的看家本领。第二句“引个碧眼奴,担著独壶瘿”。无论是刘海蟾自己,还是道歌中专事劝喻的世上道士,都将引个胡佣视为仙境中的上乘世界。在季唐五代宋朝之初的雁门古州有许多的胡人生活在汉地的豪门贵族中,他们为佣、为道歌,也是当时上流社会中的一个时尚。刘海蟾无意中一个胡俑引发了元好问的“血缘之痛”。生在塞内忻州之元好问尽管已汉化,但其表相仍是“胡”。史家讲其老祖为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之后。先祖随皇宫相继迁居洛阳、后又官到汝州、平定州,任辽、金两朝,至其曾祖时才迁居忻州。其祖还在忻州做官,其父则屡试不第,没有步入官场只好以教授乡业为主。“碧眼奴”这个词刺痛了元好问鲜卑血统之痛,所以他反感刘海蟾的毫无遮拦。元好问将刘海蟾在代州所创作品收入文中,说明了金元时代“一代文宗、北方文雄”对海蟾子的看重和欣赏。

刘海蟾作为道祖一生游览了很多名山大川,创作了很多道歌,但是被录入当地文库的很少,致使其大部分作品没有流传下来。万幸的是,他在代州凤凰观创作的《龟鹤齐寿10韵》被金(宋)元一代文宗元好问收入到他的游记小品之中。

为什么说刘海蟾是代州道情发展的节点式人物,为什么还说他助推了代州道情的发展呢?这一点是从刘海蟾本人对代州人影响之深远这个方面讲的。代州和全国其它地方一样,刘海蟾创作的道歌虽然流传很少,但其本人与金蟾狐仙的浪漫爱情故事却深深感动了古州雁门,被卖唱艺人编入代州道情剧中,比如《刘海砍樵》《刘海戏金蟾》。刘海蟾本人也成为了代州道情剧的主人公。如今《刘海砍樵》成了代州道情的保留节目,同时还催生了一句代州俗语“刘海的脚板――在钱眼上站着”。

《刘海砍樵》、《刘海戏金蟾》这两出代州道情小场戏也充分发挥了道情剧的特点:戏眼多,戏眼大;想象丰富,时空穿越;以社会底层人的视觉诠释仙人生活、豪门生活,所以在《刘海戏金蟾》、《刘海砍礁》这两场戏中上边连着玉皇大帝、太白金星和吴刚,下边连着全真道祖刘海蟾、唐朝大诗人李白、狐仙等等。虽然剧小,但剧中关系复杂;人物大,生活情节却贫民化。所以,以刘海蟾为主角的道情剧很受官方欢迎,也受正统文人士子钟爱,更受社会底层民众欢迎。因为,人们都希望脱离困苦和艰难,向往刘海与胡秀英、李白等人过着的自在而富有的生活。

刘海蟾对代州道情是影响巨大的,他的主要贡献体现在对代州道情剧发展的助推上和相互转化上。刘海蟾是代州道情发展史一位典型的标志性领军人物,也是全真道家族中一位公推的领袖人物。(原创首发 原瑞)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ibi/vpoqskqf.html

刘海蟾,与代州道情的不解之缘的评论 (共 7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