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张说《论语》·连载265

2018-09-08 06:43 作者:张关林  | 2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张说《论语》·连载265

12.2,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注释——仲弓:冉雍。)

(白话)仲弓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出门如同去接待贵宾,差遣人们做事,要像去承担祭祀一样郑重而负责。自己不想要的,就不要施加给别人。在邦国中没有谁怨恨你,在家族中页没人怨恨你。”仲弓说:“我虽然不聪敏,也要实践您这番话。”

(张说)冉庸问仁,孔子的回答跟回答颜回的同一问题就不同,这是因为两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同。孔子对冉庸说:所谓仁,就是在外要对所有人恭恭敬敬,有礼貌,不能轻慢任何人。你如果吩咐人们去做事,必须怀着虔诚之心,对他们要认真负责,要有祭祀时的虔诚和认真。反正,你对所有人的行为,都要遵守“自己不想要的,不强加于人”的原则。这样一来,国内的老百姓不会怨恨你,整个家族的族人也不会怨恨你。能做到这些,就是“仁”。

这段话的重点,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人际关系和谐的一个根本原则。但这是很低的要求。自己不喜欢的,设身处地想,别人也不会喜欢,通常是不大会强加于人的。明知别人不喜欢还硬塞给人家,就是一种不良的故意。但有一种故意却让人哭笑不得:把自己喜欢的硬塞给人。绝大多数人都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却无法做到“己所欲,勿强加于人”。因为一般人都认为,我喜欢的,别人不可能不喜欢。他们忘了,不要替他人做选择,才算真正的文明人。(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12.3,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曰:“其言也訒,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訒乎?”

(注释——司马牛:孔子的学生,姓司马,名耕,字子牛。据说司马牛是宋国大夫桓魋的弟弟。桓魋在宋国“犯上作乱”,遭到宋国当权者的打击,全家被迫出逃。司马牛逃到鲁国,拜孔子为师,并声称桓魋不是他的哥哥。訒(rèn):言语迟钝,引申为说话谨慎。)

(白话)司马牛问什么是仁。孔子说:“仁就是说话谨慎。”司马牛说:“说话谨慎,就称得上是仁了吗?”孔子说:“仁做起来很难啊,说话能不谨慎吗?”

(张说)据说司马牛这个人话多,性格急躁。他来问仁,孔子很自然针对他的特点说:“仁就是说话迟钝木讷”。司马牛觉得孔子在糊弄自己,又问:“仁就是说话迟钝,这么简单?”他不信。于是孔子说了一句极富哲理的话:“仁做起来很难,说起来怎么可能容易呢?当然需要三思而说,自然就迟钝啦。”

我们说过,孔子对问仁的回答,都是因人而异,给出一种最适合对方的指导。司马牛的毛病就是话多,急躁,——改掉这个毛病,离开为仁就进了一步。这个思路的确高明。人们回答问题,总喜欢从理论上泛泛而谈,说得虽然不错,但往往言不及义,对提问者毫无帮助。比如对司马牛的问题,如果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司马牛虽然不会再问第二个问题,但也是没有头绪,无法落实的。现在叫他少说话,谨慎说话,这是可以做到的。如果司马牛提问的目的是想改善自己,这个回答是中肯的;如果他不想改善自己,只是为了学问研究,对这个回答自然是不会满意的。

看起来司马牛的目的是第二种,所以对回答不满意。他想从理论上全面了解“仁”的内涵。但孔子不理睬他,却说了一句既富有哲理,又在批评司马牛的话:仁既然做起来很难,所以说起来也不应该很容易,所以要说话谨慎。反过来,说话草率,不过脑子,而又不肯改,那就离仁道远得很。孔子主张“纳于言”,不是单单为避免惹祸,而是把说话谨慎与仁道结合起来,认为真正的为仁,势必会对自己的言论负责,不会“下车伊始”,徒逞口舌之便。

但司马牛不理解。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ibi/vnquskqf.html

张说《论语》·连载265的评论 (共 2 条)

  • 听雨轩儿
  • 淡了红颜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