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张说《论语》·连载274

2018-09-17 06:38 作者:张关林  | 5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张说《论语》·连载274

12.17,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白话)季康子问孔子如何从政。孔子回答说:“政的意思就是端正。您自己带头做到端正,谁敢不端正呢?”

(张说)我们对季康子已经很熟了,他是鲁国权臣,有篡权意图,孔子对他是敬而远之,既不帮他,也不得罪。现在他来问政,根据孔子的习惯,对季康子提出的要求必定是季康子所缺乏的,那就是“走正道”,不越轨!——季康子问了等于没问,肯定很不舒服。

12.18,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注释——苟:假如,如果。)(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白话)季康子想要消除盗贼,向孔子请教。孔子回答说:“假若您不贪求太多的财利,即使奖励偷盗,也不会有人来偷。”

(张说)孔子的回答表面上看有点胡扯。盗贼多是社会的系统问题,权臣贪利只是一个原因。但孔子这么回答,主要是讥讽季康子的贪婪,不是提供消除盗贼的建议。但季康子是一个有肚量的政治家。孔子多次对他不冷不热,显然是不想帮他,季康子应该心知肚明,但他还是一有事就来请教孔子。我认为他这么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树立自己尊重社会贤达的形象,捞取政治积分,并非真的请教!

孔子的所有回答,都不是对问题的抽象回答,他的回答必定针对问者的具体情况而发。比如在这里,如果全面讨论盗贼问题,当然涉及到灾荒、分配不公、贪污等等因素。但孔子认为,你季康子还是先把自己管好再说吧。孔子对季康子的敛财很是反感。冉求参与了敛财,气得孔子叫弟子对冉求“鸣鼓而攻之”。现在季康子问盗贼问题,孔子正好借题发挥。季康子肯定听得出孔子的意思。不过,季康子对回答也许是无所谓的,因为他主要是履行请教社会贤达的任务。

12.19,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注释——草上之风:草上有风。偃(yǎn):倒下,扑倒。)

(白话)季康子问孔子如何管理政事,他说:“杀掉作恶的人,亲近有道义的人,这么做好不好?”孔子回答说:“您治理政治,为什么要杀戮呢?您自己能够向善,做善事,人民就会善起来。领导者的行为好比风,百姓的行为就好比草。风从草上吹过去,向哪边吹,草就向哪边倒。”

(张说)季康子又来访问贤达了。这次问,治理国家依靠严刑峻法行不行。我们读古文,不能根据字面意义。“杀无道”,不是指杀掉所有无道之人。其本义是惩罚无道,用“杀”这个具象词来替代比较抽象的“惩罚”。由此推论,孔子说“焉用杀?”,意思是不要一味惩罚,不是指不要杀戮。孔子执政时,自己就下令杀了少正卯。季康子的理政思想是法家思想,用严刑峻法来管束人民。而孔子反对纯粹法治,提出德治。

但孔子的德治,绝非否定法治,而是主张不能一味依靠法治,更要依靠德化教育。德育的方式,不是召集全国人民来上政治课,而是要上层人以身作则!“子欲善,而民善矣”——掌权者如果向善,百姓就会向善,刑法是不能从根本上使百姓向善的。百姓由于害怕惩罚,可能会少犯法,但如果有大利,贪欲压倒恐惧,必然铤而走险,贩毒就是这样。而德治,是树立百姓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以犯法为耻。羞耻心比法律更劝得住不良行为。如何培养百姓的羞耻心呢?上层人做出表率!孔子说,上层君子的行为就像风,下层百姓的行为就像草,风往哪里刮,草就向哪里倒——这是一针见血的睿见!

请注意这里的用词:“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君子,在这里是指季康子等掌权者,不是指德行高尚的人;小人在这里指平民,不是指德行不好的人。但为什么用君子来称呼掌权者,用小人来称呼平民呢?这才是这两个词的最初含义。君子的本义是上位者,而上位者通常考虑的是集体利益,所以君子一词转义为重视公益者,再转义为尊重他人的高尚的人。小人的本义是下位者,而下位者通常只考虑自身利益,小人一词便转义为重视个人利益的人,再转义为自私的人。可见,小人等同于平民,君子等同于权贵,是这两个词的古义。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ibi/vnlrskqf.html

张说《论语》·连载274的评论 (共 5 条)

  • 听雨轩儿
  • 晶湖
  • 浪子狐
  • 淡了红颜
  • 心静如水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