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古驿道上的春天

2018-05-17 17:41 作者:紫夏  | 9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作者:吴安明(紫

2018年的1元月6日,“中国苗疆走廊文化旅游规划研讨会”在贵州省玉屏自治县举行,与会40余名专家学者以“国际视野下探索苗疆走廊文化密码”为主题,就中国“苗疆走廊”文化旅游规划进行了深入研讨。我有幸参加了这次研讨会。在此次会议结束时,以研究中国古典文学为专长的贵州省旅发委副主任汪文学先生,作了总结性的发言。他说,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将“苗疆走廊”与“盐油古道”打造成贵州的大旅游品牌和大学术品牌。在西南层面,将“苗疆走廊”打造成与“茶马古道”、“蜀道”相提并论的文化品牌。在国家层面,将“苗疆走廊”纳入“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打造成河西走廊、岭南走廊、藏羌彝走廊相提并论的走廊文化品牌。在国际层面,打造世界上最长的徒步文化旅游线路,打造国际山地文化旅游带,申报世界文化线路遗产。在谈到各县的对于“苗疆走廊”的基础性工作时,汪文学表扬了施秉等几个县。“苗疆走廊”课题的发起者,贵州大学的杨志强教授也在会上对施秉的几个草根学者进行了大加赞赏。

为了做好今年的“苗疆走廊”调查研究,近日,省旅发委吴建伟、杨志强等到施秉县旅发委进行称期调研,县草根学者廖斌、刘正国、宋永泉、吴安明及县旅发委的同志参加了会议,县政府副县长陈智新同志到会作了指示。由此可以看出,“苗疆走廊”课题在政府层面已基本形成共识。

其实早在2012年节的时候,“苗疆走廊”概念提出的时候,我们并没有思想准备。贵州大学的刘锋、杨志强、曹端波等老师来到施秉,组织了一部分草根专家在一起聚会,来自贵州大学的老师分别对我们这些人进行了“科普”,当时我们也是一头雾水。只记得,他们将明清以来的驿道用简单线条将贵州划成南北两半,然后问及:为什么北面多是汉族为主体的居民,而南部则又以苗侗、以及一些未识别民族等居民为?为什么目前我们所知道的地名如铺、塘哨、堡、屯、牌等都在这条线上的南北两端?如此等等,让我们着实感到震惊。后又经过这样几次交流,我们也才知道明清时期作为“国家通道”的“苗疆走廊”在古今中国的意义和价值,这条确实可与河西走廊、岭南走廊、藏羌彝走廊、茶马古道相提并论的通道在中国历史上的战略地位。如今我们体会“缅人骑象过河来”的诗句,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诗句了。

也正因为如此,几年来,我们的这些草根学者有的一股脑儿地扎进了故纸堆寻找文献资料。而有的则走向田野,走近乡村,希望能多中发现遗失的古墓、古村、本树、古井……或最好找到明清以来的屯民。然后用文字写了出来,悠然自得地向人们展示,并津津有味地乐道。我也同他们一样,喜欢进村入户,也总希望从一引起村子里刨出一点关于驿道边的故事。这一“刨”倒是不打紧,一百个村落被我刨出个底朝天,故事出来了不少。这些村落或寨子,它们或多或少地与着这条古道有关。

贵州坐拥神奇旖旎的山水风光、多彩和谐的民族风情、醇厚浓郁的特色风物。施秉是“公园省”里面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台山世界遗产地是一张喊得应叫得灵的名片。在明代初,正因为处于“滇前楚尾”这样一个重要战略地位,湖广省也才设“偏沅巡抚”这样的军事机构。为了还原这个“偏沅巡抚”的真实存在,我曾两度光临湖南的芷江,硬是活脱脱地将那块阴刻着“偏沅巡抚”的碑文找了出来。我不是真正的学者,我充量是个文化好者,我的努力只是有一颗对故土的一种感觉恩之心而已。也即在针对区域文化、地域文化的解读研究,让多一些人多懂一些我们的本土文化,以此促进施秉人的文化自觉,提升施秉人的文化自信(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我不是文化研究学者,在带领贵州大学的研究生实习过程中,我从研究生身上学到了不少的知识,就如人类学民族学等相关知识。就当下研究方面来说,当前,文化人类学的社区研究,呈现出由“村落研究”,而“走廊研究”,既而“流域研究”的发展走向。没有学科背景的我,也学着关注走廊研究和流域研究,具体涉及到贵州,特别是到我们施秉,以“苗疆走廊”为中心的走廊研究亦然成了我的爱好。我力图通过我对“苗疆走廊”施秉段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整理,其目的是想让施秉旅游文化融入千里苗疆国际文化旅游带。

我们常说,施秉的旅游很热,热到爬了座山,洗一下浴,凉快了,客人则跑到周边县市体检人文旅游去了。饭去别人那里吃,睡觉到别人那里挤,让我们膛目结舌。前些年,有关部门为让本地也“文化”一番,“人口文化园”诞生了,我们也才知道奢香夫人与古驿道,知道施秉有五进士……可当县城一被“打造”之后,那些略带文化“味”的东西也不了了之。近几年来,“旅发”大会、山地旅游、户外运动确实为施秉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尽管如此,施秉旅游“文化沙漠”现象仍旧不能排出。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景区景点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乡村旅游同质化现象严重。未能完全实现从观光游到体验游的跨越,从景区景点游到目的地旅游的转换和升级。总之,施秉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实在是太欠缺。问题很大,它涉及到施秉的“文化自信”问题。

2016年11月30日,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习总书记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的大问题。”这是又一次对文化自信价值的提升。在“十九大”报告,文化自信又提升到一个更高的高度:“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旅之无文,行而不远。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开发深度的文化体验游,是贵州旅游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讨论苗疆走廊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打造苗疆走廊旅游产品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探讨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我认为,施秉的旅游短板也就是没有把“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之上,现所需要补的课也就是要在文化上下足功夫。

施秉县城所在地古称“偏桥”偏桥之名是1953年才更为城关的,当时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好多地方都叫“城关”,据说,当时几属县城所在地均改称城关,全国有几千个之多(可能是大家怕别人误以为是乡村,改一下名就变“城”里了)。改革开放之后,很多地方都还原了古名。只有施秉人来得坚定,从来没有改的念头。就是怕别人认为县城是乡下。他以为石家庄就是个村子一样。2004年6月,国标委下发了《关于加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通知》就如何保护古老地名的稳定和延续地名历史文脉,如何应对世界多边思想文化的冲击和维护国家文化主权,如何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念,提升我国地名标准化的文化品位,是我国地名管理工作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国标委《通知》要求将千年古县等古老地名作为地名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宣传,是挖掘我国地名文化宝库,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发展人类文明成果的重要举措,是继承与创新地名命名理念、提高地名标准化文化含量的重要途径,是地名工作适应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顺应国际地名标准化潮流的需要。2016年,民政部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确:地名是文化遗产。指出,这些地名文化遗产记录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历史进程,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和思维方式,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宝贵的具有重要传承价值的文化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规范地名管理,保护地名文化,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增强责任感,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新时期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奢香夫人,这是一个与施秉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人。奢香夫人是明代贵州著名的彝族女土司,洪武初年代夫袭贵州宣慰使职。她识大局,开驿道,靖边乱,有贤名,在位期间,对沟通内地与边疆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了积极作用,为加强彝汉人民的团结、密切西南地区与中央政府的关系贡献卓越。相传奢香高大美貌,能文能武。她14岁嫁给了43岁的彝族首领、贵州宣慰使翠霭翠,不久,霭翠战死,奢香遂代夫势政。当时贵州都督马晔“欲尽灭诸罗,以代流官”,企图使霭翠的政权把叛明朝,故寻机“以事挞香,激为兵端”,引起了奢香部属的反抗,一场危及国家统一、糜烂水西地方的武装冲突迫在眉睫。香规人审时度势,顾全大局,忍辱衔恨,制止了事态的发展,粉碎了马晔的阴谋,于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上京向明太祖朱元璋告发马晔,并表示愿意为朝廷效力。朱元璋召回马晔关于狱中,西南遂告发定。奢香回到贵州后,组织人力,开通了偏桥(今施秉)、水东(今贵阳东北),过乌撒(今威宁)达乌蒙(今云南昭通)和由偏桥北达容山(今湄潭)、草塘(今瓮安)等通道,并在水西境内设立龙场、陆广、水西、金鸡、阁雅、归化、威清、谷里等九个驿站。奢香凿通的道路,连接了湘、黔、川、滇四省,对增进西南地区各民族的交往,促进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明港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奢香规人去世,朱元璋遣使祭奠,并以开九驿之,特赐“顺德规人”称号,葬于雾笼坡,时年28岁。明清以来,不少人赋诗撰文,赞颂奢香规人的伟大业绩。

贵州大学的杨志强教授说,施秉是古驿道具上的节点,如果把云贵古驿道比作一条蛇,施秉(偏桥)就是这条蛇的“七寸”。可见专家对我县在古驿道上的文化地位。“苗疆走廊”沿线周边丰富的历史遗迹、人文遗产、传统村落,是贵州发展文化旅游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苗疆走廊贯穿贵州,全长近九百公里,实可将贵州境内主要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一揽子贯穿起来,构成一个世界上体量最大的文化旅游带。既然是在“七寸”之上,施秉的文化遗迹很多。从施秉与镇远交界的相见河始,至黄平与施秉交界的的东坡桥边,沿古驿道上的文化遗迹主要有:相见河、相见坡(鹅翅膀立交桥)、 柏棵屯、朝阳寺、马鞍山白云寺、陶洪漠故居、高碑、桎木山蒋氏大院、大岩洞、望城、诸葛纤道、诸葛祠、皂角屯、打杵岩、鲤鱼塘、柳塘堡、偏桥河堤、牌坊边古驿道、草塘关、沿沙泊、西华山、云台山、九龙山、古佛山、金钟山、丁家桥、滥桥(现名新桥)、翁哨古墓群、马路哨营盘、傅友德营地等等;就民族民间文化来说,这里留存着大量的传统文化,如汉族的端午龙舟、牛大场的花灯、以城关为主的草把龙、亮龙、水龙、春节期间玩灯、七月鬼节、重阳节、三月三云台山会期、观音阁会期等等。苗族的文化更为丰富,如节日,有春节、石厂革家芦笙会、祭桥节、二月巴梭芦笙会、独木龙舟节、六月六粽粑节、六月巴梭卯节、七月高塘卯节、八月偷瓜节、开仓节等等。这里的苗族古歌如史诗一般,典型的有《开亲歌》十二路、《大歌》十二路,《神辞》一百二十路等等。其中开亲歌之《刻道》已被国务院公在,由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外,这里还有中国贵州的一个少数民族族群——革家。他们没有文字,自称是上古传说中的射日英雄羿的后代,是一个有待识别的民族,他们却拥有自己语言、服饰和生活习惯。民族文化古朴浓郁,历史悠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自2012年始,施秉县几个草根学者对苗疆走廊课题作了一些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宋永泉老师已写出《施秉轶史》(已出版),吴安明写的《偏桥遗》(已出版)、《巴梭苗寨》(未出版)、《偏桥春秋》(未出版),邰胜智写的《清水江苗寨》(未出版)等等。虽说有了一定的高度,但缺乏深度,因为他们都是业余时间进行的考察记录。为把苗疆走廊课题作为一项系统学术工程来规划,省旅游发改委已有了初步计划,即出版“中国苗疆走廊文献丛书”。包括“中国苗疆走廊文学文献汇编”“中国苗疆走廊碑刻文献汇编”“中国苗疆走廊地记文献汇编”“中国苗疆走廊政府建置文献汇编”“中国苗疆走廊遗存古迹资料汇编”等等。出版“中国苗疆走廊研究丛书”。包括“中国苗疆走廊文物志”“中国苗疆走廊风物志”“中国苗疆走廊风俗志”“中国苗疆走廊交通驿站考”“中国苗疆走廊建置沿革考”“中国苗疆走廊人文景观个案研究”“基于文化线路的中国苗疆走廊研究”“基于文化线路的中国苗疆走廊研究”“基于文化旅游的中国苗疆走廊研究”“基于民族关系的中国苗疆走廊研究”“基于国家战略的中国苗疆走廊研究”“基于文化传播的中国苗疆走廊研究”等等。出版“中国苗疆走廊普及读本”。包括“图说中国苗疆走廊”“中国苗疆故事”“中国苗疆走廊纪行诗文选编”“苗疆走廊与贵州历史”等等。并将创办一本“中国苗疆走廊研究”学术集刊。同时认为,“苗疆走廊”既是贵州的大学术课题,亦是贵州的大旅游产品。

根据省发改委关于苗疆走廊旅游资源的开发和规划,对于施秉参与这一研究活动的初步想法应该是:以古驿道为基础,辐射古驿道沿线周边20公里范围,进行整体规划。包括古驿道周边20公里范围内的传统村落、寺庙、古桥、营盘、集镇和其它自然、人文景观等等。以现存古驿道为基础,采用多种方式连接断续的古驿道,以支路形式通向周边10公里内的景观景点。按历史文献的记载,重建古驿站,在驿站周边建造民宿民居,作为徒步旅游的补给站和休息站。搜罗历代文人的文学作品,镌刻在其创作地点,供游人观摩欣赏。整理沿线各地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展示,供游人体验。为了达到以上设想,在我们县接下来的任务就是组织一个有力的考察研究团队,广泛搜集相关资料,建立资料库,并着手项目的规划工作。然后各地依据规划分段实施。我们不能放弃这一个机会,要从战略的高度积极参与这次活动,让施秉融入贵州“苗疆走廊”大旅游品牌、大学术品牌、大文化品牌以及国家层面“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的走廊文化品牌。力争成为国家打造世界上最长的徒步文化旅游线路,打造国际山地文化旅游带,申报世界文化线路遗产上的“七寸”节点。

二0一八年五月十七日于偏桥古镇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ibi/vnkmrkqf.html

古驿道上的春天的评论 (共 9 条)

  • 听风赌雨
  • 轻风伴月
  • 淡了红颜
  • 紫燕之约
  • 襄阳游子
  • 心静如水
  • 倪(蔡美军)
  • 紫色的云
  • 浪子狐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