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用人观之我见

2018-06-09 16:26 作者:李映泉  | 8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用人观之我见

1998年腹稿,2000年 5月26日定稿

历代王朝兴衰治乱,莫不与用人有关。纵观数千年华文明,皆是如此。我们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把我们的事业顺利推向二十一世纪;要保持我们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尤其是在西部大开发中,如何抓好人才的选拔、任用?对于我们事业的成败至关重要。

笔者以为,在用人问题上,必须力戒论资排辈,以貌取人,印象取人,权钱交易的衙门作风;必须力戒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必须解放思想,打破常规,不拘一格选人才。据此有如下几点浅见:

一、大胆起用有争议的人才

所谓有争议的人才,就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也是颇有影响,颇有知名度的人。如何用?大有学问。中国自古以来,皆有明训,用好这类人,则使国家昌盛,民族和睦,经济繁荣,社会发展,否则,会造成朝代岌危,社会不安,战乱频仍,民不聊生。比如,唐朝的魏征就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据说他就敢于揭皇帝的短处,而唐太宗不避嫌疑,仍然重用其为宰相,所以才有“贞观之治”的盛世美誉。“文革”后期,“四人帮”极力阻挠邓小平同志出来工作,并极力建议开除其党籍,毛泽东同志高瞻远瞩,明察秋毫,指出:“邓小平同志人才难得,政治思想强。”坚定地支持他出来主持中央工作。毛泽东同志逝世后,当时主持中央工作的领导层内,也对他能否出来工作,争论比较激烈,但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叶剑英、陈云、李先念、王震等深知邓小平治国才能,力主让他出来工作。邓小平同志复出后,坚决拨乱反正,坚定地提出改革开放方针。二十年来的实践证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外交、艺术诸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连外国人都叹服。现在一些地方部门中,往往不用有争议或意见比较大的人物,明知其能,就是不用,宁愿闲置。这与其说是对人才的浪费,还不如说是对党的事业的不负责任。相反,他们都喜用所谓的“听话”、低层次的人员,或另请“高明”,不用身边的。这实在是不高明的,是领导干部素质不高的表现。(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二、敢于起用反对过自己的人

这一条对领导干部来说,特别忌讳,但是在一个领导层内,能遇到或听到反对自己的人,这往往是正直忠诚,敢于创新的有为之士,圣明之君当一定听取,并携手合作,以图事业之振兴。经常的情况是,某些地区、某些部门的领导,一旦谁个公然反对自己,甚至对着干,不管其地位高低,资格深浅,年龄大小,一概不问青红皂白,予以打击报复,或“穿小鞋”,或设法开除,或弃置不用,总之千方百计地折磨他,使他不得安生,大有曹操的“宁叫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之气量。呜乎哀哉!如此,则言路不开,忠直之人禁闭,奸孽当道,于事业于己有百害而无一利。所以越是言路不开,越是这种环境,我们越应大力倡导起用反对过自己的这种忠直之士。在这点上,各级领导干部要有广开言路的胸襟,要听进不同意见,要能容人。建国后在一次政协会议上,梁漱溟先生公然咒骂共产党不仁不义,害得农民好苦云云,并提出自己的乡村政权建设计划,毛主席给他论述了抗美援朝,“大仁政”与农民负担“小仁政”的关系,并进行了严肃的驳斥,但最后仍保留他全国政协委员的席位,作为反面教材,让他继续骂下去。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我们党和政府中也有许多曾经与共产党为敌的人被委以重任,比如,张治中、傅作义、杜聿明、龙云等等,我党这种宽大为怀的态度,促进了各党派的团结,顺利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三、善待犯过错误的人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于犯错误的人,只要不是故意的;只要不是大错以至触犯刑律的;只要有才能、有本事,我们就应该区别情况,重新使用,并正确对待,这也是衡量我们领导干部水平的一条标准。既要讲原则,讲法治,以法律量人犯错误之大小,也要讲人治,发挥我们党的思想政治优势。

我们党曾深受王明“左倾”路线之危害,苏区几十万红军在死打硬拼的教条主义路线下丧失了宝贵生命,根据地也几乎丧失殆尽,革命受到重挫。经过长征结束后的延安整风,王明路线才得以彻底清算。在中共“七大”乃至“八大”上,王明的政治生命本该结束,然而,毛泽东同志顾全大局,仍然提议选他为中央委员,这就表明了我党和毛泽东同志对待犯错误同志的态度问题、认识问题,而不能一棍子将人打死。毛泽东同志常讲,要允许犯错误的同志悔过自新,重新革命。

四、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这一条笔者以为也很重要,是衡量一个领导者能否善于使用人才,让其发挥最大限度才能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汉代刘邦之所以得天下,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十分重视使用人才,刘邦手下有三位开国元勋,他十分相信他们,并委以重任,其中张良为著名军师,萧何为钱粮重臣,韩信为战无不胜的勇将,正是由于他们的汗马功劳,才为汉王朝打下了稳固的基业。相反,楚霸王项羽,刚愎自用,拥兵自重,身边只有一位谋士范曾,还疑而不用,所以他终为刘邦所灭。现在我们的某些领导干部,起用人才,也是如此,又用又不放心,总是加以束缚、限制,“掺沙子”,“挖墙脚”,“摔石头”,“捅漏子”,如此难免事业受损,人才扼杀,遭世人唾弃。正确的态度,应是大胆使用,放手培养。

五、用其所长,扬弃所短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短处,俗话说,十个指头一展,都有个长短。我们使用人才应用其所长,避其所短。有些人才优点突出,缺点也明显,我们使用他,要用其最需要的优点,把他放到最合适的、最能使他发挥作用的岗位上去。这一点组织人事部门也负有重要责任,要善于选拔各类特长人才,做到人尽其才。比如像周谷诚教授,历史研究方面学问高,就让他教书育人,著书立说最适合;而侯宝林、马季之类那呢?能说会道、富于幽默,就是一块从事相声的料;阎维文、宋祖英等辈呢?音乐天赋好,就要让其大展歌喉,如此等等。如果让数学家陈景润说相声,小品演员赵本山搞原子弹,肯定是不伦不类,毫无成果的。

六、善于从群众中发现人才

大凡有用之才,多出行伍贫民之中。陕西户县的窗花,天津的杨柳青的年画,北京张小泉、王麻子的剪刀等等,皆出自普通农民之手,但手艺精熟,全国有名;水稻专家袁隆平虽上过大学,然也是很普通的一名农业科技人员,但他凭着自己多年的刻苦钻研、实践,培育出了世界上亩产最高的水稻良种;瓦特是个识字不多的普通学徒工人,却发明了推动工业革命的蒸汽机;高尔基只有小学文化程度,但成为前苏联伟大的文学家……等等等等。我想,除了勤奋二字而外,地位的卑弱是他们奋起而普遍成才的一个根本原因,这些因素在养尊处优,不思进取的达官显贵们及整个上流社会中是不容易产生的。

七、放手使用新人

在使用中老年人才的同时,应重点选拔使用青年人才。毛主席说过,青年人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实践证明,有所作为,对社会有重大贡献以至成名成家的人才,多在青年时期。这也是科学规律,因为处在这一时期的人精力充沛,头脑清醒,记忆力好,进取心也比较强。所以各级领导干部应广开贤路,大力使用这类人才,就会大有益于党的事业,而且也给他们一个大展宏图,建功立业的机会。

八、要搞五湖四海,不搞地域化

过去封建王朝,谁的天下,多用谁的人,即使选拔考试,所进范围仍是有限,郡州以上至朝廷,情况更甚。现在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共和国,人民都可以当家作主,不是家天下由一姓说了算,而是靠法治,由法律制度说了算。一个地方,一个部门,特别是组织人事部门,对于人才的选拔使用,负有重要责任,应该搞五湖四海,交流轮换,不能局部化、地域化,搞清一色的土政策。汉族中可增加少数民族的,本省的可容纳外省的等等,搞大融合,学一学北魏的文帝。不应垄断人才市场,而应定期多渠道进行交流。这样既可以锻炼人才,提高能力,增加新鲜血液,又可以增强民族团结,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长征组歌》的力量

2001年3-4月

每次听到《长征组歌》,我就被一种强烈的激情深深感动着。这是一部英雄的史诗,真实地再现了当年红军英勇而伟大的壮举。

长征组歌最初是为纪念长征胜利三十周年,由解放军战友文工团于1965年搬上舞台的,至今已整整演唱了35周年。

我的感动来自于红军战士的理想信念。当年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为了新中国的诞生,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不惜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听此曲,更感到他们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我的感动来自于这部音乐史诗所表现出来的团结友精神和英勇悲壮气概。特别是《四渡赤水出奇兵》中“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水似银,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一节以及《过草地》中“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风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一节,尤其感人。听此曲,无不为红军战士坚强的革命意志、军民鱼水般的团结以及官兵一致同甘苦、共赴革命理想的高尚情怀而感动得热泪盈眶;听此曲,我仿佛置身于长征的滚滚洪流中和红军战士的心脏一同跳跃。

我的感动来自于我们党经过艰苦斗争终于取得了人民革命的成功。红军先烈的鲜血没有白流,我们党的事业后继有人。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正符合了中国的国情和广大人民的心愿,可以告慰于先烈之灵。

同时我的感动还来自于目前我们党内所产生的一些严重的消极腐败现象,贪官们大肆挥霍人民血汗钱财,严重愧对了革命先烈。两相对比,我能不感动吗?

长征组歌不仅是一部英雄的史诗,更是一幅无比珍贵的壮美画卷,展读它,能给人以无穷的力量和勇气,但愿这朵革命的艺术之花永不凋谢,在中国革命史册上永放光芒。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ibi/vmuxrkqf.html

用人观之我见的评论 (共 8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