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张说《论语》·连载195

2018-07-06 06:20 作者:张关林  | 5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张说《论语》·连载195

8.8,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注释——兴:兴发,激励。)

(白话)孔子说:“用《诗经》激励志气,用礼仪作为立身的准则,用音乐涵养人的性情。”

(张说)君子人格是如何练成的?孔子认为是“诗、礼、乐”熏陶出来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是古文常见的排偶句,没必要把“兴、立、成”分开来解释,它们基本同义。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君子人格的塑造,一定是自诗、礼、乐的学习。

要充分理解孔子这句话的含义,就得知道古人对礼乐的看法。《礼记》说,“乐由中出,礼自外作”。意思是,音乐,是人们发自内心的情感流露,是享受和宣泄美好精神的方式,反过来又是统一人们情感的手段。礼,是人们制定的外在行为规范,是维护秩序、减少纷争、促进安定所必需。古人又说,“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在音乐的熏陶下,人心向善,人们不再有怨气;遵守礼法秩序,各安其位,人们就不再相互争夺。这就是礼乐对人的教化管制作用,这种教化管制起作用了,刑法就不怎么需要了,社会也就安定了。(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可见,孔子这句话的着眼点是社会的和谐,其手段是教化民众,教材是“诗、礼、乐”。

撇开具体的教材不谈,这种追求社会安定的思想是万古不废、中外皆然的。我们说过,遵循丛林原则的动物人,转化成必须抛弃丛林原则的社会人,会出现一种贯穿始终的矛盾:无限争夺自身利益与尊重他人利益的矛盾。如果前者占上风,民众陷入无休止的利益之争,社会势必长期混乱,毫无幸福可言(最典型的是五胡十六国时期)。如果后者占上风,社会就会暂时稳定,太平盛世就会在这个时期产生。而要让后者占上风,只有用多数人认可的情感取向来统一人们的思想情绪(音乐),只有大家都遵守各阶层的行为规范(礼法),让人们从小就有统一的情感取向,相互认可,从小就自觉遵守行为规范,相互不争,这样的社会才能安定。但这种安定,本质上属于争斗环境中的暂时“揖让”,是暂时的太平。始终安定的社会是不可能的,而始终争夺的社会也没有必要,因为人类选择社会,抛弃丛林,就是为了避开一天到晚的争夺。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ibi/vmciskqf.html

张说《论语》·连载195的评论 (共 5 条)

  • 襄阳游子
  • 听雨轩儿
  • 淡了红颜
  • 雪儿
  • 紫色的云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