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张说《论语》·连载335

2018-11-22 14:52 作者:张关林  | 8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张说《论语》·连载335

17.3,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注释——知:同“智”。)

(白话)1,孔子说:“只有上等的智者和下等的愚人这样的差异是改变不了的。

2,孔子说:“只有上等的智者和下等的愚人是无法使他们发生改变的。”

(张说)我赞成第一种解释,意思是群体始终存在着上等的聪明人和下等的愚人,这种存在是不会改变的。这句话在过去被批判得体无完肤。说是对劳动人民的侮辱,是瞧不起大众。我认为这种批评是出于政治的需要,不符合实际情况。孔子说得没错。(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任何群体中,个体的秉性资质都是不同的,这个现象造成在智商与情商层面存在着客观的等级层次,继而引申出财富和权力层面的等级层次,这是历史事实,也是人们的常识。群体的领袖人物,无一不是综合能力最出色的人物。早期的伏羲,尧舜禹,商汤,周文王,中世纪的李世民、赵匡胤,朱元璋,近代的皇太极、康熙和毛zedong,无一不是在群体中脱颖而出的“上知”。人类的社会结构之所以是金字塔形,就是由“上知”与“下愚”的比例所决定的。如果人类不存在上知和下愚的差异,那么社会架构就应该是无中心的(acentric)、平面的、点对点的结构。

根据近年的全息理论来看,由少数上知和多数下愚形成的金字塔形的结构模式,源自太阳系的结构模式:九颗行星围绕一个中心转的结构。这是太阳系中所有局部系统在结构上的基因密码,是无法改变的,就像人们无法改变父母给的身体模式一样。

许多名家(包括钱穆和南怀瑾等)对这句话作出了第二种解释。这个解释明显是错的。从字面看,两种解释都行,但从情理看,只能是第一种解释,因为智者不会受别人影响的说法根本不符合事实。什么叫智?从善如流方为智。智者不是生下来就掌握了真理的,而是善于抛弃错误、善于接受正确,能很快认识真相,所以才是智者。愚者也会经常改主意,只要你花时间去忽悠就行。可见,第二种解释不符合客观事实。退一步说,即便符合事实,孔子这么说的目的是什么?从第一种解释看,孔子指出社会等级的不可避免,因为智力有差异。从第二种解释看,智者和愚者不会被改变,那么会改变的只有不智不愚的中间人群了,换句话说,能接受教育的都是会改变的中间派了——岂非荒唐?

17.4,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注释——莞(wǎn)尔:微笑的样子。)

(白话)孔子到武城,听到弹琴唱歌的声音。他微笑着说:“杀鸡怎么用牛刀呢?”子游回答说:“过去我听老师说:‘君子学习仁道就爱护别人,小人学了仁道就容易役使了。’”孔子说:“诸位,言偃的话是对的啊。我刚才说的话不过是开玩笑罢了。”

(张说)如果不了解背景就读不懂这段话。子游(就是言偃)在武城当县长,孔子去看望他。孔子认为音乐是比较高级的教育手段,是用来教育社会精英的,而非普通百姓。他到了武城,看到子游用音乐在教育老百姓,就笑着说“杀鸡焉用牛刀?”——意思是用音乐来教育百姓,是小题大做了。子游听了,不高兴了,就用孔子的话来反驳:“您不是说过:‘君子学道会更加爱人,小人学道就会变得听话吗’?”我现在根据您的教导在教育百姓,让他们听话,容易使唤,有什么错呢?您嘲笑我干嘛?

孔子立刻转变态度,赶忙肃清影响,说“弟子们,子游的话说得很对,我只是开开玩笑而已,呵呵。”

本节说明孔子很随和。其实他说“杀鸡焉用牛刀”,不是开玩笑,的确觉得子游有点小题大做。音乐是熏陶情操、提高境界的教育手段,不是为了说明道理的。老百姓只需要懂道理听话就行,设法提高他们的境界和情操,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未免奢侈。子游反驳说,他在执行老师的教导,让“小人学道则易使”,难道不对?这个反驳不切题,因为孔子不是说不要教育民众,而是不要用音乐来教育。

但孔子立刻改变态度,肯定了子游,收回自己的话。为什么?因为子游用心是好的,只是没有理解孔子的意思,以为孔子在反对教育人民,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肯定子游的做法,不让他和弟子们产生误解,而把自己的意思敷衍成玩笑,说明孔子情商很高,拎得清情况。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ibi/vlocskqf.html

张说《论语》·连载335的评论 (共 8 条)

  • 程汝明
  • 草木白雪(李淑芳)
  • 紫燕之约
  • 雪儿
  • 浪子狐
  • 淡了红颜
  • 心静如水
  • 王东强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