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张说《论语》·连载169、170

2018-06-14 06:15 作者:张关林  | 5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张说《论语》·连载169

7.20,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白话)孔子说:“我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人,是因为我好古代文化,勤奋学习得到的啊!”

(张说)生而知之,不是指“一出娘胎就什么都知道”的意思,古人也有常识,不可能如此愚蠢。“生而知之”是对超级聪明的一种夸张说法。超级聪明是存在的,过目不忘,闻一知十,都属于超级聪明,这样的人在同样的学习时段,成就远超常人,所以给人“生而知之”的感觉。孔子就属于这类超级聪明人,但他否认。原因很简单,如果学生知道人的资质差异决定成就,谁会努力用功呢?

说这段话的背景,显然是回答弟子的问题:老师怎么会有如此渊博的知识?是不是生而知之的呀?

孔子说自己学有所成的原因只是“好古,敏以求之”而已。这里还要澄清一个概念,孔子时代的“好古”,跟后世的“好古”概念是不同的。孔子时代的“古”,主要指周代的文化典籍,这是那个时代的人文化学习的唯一来源,所以孔子的“好古”,是指喜欢学习前代文化典章;而后世的“好古”,主要指厚古薄今的意思,概念完全不同。只有喜欢前代的文化典籍,才会勤奋地去学(敏以求之),所以才有好像是“生而知之”的那些知识。说来说去,又回到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个命题。可见孔子的思想是始终如一的,只是表达方式因具体情况而定。(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张说《论语》·连载170

7.21,子不语怪、力、乱、神。

(白话)孔子平常不讲怪异、暴力、悖乱、神道。

(张说)这是一句名言,通常用来证明孔子的无神论思想。其实,这句话远不止显示无神论,更重要的是揭示了孔子做学问的思想方式:抓住经常的普遍的东西弄懂弄通,不要抓住异常的、非主流的奇特现象去钻牛角尖。

怪力乱神是指异常现象。钱穆说的不错:怪的对立面是常,力的对立面是德(顺从规律而使力,不用蛮力),乱的反面是治,神的反面是人。常、德、治、人,是社会和自然现象的主流,孔子把主要精力放在研究讨论、总结推广这些主流方面,不把精力放在非主流的、真假难辨的非常现象上,所以“子不语怪、力、乱、神”。

孔子这种态度,是做学问的科学态度,这种抓主流的方式最容易接近真理,最不容易迷惑于荒诞现象。从哲学角度看,所有的现象可分为常态和非常态。所谓常态,是指普遍存在的能重复的因果关系,由于这种关系经常出现,人们就总结出了规律。所谓非常态,是指因果关系的异常情况,它受到偶然的例外的临时的因素干扰,打破了恒常的因果关系,但它不是对恒常的否定,而是恒常的特别变异。比如,都知道水的沸点是100度,但在青藏高原就只有70几度。在地球上,后者是非常态,你既不能用非常态去否定常态,也不能用少见的非常态来推翻主流的常态。

这里的“怪力乱神”,是指比水的沸点的非常态更为罕见的现象,所以,更没有必要去关注。比如新闻说,国外有一个人身体能吸住金属刀叉,如果真有其事,也不过是属于“怪”。但有人却急急忙忙去解释原因,很兴奋。孔子对此的态度就是“不语”——不去管它:我不会费神去搞清楚这是不是真的,如果是真的,也不会去研究是什么原因,因为我对许多常态现象还有诸多疑惑,干吗去研究发生在极少数人身上的怪事呢?对这类事的态度只有一个:请君离开我的大脑,我的大脑还不够装实在的、有用的东西呢。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ibi/vkkqskqf.html

张说《论语》·连载169、170的评论 (共 5 条)

  • 王东强
  • 襄阳游子
  • 听雨轩儿
  • 淡了红颜
  • 心静如水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