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张说《论语》·连载198

2018-07-09 06:58 作者:张关林  | 11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张说《论语》·连载198

8.11,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注释——吝(lìn):吝啬,小气,这里指吝啬才能,有条件发挥能力。)

(白话)孔子说:“假如一个人有周公那样好的才能,但只要他骄傲并且吝啬,那么,其他的方面也就不值得再看了。”

(张说)这是孔子的才德兼备的人才观。孔子认为有才无德,不可用;有德无才,无法用。从社会与国家的终极目的看,这个理念无疑是正确的,因为有才干,意味着行为效率高,而有品德,意味着行为能限制在正能量范围。世上最可怕的人,是才干极好、品德极坏的人。

但这是宏观层次的考量,而在微观的用人层面,就不必遵守德才兼备的原则。因为在微观层面,行为目的的考量是第一位的,至于能达到这个目的的人的品德,属于次要考量因素,否则就是迂腐。(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比如,刘邦使用名声不好的陈平;曹操的招贤令明确主张“唯才是举”,不管品德;王翦在出征楚国之前,向秦王提出许多很过分的物质要求,硬生生把自己搞成贪官形象。这些事情都是与孔子的人才观背道而驰的,但在微观的目的层面,却十分成功。

在具体办事的过程中,主要考虑的肯定是才干,没有才干办不成事,品德再好也没用。在具体问题上,效果是第一位的,能达到这个效果的人的德行的影响是可控的,所以,孔子的人才观不适用于微观层面。比如,中国在1957年出版了傅雷翻译的巴尔扎克小说一套,由于译文的出类拔萃,引起巨大反响,效果极好。当时有多种译本可供选择,傅雷的译文虽然远超远超其他,但他已打成右派,属于“品德”不好的。出版社很是犯难。从效果看,傅雷译文显然是不二之选(我看过一位高姓著名语言学家翻译的巴尔扎克的《毕丽黛》,不忍卒读),但他是右派,怎么办?最后还是一位政治局委员拍板,出版了傅雷译文,成为不可多得的经典。这个问题其实“有才无德”怎么处理的问题(右派分子绝非无德,但当时被视为政治“无德”)。结果注重效果的理念占了上风。

对孔子这句话,在宏观层面、在理论上完全正确。人才必须德才皆备,这也是教育和自我修炼的方向和目标。但在实际使用上,必须根据中庸精神,采取最适合情况、最有效果的用人政策,“有才无德”也可一用。曹操就是这么办的。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ibi/vkjnskqf.html

张说《论语》·连载198的评论 (共 11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