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张说《论语》·连载189

2018-06-30 05:45 作者:张关林  | 8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张说《论语》·连载189

8.2,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注释——劳:忙乱,辛苦。葸(xǐ):胆怯,害怕,过分拘谨。绞:急切,尖刻,出口伤人。君子:在上位的人。笃(dǔ):诚实,厚道,笃厚。偷:人情淡薄。)

(白话)孔子说:“恭敬但不懂恭敬的规矩,未免会劳倦,谨慎而不懂谨慎的规矩,就会趋向懦弱胆怯,勇敢但不懂勇敢的规矩,就会犯上作乱,直爽而不懂直爽的规矩,就会冒犯人。在上位的人能用诚恳的态度对待亲族,百姓就会发扬仁德精神;在上位的人顾念旧情,民风也就不会淡薄冷漠了。”

(张说)钱穆和其他注家翻译本节时,放过了“无礼”两字,翻译为“恭而没有礼”,这是错误的。因为现代人理解的“无礼”,是恭敬的反面:没有礼貌。“恭而无礼”,恭敬是有礼貌,有礼貌而没有礼貌,这话谁能懂?孔子的“无礼”,是“不守规矩”的意思,那时的“礼”,是指行为规范,无礼,即不遵守这个行为的规范。恭而无礼,是说恭敬有恭敬的规范,即对于恭敬的程度、场合、对象都是有约定俗成的规定的,就是说,在需要恭敬的场合才能恭敬,而且恭敬要适度,这就是恭敬的“礼”。只知道恭敬,不分场合的过分恭敬,其结果就是“劳”(很辛苦)了?过去有个滑稽戏,叫《满意不满意》,饭店服务员为了取悦顾客,时刻微笑着,结果笑得面容僵化,格外可怕,反而吓走了顾客。这就是“恭而无礼”的经典例子。后面几句话是指,不知适度谨慎就会谨慎得缩手缩脚,不分场合的勇敢就像是要造反,不知分寸的直爽会伤害人。

这段话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即把握行为的中庸性,是真正的大智慧,是成功的先决条件。中国文化的一个特点,就是对任何事物的肯定或否定,都是有条件的。“谨慎”,是褒义词,但不能说谨慎绝对就是好的,要看具体场合和分寸。中庸,就是恰当。数千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获得成功的行为,不在于行为本身,而在于你的行为是否具体场合中最恰当的那个行为,恰当性,就是中庸性。(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孔子在阐述了行为的中庸原则之后,就转移到社会管理问题上。当官的对自己的亲人很诚恳,老百姓就会学样,也会待人诚恳,这是“与人为善”风气的基础;当官的顾念旧情,老百姓也会看重感情,这是民风淳厚的基础。这就是德治:官员以身作则带动百姓,营造与人为善、民风淳朴的社会环境。

孔子谈了恭敬等情感态度必须用得恰到好处,否则会走向反面。接着马上转向官员以身作则来打造良好社会气氛的问题。两者似乎毫不关联,为什么放在一起说呢?实际上,孔子先抽象讨论各种态度要注意各自的“礼”,否则就会恭敬不成恭敬,勇敢不像勇敢。接着谈到官员对亲人好和顾念旧情的问题,就是要他们注意遵守“笃于亲”和“故旧不遗”的“礼”,如果“无礼”,也会走向反面:变成“任人唯亲,营私舞弊”,非但达不到“民兴于仁”和“民不偷”的结果,还会招来怨声载道。

这就是中庸之道的精髓:任何行为,“过犹不及”。当官的如果不“笃于亲”,六亲不认,带动的必然是冷漠寡情的风气;如果太“笃于亲”,弄到鸡犬升天,就会引起路人侧目。只有恰到好处的“笃于亲”,才会带来和谐的民风。可见,行为的恰到好处,即大智慧。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ibi/vjkiskqf.html

张说《论语》·连载189的评论 (共 8 条)

  • 襄阳游子
  • 听雨轩儿
  • 草木白雪(李淑芳)
  • 西西里
  • 心静如水
  • 王东强
  • 淡了红颜
  • 杏林鸿雁

    杏林鸿雁既然是恭敬之人,难道不懂礼的规矩?按你的分析,则这种人不是弱智就是250,总之是有病之人,总之不能用来当“教材”之人,你觉得孔子会弱智到要用如此极端的例子来说明普遍性问题么?

    赞(0)回复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