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张说《论语》·连载135

2018-05-14 06:24 作者:张关林  | 10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张说《论语》·连载135

6.15,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注释——孟之反:《左传》作孟子侧,鲁国大夫。伐:夸耀功劳。奔:败走。殿:殿后,行军时走在最后。)

(白话)孔子说:“孟之反不炫耀自己有功,打仗败退时,他走在最后面作掩护,即将进城门时,他用鞭打了一下骑的马说:‘不是我敢于殿后,是马不肯快走的缘故啊!’”

(张说)打败仗撤退,最危险的是殿后部队,所以殿后是一种为大家做贡献的勇敢行为。这样的行为本应该夸耀,但孟子反却说是因为马跑不快,轻而易举把自己的勇敢一笔抹杀。他这样做就是颜回所说的“无伐善”(不夸耀自己的功劳)。孔子用这个实例来进一步说明什么叫“无伐善”。

孔子与颜回都很重视“无伐善”,用后来的话说,叫“谦不居功”。乍一看,这不过是一种谦虚而已,没啥了不起。但其实远远脱离美德范畴,成为一种极其睿智的政治智慧。所谓美德,是指在本分以外帮助他人,如果不帮助,也不会给你带来什么损害。但“谦不居功”却不是这样的“美德”,因为如果失去这个“美德”,性质就发生变化,就走向反面。(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孔子和颜回都知道,一个人能做到“谦不居功”(即“无伐善”),不是谦虚的问题,而是深刻洞透人心之后发现的改善关系、保全自己的唯一高明方式。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这样的体验:别人对我们做了好事,我们虽然感激,但如果对方老提醒这件事,我们就不会感激,而会转为不耐烦,继而转为怨恨。人际互动的规律是:不要提醒别人记住你的好,否则别人会很不舒服。为仁之人肯定会经常帮助人,但如果处理不当,好事变成坏事,你就不能算称职的仁者。孔子和颜回深深懂得这个道理,他们都知道,要让好事始终成为好事,必须加上一条“无伐善”:不能提醒别人记住你做的好事。无伐善是“仁”的应有之义。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典型现象,即功臣的结局,大抵都是横死,而横死者都不会“无伐善”。少数懂这个道理的功臣才能寿终正寝。这一人际关系规律在政治上屡试不爽,深刻地反映“无伐善”是一种谋略,远超美德!

比如,范蠡与文种是灭吴的大功臣,越王勾践自然感激的。而范蠡知道,功臣在君王面前晃来晃去,本身就是一种炫耀,所以他选择“蒸发”,不仅保住了性命,而且成了全国首富,初五祭拜的财神就是此人。文种却还等着勾践报答,结果逼你“蒸发”。我们常人也不喜欢整天陪着恩人的,面对恩人,就得谦卑,老是谦卑着当然不舒服。帝王也是如此,不喜欢天天见到功臣那张不嘚瑟也属于嘚瑟的脸。功臣即便很谦虚,帝王也不舒服,想骂又不好骂。如果你稍稍翘尾巴,当然会找借口让你消失。这是人际关系的铁律,不是帝王无情。被杀功臣是自己不懂这个规律,是自讨没趣。

汉初两位最大的开国功臣韩信和张良,韩信封王,不懂谦退,被杀;张良玩消失,回家练气功,寿终正寝。

再看看清朝的两个功臣年羹尧和曾国藩的结局。年羹尧有大功,又是皇帝的大舅子,却被皇帝杀了,唯一的原因就是居功自傲;曾国藩在朝廷正磨刀霍霍考虑如何对待这位大功臣的时候,主动解散湘军,让朝廷大大松一口气,这才得以保全。可见这个规律是非常厉害的。

最说明问题的是三国时的许攸。他是曹操的老同学,老朋友,官渡之战期间他弃袁投曹,献奇策,为曹操战胜袁绍立下大功。如果他收敛一点,重情义的曹操绝不会亏待他。但他老是当众对曹操说,“阿瞒啊,如果不是我,你必输无疑呀!”一遍一遍的说,终于惹怒曹操,杀了他。——是曹操心狠?还是傻蛋许攸自己逼曹操杀自己呢?

因此,“无伐善”不是品德问题,是一种可贵的政治智慧!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ibi/visdrkqf.html

张说《论语》·连载135的评论 (共 10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