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张说《论语》·连载313

2018-10-30 10:33 作者:张关林  | 6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张说《论语》·连载313

15.6,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注释——蛮:南蛮,泛指南方边疆少数民族。貊(mò):北狄,泛指北方少数民族。舆(yú):车。书:写。诸:“之于”的合音。绅:束腰的带子。)

(白话)子张问如何使自己能够到处行得通。孔子说:“说话忠诚有信用,行为忠厚恭敬,纵然是到了边荒地区也行得通。说话不忠不信,行为不厚道,不恭敬,就是在本州里能行得通吗?站着时,就好像看见面前写着忠信笃敬几个字;在车上时,就好像看见这些字靠在车前的横木上。这样才能使自己处处行得通。”子张把这些话写在自己的衣带上。

(张说)这是谈儒家修身养性的功夫。为什么要修身养性?是为了培养好的作风,作风好,就受人欢迎,就会造就良好的人际关系,有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办事就会相对顺畅。关系学在中国特别受重视,大概与儒家的教诲有关。但庸俗的关系学注重用好处来拉关系,而儒家的关系学则着眼于以自己行为的忠信笃敬,来引起他人打心眼里对你敬服,这才是搞好关系的根本,即便你到了文化习俗不同的地方,忠信笃敬的行为也会有强大的亲和力。红军长征时,路过仇视汉人的少数民族地区,就是通过行为的忠信笃敬,赢得本地人民的信任和亲善,才避免了石达开的命运。

但人是不会自动具有好的作风的,好作风必须经过长期的自我锤炼。如何锤炼呢?就像文革时学习“毛著”那样,要年年读,月月读,天天读,时时读才行。要把忠、信、笃、敬,化为人的行为的本能反应,的确是一个长期学习、时刻提醒的漫长过程,就像“曲不离口,拳不离手”那样。曾子也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可见儒家在德行方面的自我锤炼是十分严格的。如此严格的训练现在只出现在技艺的学习上,如杂技、唱戏、竞技体育之类,普遍忽视了品行的自我锤炼。这也是“科技在进步,文明在退步”的一个证据吧。(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15.7,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注释——史鱼:卫国大夫,名䲡(qiū),字子鱼。他多次向卫灵公推荐贤臣蘧伯玉没成功。史鱼临终嘱咐儿子不要在正堂办丧事,用这样的办法再向卫灵公推荐蘧伯玉,贬斥奸臣。卫灵公采纳建议后才从在北堂完成丧礼。这种行为,古人称为“尸谏”。)

(白话)孔子说:“正直啊,史鱼其人!国家政治清明时,他的言行像箭一样直来直去;国家政治黑暗时,也是像箭一样刚直不屈。而蘧伯玉真是个君子啊!国家政治清明时,就出来做官;国家政治黑暗时,不同流合污,而是把自己的本领收藏起来。”

(张说)本节涉及孔子的两个评人标准。他先说史鱼的正直,说他政治清明的时候,有什么说什么,直来直去,毫不讳言;在政治黑暗的时候,也是直来直去,有什么说什么。言外之意是:邦有道(就是君主比较英明)的时候,你提意见基本不会给你带来风险的。但是如果“邦无道”(君主昏庸),你提意见的后果就难说了,很可能就此送掉。这样的例子历史上举不胜举。孔子很敬佩史鱼的不怕死,称赞他是铁骨铮铮的志士仁人。

表面上看,孔子对蘧伯玉的评价似乎略带讥讽,其实是指出志士与君子的不同,两者都是孔子认可的。孔子说,邦有道,老蘧就出来做官了;邦无道,为了不用自己的本事为坏人服务,就躲起来独善其身。在孔子认为,史鱼是仁人志士,是勇于舍身成仁的斗士,像谭嗣同那样。这是民族极其需要的人,但这类人很少。而老蘧则是通常的君子,不是斗士,政治黑暗时躲起来明哲保身,这也是对的,因为人才不能全去冲锋陷阵,一死了之。老蘧就像梁启超,变法失败后就逃到日本去了。明哲保身的君子也是民族的需要,因为待到政治清明时就可以出来任事了。邓小平就是这类君子,而张志新则是史鱼一类的志士。

这就是孔子的两种民族精英观。一种是少数不顾性命、伸张正义的志士,另一种是多数能知进退的君子,都是不可缺少的民族栋梁。谭嗣同的诗写得好:“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梁启超劝谭嗣同一起逃亡日本,以图东山再起。谭嗣同说:如果中国改革需要流血,那么流血的事就从我谭嗣同开始吧。我们一去一留,都是为了改革,我们都是支撑国家命运的两座巍巍昆仑。)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ibi/vhmdskqf.html

张说《论语》·连载313的评论 (共 6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