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临风听暮蝉

2018-09-08 13:43 作者:早岁那知世事艰  | 8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白露将至,天气开始转凉,我所居住的家属院前面几棵高大的梧桐树上传出的蝉声也渐渐弱了下来。站在小院门口,阵阵凉风扑面而来,耳边不时传来嘶哑的蝉鸣声,不禁让我想起唐代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中 “倚杖柴门外, 临风听暮蝉”的诗句。

蝉在古人的心目中地位很高,是一种神秘而圣洁的灵物,被视为纯洁、清高、通灵的象征,并咏之颂之,不少的古代典籍中都有对蝉的记载,如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就源于汉代刘向编纂的《说苑•正谏》。蝉的幼虫形象最早见于公元前两千年左右的商代青铜器上,自汉代以来,人们以蝉的羽化比喻人能重生,他们将玉蝉放于死者口中,希望死者精神不死而再生复活,还有一些人把玉蝉等饰物佩戴于身上以表示高洁。

晋代陆机在《寒蝉赋.序》中写道:“夫头上有緌,则其文也;含气饮露,则其清也;黍稷不食,则其廉也;处不巢居,则其俭也;应候守时,则其信也;加以冠冕,则其容也。君子则其操,可以事君,可以立身,岂非至德之虫哉!”《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咏物诗在诗歌中占有相当高的比重。但咏物诗很少是单纯咏物的,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往往是诗人通过咏物寄托自己情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托物言志”。

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宿露,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不少的文人都留下了歌咏蝉的作品。唐诗中就有许多咏蝉的佳作,最有名的当属唐初虞世南的这首:“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两句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说明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虞世南是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陈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内史侍郎虞世基之弟。贞观年间,他历任著作郎、秘书少监、秘书监等职,先后封永兴县子、永兴县公。据史书记载,虞世南虽容貌怯懦、弱不胜衣,但性情刚烈,直言敢谏,深得李世民敬重,被称为“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五绝。对于这样一位才华出众、一生仕途得意的人来说,他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

而骆宾王《在狱咏蝉》 中表达的则是心中无限的愁苦和愤懑: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骆宾王的境况自然与虞世南不可同日而语。他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皆属“位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闻一多语)之人, 在武则天当政期间,骆宾王多次上书讽刺,得罪入狱,本诗就是他在监狱中写下的。后来骆宾王参加了徐敬业领导的讨武大军。徐敬业兵败被杀,骆宾王则下落不明。(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与杜牧齐名的晚唐诗人李商隐也写下一首《咏蝉诗》。不过,在李商隐的笔下,蝉又是一种心情:“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首句以闻蝉鸣而起兴。“高”指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在高树吸风饮露,所以“难饱”,这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又带有“恨”。但这样的鸣声是白费、是徒劳的,因为这并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这是说,作者由于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虽然向有力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的。接着,从“恨费声”里引出“五更疏欲断”,用“一树碧无情”来作衬托,把不得志的感情推进一步,达到了抒情的顶点。接下去来一个转折,抛开咏蝉,转到自己身上。末联“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又回到咏蝉上来,用拟人法写蝉。蝉的难饱正与我也举家清贫相应;蝉的鸣叫声,又提醒我这个与蝉境遇相似的小官,想到“故园芜已平”,不免勾起赋归之念。

李商隐是晚唐一位著名的诗人,他在青年求学时期受到令狐楚的赏识,令狐楚本人是骈体文的专家,对李商隐的才华非常欣赏,他不仅教授李商隐骈体文的写作技巧,而且还资助他的家庭生活,鼓励他与自己的子弟交游。后来,李商隐娶了王茂元的女儿为妻。李商隐的岳父王茂元与李德裕交好,被视为“李党”的成员;而令狐楚、令狐绹父子属于“牛党”。因此,他的行为就被很轻易地被解读为对刚刚去世的老师和恩主的背叛。李商隐本欲左右逢源,却因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而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他在四十五岁那年就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他的一位好友曾评价他“空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清代的施补华在《岘佣说诗》这样说:“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我国幅员辽阔,无论东西南北一年四季都有蝉的鸣叫声。天有“春蝉”,天有“夏蝉”,秋天有“秋蝉”(又称寒蝉),天有“冬蝉”即白玉蝉。虽说全世界有两万多种蝉,但蝉的外形基本相似,从大小及体色来区分,大体上常见的有三种:一种身体黑色乌亮,个头较大,数量也最多;另一种是绿色,中等个头,它们叫做寒蝉;还有一种灰色的蝉,它们的个头最小,常发出“吱--吱--”的叫声,它们被称作蟪蛄。这三种知了发出的叫声不同,是因为它们的发声器官大小不同,身体大的叫得响一些,身体小的就叫得相对轻一些。

有的蝉能够鸣唱,而有的则是“哑巴蝉”。会鸣唱的蝉是雄蝉,它们的发音器就在其腹基部,像蒙上了一层鼓膜的大鼓,鼓膜受到振动就会发出声音。由于鸣肌每秒能伸缩约一万次,盖板和鼓膜之间是空的,能产生共鸣的作用,所以其鸣声特别响亮,雄蝉而且能轮流利用各种不同的声调激昂高歌。雌蝉的乐器构造不完全,不能发声,所以它们是“哑巴蝉”。雄蝉之所以每天唱个不停其实只是为了引诱雌蝉来交配的。在交配完成以后,雌蝉就用像剑一样的产卵管在树枝上刺成一排小孔,然后把卵产在小孔里,几周之后雄蝉和雌蝉就死去了。

蝉的发育属不完全变态,是由卵、幼虫(若虫)发育成成虫。小小的幼虫从卵里孵化出来以后就暂时呆在树枝上,秋风把它吹到地面上,一到地面,它们马上就寻找柔软的土壤往下钻,钻到树根边,吸食树根的液汁过日子。少则两三年,多则十几年,从幼虫到成虫它们要通过五次蜕皮,其中四次在地下进行,而最后一次,是钻出土壤爬到树上蜕去干枯的浅黄色的壳(蝉壳)才变成成虫。蝉的幼虫在某一天破土而出,它们凭着本能找到附近的一棵树然后慢慢爬上去蜕壳。蝉蜕壳时,一般会选择黑或者是阴天,因为蝉蜕壳需要潮湿的地方,不然会因缺水而死。

每当蝉口渴或饥饿之际,它们总会用自己坚硬的口器——根细长的硬管,把嘴插入树干一天到晚的吮吸汁液,把大量的营养与水分吸入自己的身体中,用来延长自己的寿命。蝉的蛹在地下度过它一生的头两三年,或许更长一段时间。蝉虽然寿命不短,但是它们很少在阳光下生活,一生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黑暗的地下度过的。蝉有两对膜质的翅膀,翅脉很硬,蝉休息时,翅膀总是覆盖在背上。蝉是很少会自由自在地飞翔,它们只有在采食或受到骚扰的时候,才会从一棵树飞到另一棵树上。有趣的是,蝉能一边用吸管吸汁,一边用乐器唱歌,饮食和唱歌互不妨碍。科学家发现蝉的鸣叫能预报天气,如果蝉很早就在树端高声歌唱,这就告诉人们“今天的天气会很热”。

蝉在受到惊吓的时候往往会立刻飞走,并且还要就地撒上一泡尿。其实,准确来说,蝉撒掉的并不是尿,而是被它排掉的汁液。蝉靠吸取树叶等的汁液为生。蝉每天唱得很累,所以要吸食很多的汁液,以维持自己的体力。蝉平时都把吸进的汁液放在一个袋子里,它一边吸取汁液中的营养,一边不断排出多余的汁液。因为袋子盛满汁液,沉甸甸的,所以蝉一般呆在树丛中,很少飞来飞去。它的翅膀比身体小,本来飞得很慢,若再背上沉甸甸的袋子,飞行会更费力。当蝉受到惊扰而要逃跑时,为了保护自己,飞得更快,它们便及时排掉袋里的汁液。这样,体重减轻,蝉便可以迅速飞走而逃避敌害了。

科学家经过细心的观察发现,蝉的一生只能唱七天歌,也就是说,整整一个夏天,我们所听到的“知了、知了”的歌,是由无数只蝉不停地接力演唱的。

如今,城市的道路两旁都已被硬化,大部分绿地的四周也被沥青或水泥所覆盖,蝉的幼虫不可能通过厚厚的水泥钻到地下。也许有一天,蝉这种昆虫就会在大城市里销声匿迹了。

2018/9/6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ibi/vhiuskqf.html

临风听暮蝉的评论 (共 8 条)

  • 听雨轩儿
  • 山鹰
  • 淡了红颜
  • 文生
  • 维扬之水
  • 雪儿
    雪儿 推荐阅读并说 推荐
  • 红彤彤的曙光

    红彤彤的曙光拜读了,曙光问好!

    赞(0)回复
  • 她山玉

    她山玉科学家经过细心的观察发现,蝉的一生只能唱七天歌,也就是说,整整一个夏天,我们所听到的“知了、知了”的歌,是由无数只蝉不停地接力演唱的。 学习点赞问好老师。

    赞(0)回复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