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房子背后的疯狂与悲凉

2020-04-15 17:00 作者:月巢  | 3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房子背后的疯狂与悲凉

——谈彭生茂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房子》

文/卢新民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这是唐代著名诗人《剑客》中的诗句,也是江西知名作家彭生茂创作长篇小说《房子》的真实写照。在沉寂多年之后,彭生茂以煌煌63万字的现实主义巨著,再一次让文坛见识了他的写作实力,成为一段时间以来家乡文学好者所津津乐道的话题。

长篇小说《房子》讲述了李子扬、贾山娃、林斌、张扬、刘亦然等大学毕业生在北京生活工作的经历,以及围绕买房、卖房所带来的痛苦和迷茫。全书采用了线性时间叙事,从1997年到2017年,以20年的时间跨度反映国家房改政策带给社会的阵痛和思考,揭示了当下青年对命运及理想的抗争与坚守。

先说小说人物塑造。小说中的这五个人都是九七年花城大学毕业,毕业后来到北京。这几个青年在北京的生活与工作各各不同,但为房消得人憔悴的经历却个个相似。(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北漂五人”中,着墨最多的是李子扬。毕业之后,李子扬曾长期在北方有线电视台作为一名未能转正的“临时工”,像柳絮一样在京城的上空漂浮,挣扎。为了早日结束居无定所、隐私受到侵犯的租房生涯,他通过采访时积累的人脉关系按优惠价购买水景苑林150平米大房子,东挪西借交了首付,每月还贷4800多元,整整要还20年,从此工资大部分都要上交银行,成为沉重经济压迫下的房奴。

北方有线电视台安抚了李子扬年轻的心,曾让他感觉到人生的价值,给了他生活的信心和勇气,但李子扬万万没想到,努力工作整整八年仍然是台里一名临时工。后来,在台里所谓的机构改革中,还被台里扫地出门。下岗之后,原本有理想有抱负的热血青年李子扬,为沉重的房贷所迫,为了生存,竟跟随表哥文柴明卖起了假烤鸭、假烟、贩卖地沟油,后来,又做起了“诈金花”赌博、参与传销,为此而坐牢。可以说,为了房子,李子扬付出了惨重代价。

而李子扬在南方小山村的父亲李发模,为了支持儿子在北京发展,在北京买房,也付出极大的努力。他承包水田,指望有个好收成,没料到一场泥石流毁了庄稼,令土地无法耕种。后来改种花生,结果因为得了根腐病而颗粒无收,一气之下跑到温州一家皮革厂烧锅炉。为了给李子扬买房凑钱,竟然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制造锅炉爆炸事故以获得一笔赔偿金。最后,当他听说儿子下岗,气得将家里破败的墙壁蹬倒,被压身亡。

李子扬的妻子孟菲,在李子扬因为制假贩假被抓之后,为了凑满30万罚款,在护士长李腊梅的鼓动下,竟然瞒着李子扬做起了代孕。不料,让孟菲代孕的客户却因犯罪而被抓,孟菲十个月的忍辱含恨换来了几乎是一场空,只得到微薄的报酬,回家后的孟菲,精神从此有点失常。在银行不停追债的压力下,孟菲为了向李腊梅要回代孕费,选择了以跳楼这种悲壮的方式结束了生命。

最后,因5个月未交房贷,银行马上要查封李子扬的房子。小舅子撞死了张建设的儿子,要求10天之内赔200万。外甥毛毛又得白血病,要巨额医药费,这三座大山压在李子扬头上,他几乎要崩溃了。最后走投无路,只能将自己的房子低价转卖。一之间,他在北京苦苦拼搏了十几年,仍然又成为了无房一族。

贾山娃,一个弹棉花农民的儿子,与李子扬一样都是很有才华的诗人,两人意气相投。贾山娃曾满怀激情和豪情,发誓“将北京踩在脚底下”,然而,面对严酷的社会现实,与李子扬一样,贾山娃也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文学理想。用小说中的话来说,他们的共同目标就是“怎样能尽快拥有属于自己的一套房子,因为没有房子什么了甭谈,即使怀揣理想也无处安放。”贾山娃起初在一家胜利牛奶厂做宣传员,后来做过送奶工,送报员,帮企业家写传记、到餐厅作厨子,为生活所迫甚至做过按摩师,为异性提供按摩,可谓斯文扫地。

小说中描写,失业后的诗人骑着一辆破自行车每天早出晚归,为的是不让别人知道他的失业,与女友吵架分手后,他骑着破自行车在北京街头狂奔。读者透过文字,深深感受到主人公的巨大的迷惘、走投无路和心的伤痛。用贾山娃的话来说,房子给这个嘈杂的世界带来的是“阵痛和呻吟,奢华和阴暗,所有的一切都在冲抵人类的极限”。

后来,贾山娃凭自己的努力考取了纽约大学艺术学院,希望实现导演,做一个全新的自己,虽然他最终仍未实现自己在北京买房的梦。

林斌,一位胶东半岛的渔家子弟,比起李、贾两人苦苦为买房奋斗的经历,他走的路绝然不同,似乎显得顺风顺水。大学毕业后林斌成为北方建设集团文员,后成为集团董事长鲁冠军的得力秘书。因为帮鲁董解决了“难言之隐”林斌立下大功,在“北漂五人行”中轻轻松松有了自己的房子。后来林斌在单位又分得了一套福利房,又通过关系搞了一套经济适用房,后来又通过假离婚买了一套房,成为城市中产阶级。东窗事发后被人举报,被公司除名,假离婚变成了真离婚。后从事卫浴经销,成为一名成功商人。

刘亦然,是林斌的大学同学,班花,曾是林斌暗恋的对象。然而毕业后刘奕然就出国留学,与林斌失去联系。令人万万没想到的是,刘亦然回国后因为找不到合适工作、没有房子,竟然成了林斌老板鲁冠军的情人。毕业聚会那天,正当她带领几位闺蜜在鲁冠军送的阿凯笛亚庄园欣赏风景,沉浸在自得之中时,警察过来查封了庄园,这个用青美丽和一生为代价作赌注的女人只来得及留下凄厉的悲号。

张扬,毕业后在同乡、东湖海关副司长吕光辉的帮助下成为一名东湖海关公务员。其上司吕光辉等东湖海关领导,与走私石油、烟草的冯庆贺权钱勾结。在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环境中,在巨额物质利益以及官位的利诱下,原本有理想有抱负有原则的热血青年张扬彻底迷失了自己。张扬先是运用这层关系轻轻松松以超低价买到一套经济适用房。后来在冯老板的另一次走私活动中,张扬以权谋私,小说中描写,当装满走私货物的油轮抵达时,“张扬向冯庆贺出具一份盖有海关公章的‘船舶出入境手续办理联系单’,他像个成熟的商人一样闪烁着一对通红的眼睛”。仅这一次,他就得到一套价值480万的别墅,外加60万元佣金。李子扬们为之苦苦奋斗的房子,张扬得来全不费功夫。用小说中林斌的话说,“适者生存的法则无处不在,假清高已经不适用了,它就像一根套在脖子上的绳索,随时都有可能将我们勒死。”冯庆贺还运用关系,推荐张扬回家明山市任职。最后,张扬腐败问题败露逃往国外,查处财产时,光房产北京就有七八套房,海南有两套。

小说的结尾,贾山娃留学归来,回北京创办文化公司,准备投资拍摄电影《房子》。李子扬将卖房资金的一部分投资拍电影,成为制片主任。刘亦然来到了青海德令哈希望小说任教,想重新找回另一种生活。后又考取公务员,任明山市团委副书记。房子诚然是挣扎于大城市底层的青年的梦魇,但作者并没有感到绝望,仍然对生活、对未来充满希望。《房子》这部作品虽然给我们太多沉重,但也留给我们一抹亮色。

而埋葬这些青年青春与理想的房子,离不开那些翻手为云覆后为的房地产大鳄的疯狂操盘。

乔大,利用东湖省委书记父亲的权势,大树底下好乘凉,在京城搞房发开发所向披靡。强征胜利牛奶厂建四星级城市假日酒店,将为职工争取利益的副厂长丁海魁打成植物人;强征野草滩80亩梨园,建别墅庄园,因梨农不同意,竟然雇人晚上在梨树上喷药毁林。因开发泥台子村,与另一位房产商陈大生发生矛盾,两位地产大鳄上演了一幕幕黑吃黑的游戏,最终强龙斗不过地头蛇,有着省委书记背景的乔大抓住陈大生、郎行长在公海上赌博洗钱的罪状将他们投入监狱。

在长篇小说《房子》中,以乔大、陈大生等为代表的房地产大鳄像一头饕餮巨兽,它张开黑洞洞的、血盆大口吞没了一切,包括田园牧歌式宁静的梨园、桃花源式的泥台子村、供应京城百姓鲜奶的牛奶厂,甚至采用极端手段制造了一幕幕赤裸裸的犯罪行为,包括像林斌经历的赤裸裸的绑架,钟五魁经历的血淋淋的谋杀……在金钱的驱使下,这些房地产开发商像饕餮巨兽欲壑难填,肆意践踏道德与法律,双手沾满底层百姓的鲜血,也吞噬了无数像李子扬这样为房子苦苦打拼、任由命运风雨裹胁无力反抗的青年。对这些年轻人而言,这些房地产商都是大大小小的“城市掠夺者”,就像小说中所提到的那样,“那个依仗权势并以残暴著名的城市掠夺者,已将多数人的青春和生命送上了财富祭台。”

其次,谈谈小说的语言特色。本书文字洗练,写景状物简洁而又精确。比如小说开头的一段写景:

“这是2017年春季的一个普通的正午,惊蛰刚过,一场雨下在郊外。高远的天空牵挂着三二缕云彩,将略显疲惫的城市勾勒出一丝清新与暖意。护城河上的垂柳尚未发芽,但河水已经苏醒。喧器的车流像离弦之箭,将噪音留在洁净的街道和空旷的屋顶。”

李子扬被台里解聘离开电视台的时候,小说有一段描写,令人刻骨铭人,彻骨的悲凉。“门外不知什么时候下起了,那晶莹的雪花在路灯的映衬下分外夺目,像舞台中央谢幕的道具。这大概是2007年的第一场雪,它裹胁着青春的记忆、懵懂的情思以及蹒跚的足迹,一并涌入子扬的胸怀,令他体会出亘古未有的寒意和孤独。”让读者对我们的主人公李子扬的遭遇感到愤懑,艺术感染力透纸背。

小说中还有许多情景交融的描写片断。如李子扬因炒作泥台子亿元村新闻而被台里停职三四个月后,因采访部主任黎正浩的说情终于重新回到台里上班,并分到许多海鲜时,作者是这样描述的:

“他嗖地把箱子扛在肩上,继而大步流星地朝公主坟方向走去。一路上车水马龙,轰鸣的市声一度掩盖了他的心跳和呼喊,远看上去他就像头重获自由的驯鹿一样跳跃在城市的缝隙之间,脚步是那样轻盈、矫健且充满力量。”欣喜之情跃然纸上。

小说的结尾处,李子扬被生活所迫准备卖掉房子,准备与贾山娃合伙拍电影,然而到处拉赞助却遭遇冷遇,心灰意冷的他走到一株杨树旁,这里有一段描写,也非常精彩:

“那是一株小白杨,躯干苍劲挺拔,在夜色中闪烁着含混的光泽。李子扬伸手抚摸着白杨斑驳的躯干,想象着这样的夜,只有风陪伴它到天明。李子扬从小白杨身上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自从扎根土壤的那一刻起,就不停地在风雨中搏击,瘦弱的身躯受尽折磨。他忍不住落下泪下,在空旷的山路上,他感觉自己像一粒蒲公英吹落的种子,已经找不到回家的路。”这一段文字可谓直击人心,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栩栩如生、令人身临其境的描写在63万字的长篇中比比皆是,充分体现了作者对事物的深刻观察力和对文字的熟练驾驭能力,作者如同一位高超的简笔画大师,能够以最少的线条,刻画出对象的特征。众多的人物、繁杂的事件,琳琅满目的社会万象,作者在小说似乎信手拈来,驾驭起来显得非常轻松,我认为,这与作者本人的身世经历、特别是从事记者这个职业密不可分。

小说中有些比喻,带有独特的个人风格,比如刻画抽烟人的特征,一个标志性的比喻是交鼻孔比作烟囱、地窖:“他的鼻孔像烟囱一样喷出惨白的劣质烟柱”,“两股惨白的烟柱从田光荣地窖般的鼻孔窜出来”,“两个地窖般的鼻孔时不时地蹿出两股白烟”。

小说的语言风趣生动。比如,写李子扬房东董老汉一家天伦之乐,“董老汉一家正围着刚满月的孙子逗乐,声音听起来像一群鸭子正在交配”。刚从大学毕业的林斌与公司董事长鲁冠军相遇与厕所,并排撒尿,患有前列腺炎的鲁董本拉不出尿,在林的示范下,鲁竟然“灵光乍现”,“身体的废弃物像奔涌的河流一样排到了体外,鲁不禁喜笑颜开。”后来,林斌还特地为领导找到治疗前列腺炎的专家梁丑石,来京城为鲁董会诊。作者描写了一幕令人忍俊不禁的场面:“……在简单的开场白过后,梁在一束光柱中托起患者那根至高无上的器物。”然后梁专家一边托着该器物,一边与鲁董事长展开了一连串精彩的对话。这些描写,让我们领略到了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令人捧腹的冷幽默。

小说的结构方面。《房子》一书,人物众多,叙事线索多头并进,以李子扬等“北漂五人行”在北京的奋斗、为买房打拼的为主线,还有以乔大、鲁冠军、陈大生等为代表的房地产开发商与地方黑恶势力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次要线索,有以文柴明、付道理等为代表的奸商贩假造假售假的暗线,还交织爱情、单位改制、反腐等线索,所有这些线索,可谓千头万绪,但作者写起来,却杂而不乱。

《房子》揭示了房改制度给社会带来的阵痛。中国城镇职工的住房,在改革开放之前实行的是分配制。一些福利好的单位,不仅工资高、待遇好,而且还有国家分配的低租金、零租金的福利房,在当时不知令多少体制外的人艳羡。然而,据资料,1978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仅3.6平米,三代人挤在20平米的平房的现象司空见惯,即便如此,缺房户仍高达869万,占城市总户数的47.5%。同时,由于我国长期实行低租金的福利分房制度,国家和企业为解决职工的住房问题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延缓了我国住房建设的进程。实践表明,计划经济体制下住房完全靠国家包下来,实行福利分配的路子走不通,住房制度改革成为必然。

中国的房改大体上经历了三个10年,1978—1988年的探索试阶,1988—1998年在全国逐步推开和深化阶段,1998年至今实行的住房分配货币化,建立住房保障制度阶段。巧的是,长篇小说《房子》从构思到出版刚好也是10年。

诚然,任何一项制度从推出到相对完善,都是个漫长的过程。近十年来,中国的房产业似乎走进了一个怪圈:房子建得越来越多,但房价也越来越高,在刚需不断下降的社会背景下,这明显违背市场规律。

如何解决房价居高不下的问题,小说中也有给出了治病的药方,那就是两条途径:一是保证建设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的财政资金;二是硬性规定开发商以低利润甚至无偿建造一定比例的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小说的结尾,提到了习总书记在2017年“两会”前夕,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来自上层的声音,是向房产业痼疫宣战的号角,“像春雷般响彻神州大地”,令人掩卷之余,久久回味!

长篇小说《房子》是表现中国房改政策下广大青年在大城市生存奋斗的一部代表性作品,必将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留下自己应有的地位!

作于2020年3月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ibi/vgiybkqf.html

房子背后的疯狂与悲凉的评论 (共 3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