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张说《论语》·连载171

2018-06-15 06:03 作者:张关林  | 12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张说《论语》·连载171

7.2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白话)孔子说:“在一群人里,当中必定有能做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人的长处学习,以他人的短处作为自己的借鉴。”

(张说)且看钱穆是如何解读本节的。他说:“三人行,其中一人是我。不曰三人居,而曰三人行,居或日常相处,行则道途偶值,何以必于两人而始得我师,因两人始有彼善于此可择,我纵不知善,两人在我前,所善自见。”——抄在这里,是为了见识一下满腹经纶、百无一用的学究,是如何把浅易的真知灼见,搞成一种自以为高深、实质低俗的文字游戏的。还有许多注家认为这段话是说“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这个意思。这样的分析完全误解了孔子的本意。

这段话的意思其实很简单:学习仁道,不要只从书本上学,最重要的是向周围的人学习。孔学的核心是仁道,仁道注重的是人的社会行为,所以最佳学习途径就是观察、评判他人的行为,用以对照自己的行为。因此,人人是我的老师,人人是我的书本,人人是我的学习对象。此人的这个行为比我好,我就学过来。彼人的那个行为不好,我就引以为戒。这句话其实就是这个意思:向社会学习,向他人学习。“三人”,“师”是取象寓意,不是实指。

还有许多人用这段话来证明孔子具有可贵的虚心精神。这其实是用我们现在的狭隘观念来解释古人。我们现在要读的书很多,根本不重视向社会实践学习,而社会实践学习其实是不可替代的,所以我们现在盛产从书本到书本的学究,由于缺乏实践,所以他们通常待人傲慢,自以为是,对不同观点一概排斥。现在看到那么有学问的孔子,居然还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觉得真是虚心呀。——这显然是严重曲解。向生活实践学习,是孔子的主流学习方式,跟虚心毫无关系!子贡说:“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老师到哪里不在学习?但何必要有固定的老师呢?)再比如:孔子去太庙是“每事问”,什么都要问,都要学。在孔子看来,生活就是课堂,他人就是老师——我们现在把学书本知识当做学知识的绝对方式,而孔子学知识的绝对方式是向社会学习,通过实践来学习,这是两种相互颠倒的学习观。如果我们看不出其中的本质区别,是不可能正确理解孔子这句话的。(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ibi/vfwqskqf.html

张说《论语》·连载171的评论 (共 12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