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从“农业学大寨”到“因地制宜”

2020-06-12 15:59 作者:诗心云卿  | 4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在中国大地,许多多省份都是四季分明,而唯独云南却是四季如,因此云南就有了“四季无寒暑,有便是”的说法,对于云南来说,季风气候的特点比较显著,另外大概由于云南多山的缘故吧,所以云南除了受季风气候影响以外,山地垂直性气候特征也很明显,因此云南就有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说法。自然四季如春的气候特点和山地垂直性气候特征也是涵盖了云南省的各个地方了。

说起来,我们县也隶属云南省,是一个群山环绕的小坝区,有田,有山地,而田又分为坝心田,槽子田和雷响田。雷响田,也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梯田。坝区田,槽子田在季不用愁水插秧栽稻谷,而雷响田就得靠老天下雨了。夏季雨水多的季节,雷响田就可以引雨水泡田栽插秧栽禾稻。

等进入了冬季,虽然冬季是少雨的季节,可是有的坝区田,槽子田却依然还出着冒顶水,田里仍然被水侵泡着,有的根本排不干水,而且还有一部分田出的水还锈水,当夏季栽下稻谷的时候,我们这里的农民就往田里撒煤炭(煤炭烧过以后留下的灰),这样稻谷才不会锈死。其实不单单我们县的农民这样做,相邻的县在夏季也来我们县买煤炭灰去撒,因为我们县烧着窑,所以有煤炭灰。

而对于排不干水的田,我们这里俗称水浸田,这部分田在冬季只适合用来撒稻谷秧苗,而有的田虽然能够排干水,但却是烂泥田,这部分田只能栽蚕豆,过去农民们在稻谷收割之后,就在每一丘田靠近田埂的地方四周挖出沟来,然后把田分出墒来,就可以栽蚕豆了。带沙的田称为沙田,如果能够排干水的话就种洋芋,而介于两者之间的田,而且又能够排干水的田就种油菜,梯田呢由于冬季少雨缺少水,都所以就种了耐旱的小麦了。

自然无论是种小麦还是蚕豆菜籽也都得根据二十四节令来进行栽种,我们这里还有“霜降麦子寒露豆的”说法,也就是在霜降节令必须把小麦种下去,在寒露节令必须把蚕豆栽种下去,否则就出会苗不好而影响收成。

可是到农业学大寨的年代,全国人民都掀起了农业学大寨的高潮和热潮,全国各地的田地都要求种小麦,不单单是四川出现了水田放干栽小麦的伟大创举,当然四川后来还流传出冬水田里栽小麦——怪哉(栽)的歇后语,黑龙江的一个县出现了平原改成梯田栽的伟大发明。其实我们这里也是不让种蚕豆,洋芋、菜籽等农作物的,当然也都叫改种小麦了。(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而当时我们这里还派人去学习,鸡枞村的一个去了三个多月,得吃两顿米饭,还说是照顾云南人,我们村子的那个治保委员去了以后回来倒是什么都没有讲,当别人问他,你去了大寨学习回来,好歹也给我们讲一讲,宣传宣传啊,他回答是一顿饭给你个玉麦窝窝头,就连盐巴没有点蘸蘸,你叫我怎么讲。

其实,栽蚕豆是不要求对收割稻谷以后的谷茬田进行翻耕的,只需要把豆种栽在稻谷茬里能够长出蚕豆苗了。当然是相隔几棵稻谷茬栽一个蚕豆种,并且栽蚕豆也很省工,栽的时候,手里抓一把蚕豆种用手拇指把每颗蚕豆种子塞在收割以后留下的稻谷茬下的泥田里就行,当然栽蚕豆只需要女工就能够完成啦,是不需要男工的。自然豆种也不能塞深了,也不能塞浅了,这样出的苗才一样高,而且差不多一起出苗,并且不会因为塞浅了出不了苗,甚至出苗了也会被太阳晒死了,也不会因为塞深了而种子腐烂了出不了苗。塞的时候,要注意豆的宝盖出芽的一端朝下(我们这里叫豆鼻子),有手快的妇女可以两只手栽,一只手起,一只手落。

而改种麦子就得对收割以后的稻谷田进行重新翻耕才能种,改种麦子无形之中就增加了栽种的工序,,在家了劳动量,增加了劳动强度,增加了劳动力,最后只能是白天接着晚上干,结果是牛也累来人也忙,而到头来还出力不讨好,麦种种下以后,不单单是由于田烂而导致麦种霉烂了根本出不了苗,即便是出了少量的苗也都是稀稀疏疏的,有的麦子苗还因为烂泥田出着锈水的缘故都得了黄锈病,用年老农民的话说是黄死黄死的,苗麦当然慢慢的也就锈死了。其结果是粮食不仅没有增产,反倒是减产了。而那个时候,还受“人有多大胆,地就有多大产”的影响,即便在梯田里种小麦也都要求密植,总之是越密越好,结果是种出来的麦子的穗还没有田埂上长的狗尾草的穗长呢!

当土地承包到户以后,国家政策也由农业学大寨改成因地制宜了,农民都有了很大的栽种自主权,而再也不用盲目去跟风学习大寨和生搬硬套大寨模式栽种小麦了,当然农民也懂得了根据自己地方的实际情况进行去栽种农作物。到了后来,全国各地很多地方都不在以粮为纲了,而且很多地方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改种了经济作物了,反正能够种粮食的就种粮食,能够种经济作物的就种经济作物,真正做到了因地制宜,当然不仅仅粮食丰收了而让农民填饱了肚子,而且种经济作物也让农民得到了经济实惠,很大程度上让农民生活都有了很大的改善,为后来农民奔小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ibi/vfuubkqf.html

从“农业学大寨”到“因地制宜”的评论 (共 4 条)

  • 诗心云卿
  • 华实
  • 江南风
  • 浪子狐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