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张说《论语》·连载107、108

2018-04-18 06:25 作者:张关林  | 11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张说《论语》·连载107

5.1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注释——孔文子:孔圉,字仲叔,卫国的大夫,谥号“文”。)

(张说)本节是孔子对“文”这个字作为谥号的解释。在古代,人们对死去的著名人物,会用一个字来概括他的基本特质,这个字叫谥号,这叫做盖棺定论。孔圉的谥号是“文”,所以他死后就被称为“孔文子”。子贡问“文”具体指什么。孔子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本来就已经很聪明,但还是非常好学,他请教的对象不分地位和能力,只要对他有帮助,他就学。这样的行为可以概括为“文”。

“文”作为谥号,有很多意义。“文”用在不同人身上有不同的含义。在孔文子身上,主要代表对学问的态度,不是学问的高低。用在汉文帝身上,“文”表示经天纬地、勤俭治国。

给杰出人物和帝王封谥号的做法,属于中国特色。目的是给后人提供学习和反对的先例。比如唐太宗最初的谥号是“文皇帝”,后来觉得不够,加封谥号“文武圣皇帝”,后来觉得还不够,再改为“文武大圣皇帝”,明确指出唐太宗的功绩是空前绝后的。而“隋炀帝”的谥号“炀”,则要人们记住,这是个“逆天虐民、薄情寡义、离德荒国”的皇帝。获得“文正”谥号的大臣有范仲淹和曾国藩,后人一看谥号就知道这两人具有中流砥柱、人品中正的特质。(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谥号制度能形成主流道德共识感,有助于统一人们的价值观,对稳定社会有极大的作用,所以谥号制度能从周朝一直沿用到清朝。

张说《论语》·连载108

5.16,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注释——子产:姓公孙,名侨,字子产,秋时郑国的贤相,改革家。义:公正,合理。)

(白话)孔子说到子产:“他有四种行为符合君子之道:他自己的态度庄严恭敬,他对待君上很敬重,他教养人民能给予恩惠,他役使人民注意公正合理。”

(张说)子产在郑国执政22年。其时,正是晋国和楚国两国争霸、战乱不息。郑国地处要冲,不得不周旋两国之间,子产既不低声下气,也不妄自尊大,而在国内实施改革,使国家富强起来,获得尊敬,得到安全。他是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这段话说明孔子对子产的评价甚高,认为子产的行政行为符合君子之道。

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子产是法家的代表,而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而据说儒法之争从孔子时代一直延续到文革,两派可谓势不两立,你死我活。那么孔子为什么如此欣赏思想上的敌人呢?

其实,所谓儒法之争,实属后人的无稽之谈!我在前面已经说过,孔子从来不反对法制,法制是孔学的基础。他反对的是单纯法治。礼制是什么?是等级制度、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的总称,其实是最高的法!而法治的法,则是行政措施的规定,法治是礼制的派生成分,是组成部分。强调礼制,就是要求用法治与德治来共同维护礼制。但通常实施法治容易,只需要颁布条文规定,再跟上严格的奖惩措施就行,但实行德治却很难,需要管理者以身作则。所以孔子才特别强调德治。而后人却误解为孔子反对法治,真是天大的笑话。博学的老毛也不例外,居然把后世的政治反对派都荒唐地划归儒家(老毛的诗句“孔学名高实秕糠”)。

孔子为什么推崇子产,而不怎么看好其他改革家,就是因为子产的改革带有德治(道德驯化)的成分。历史已经证明孔子的观点是正确的。比如商鞅变法,急功近利,严刑峻法,丝毫没有道德驯化的内容,虽然得逞于一时,统一了全国,但无法维持,十几年后便垮台了。汉朝吸取教训,“文景之治”便是标准的德治,才使汉王朝能绵延数百年。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ibi/vfbrrkqf.html

张说《论语》·连载107、108的评论 (共 11 条)

  • 春暖花开
  • 晶湖
  • 淡了红颜
  • 心静如水
  • 襄阳游子
  • 柠檬清香
  • 紫色的云
  • 张一席
  • 草木白雪(李淑芳)
  • 雪儿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