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张说《论语》·连载231

2018-08-05 06:11 作者:张关林  | 9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张说《论语》·连载231

9.25,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白话)孔子说:“做人应当忠诚。守信用,不要和跟自己志趣不同的人交朋友。有错误不要害怕改正。”

本节在《学而》部分已经出现过,既然再次出现,我们也再解释一下。主要阐述三点。

第一,与人交往,要忠诚守信,这是一个人在群体中的立身之本。忠诚者,对人尽心尽力,不搞虚文。守信者,说到做到。这样的人到处受欢迎,人缘极好。

第二,要跟志趣相似者来往。这是打造良好朋友氛围的前提。因为朋友的起码条件是有共同语言。志趣不同,难免“话不投机半句多”,一言一行相互看不顺眼,凑在一起只会添堵,不如敬而远之。(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第三,发现自己错了,要勇于改正。第三点其实是前两点的必然结果。你做到前面两点,那就肯定会做到第三点。不可想象一个对人忠诚守信、不与志趣不同者交往的人,会拒绝改正自己也知道的错误。因此,第三点做不到的人,前两点基本上也做不到。当然,这里的“过”,是指与人交往方面的错误,不是指个人习惯。比如抽烟,都知道抽烟不好,但不能说没戒烟的人就算是“知错不改”吧?

9.26,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白话)孔子说:“一国的军队可以使它丧失主帅,一个人却无法强迫他放弃志向。”

(张说)这句名言应用到现在,但其真正的意思是值得玩味的。

此话有两种解读。第一种解读最常见,通常用在表现民族或阶级气节的时候。强权压人,坚贞不屈,百死无悔,不改志向,可谓“匹夫不可夺志也”。

但我觉得这个解释是后人的扩展应用,不是孔子的原意。这句话的本义是指尊重他人。匹夫者,普通人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你也许有办法抓走或灭掉一支军队的主帅,但你却无法逼人心甘情愿地改变志向。孔子这句话,是人本主义思想的最早苗头。志向是一个人生活的灵魂,权力是不可能像夺人主帅那样让人自觉改变志向的,所以聪明的做法是尊重他人的志向,不可强夺其志。

第一种解读比较流行,很适合孔子之后几千年来的民族纷争和阶级斗争,但却不是孔子的本意。因为在孔子时代,主要矛盾是维护周礼和打破周礼的矛盾,基本没遇到需要体现民族和政治气节的历史场合,所以孔子不可能指民族气节之类的大义。我们还要注意一点:孔子喜欢拿君子说事,为什么不说“君子不可夺志”,而说“匹夫”呢?这也可佐证孔子并非指大义场合。因为在民族敌人的“老虎凳”上,被夺去意志的“匹夫”不可胜数!

后一种解读才适用日常生活。人都有志向,志向泛指一个人相信、追求和努力的方向,志向可大可小,可高尚可低贱,因人而异,志向是元帅的人,可以嘲笑只想当小兵的人的志向,但都是志向。人的志向,只要不损害他人,就必须得到尊重,不要随意践踏,随意践踏不会有好结果的。这就是“匹夫不可夺志”的真正所指。志向有高远,有低近,但都是志向。即便你想提升别人的志向,但他的志向从低近转向高远,那也是别人自觉的努力,不是外人能逼出来的。

从孔子的时代和生活背景看,这句话显然是后一种。孔子一生没有遇到过民族生死存亡等需要大义凛然的事件,不可能指第一层意思。至于后人用来指大义场合,是语义的时代发展。就像“得意忘形”本义指“得其内在之意,而忘其外在之形”,现在变成“忘乎所以”的意思,但不能说“得意忘形”一开始就是指“忘乎所以”。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ibi/vefoskqf.html

张说《论语》·连载231的评论 (共 9 条)

  • 雪儿
  • 文生
  • 听雨轩儿
  • 程汝明
  • 淡了红颜
  • 草木白雪(李淑芳)
  • 王东强
  • 襄阳游子
  • 心静如水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