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张说《论语》·连载159

2018-06-05 06:14 作者:张关林  | 7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张说《论语》·连载159

7.9,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注释——哭:吊丧时哭泣。)

(白话)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就吃不下饭。如果孔子白天吊丧哭过,那天就不再唱歌了。

(张说)本节说明孔子有很强烈的同情心。分享他人的情绪,叫做情感共鸣,这是人类群居所必须具有的心理要素,有了情感共鸣,人类才能相互沟通和协调,这也是实行仁道最基本的心理基础。“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就是仁道的原始出发点。人如果没有情感共鸣,那么只能全靠利益来决定人们的看法和做法,群居就难以存在,因为集群的凝聚力要靠共识,而情感共鸣是产生共识的最重要来源。

可见,同情他人的不幸,不是“心太软”的问题,而是人类往何处去的根本问题。儒家的一些社会理念,如“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基于人类的情感共鸣。人类的情感共鸣能力只有达到一定的高度,人类才能真正的和谐起来。(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情感共鸣不仅关系到人类社会走向的大问题,对个人来说,也是在某领域获得成就的基础。孔子不必说了,他的仁德产生的基础,就是对他自己对他人具有的深厚的情感共鸣。

这令我想起中医儿科的开创者、北宋名医钱乙。钱乙对待儿童疾病,可谓从无失手,总能妙手回。宋室皇家的几个儿童生病,御医束手无策,只好放下身价,把钱乙请来。钱乙很轻松地就治好了病。为什么钱乙能成为儿科圣手?这与他天生的与小孩能产生情感共鸣有密切关系。钱乙小时,母亲早逝,摊上个不负责任父亲,在钱乙三岁时就离家出走。就在钱乙差点饿死时,邻居找到钱乙的姑姑,姑姑便把钱乙接回家抚养。姑父是郎中。钱乙稍大,就跟着姑父行医,姑父发现钱乙很奇怪,遇到生病的儿童,脸上会露出比病儿更痛苦的表情。姑父觉得这个小孩对其他小孩有如此强烈的情感感应,于是就教他专学儿科。这就是钱乙能成为一代儿科名医的根本原因。享誉千年的“六味地黄丸”就是他的贡献。

在某领域引领潮流的一代大家,与其说是智商高,不如说是超常的情感付出。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ibi/vdqxrkqf.html

张说《论语》·连载159的评论 (共 7 条)

  • 听雨轩儿
  • 榆木疙瘩
  • 倪(蔡美军)
  • 襄阳游子
  • 淡了红颜
  • 浪子狐
  • 雪儿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