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代州道教的起源与发展史追溯

2018-06-14 12:33 作者:净心如意  | 7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代州道教的起源与发展史追溯

代州,历史文化灿烂,如同一幅五彩缤纷的画卷,多姿而不乏气韵生动;古遗遍地散发馨香,无论是整体还是局部,总有着独具特色的云外天香。

翻读它厚重的历史,似乎每一页都在求索与传承、奋斗与崛起的交织辉映中砥砺前行。而代州道教文化以其古色古香的逸闻故事和神话传说、不可言传的人体修炼技术令世人执著痴迷,而代州道情更以其夺人魂魄的艺术感染力,赢得了当地人民的喜,并随着历史的演进及文化艺术的传播和交流,在内蒙古东南部、河北西北部和陕西东北部的黄河沿岸一代,也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道教传入代州境内无确切文字记载,现境内遗有三观:凤凰观、赵皋观 和三清观。凤凰观,“北魏太武年间,寇谦之自嵩山来,曾居于此。”(据《代州志》载)又明代《重修仙观碑记》载:赵皋观,创建于北魏太延年间。可见代州道教传入最迟在北魏时期。宋阚道宁(号休休子)承寇谦之、孙思邈、董思珍、朱自然学说,养贞于此,卒年84岁。是宋代雁门关内外有名的大道士。刘海蟾亦寓观中(民国23年在代县城北太宁宫失火烧毁之前,真武大帝殿壁尚存有刘海蟾自画像及手书“龟鹤长寿”四个大字)。元初,道士孙守真居山50年。(明·万历版《代州志》载)据1955年县委统战部调查,民国二十六年,代县境内有道士20余名,由于释道对垒,互不相容,到1955年仅剩道士2名。2016年统计,境内有道士5名。

凤凰观,在县城南35里,上有天柱、玉龙、玉案、会仙、养龙五峰,其北为真人谷和凤门,南为青龙门。因位于凤凰山(海拔1813米),故以观名作为村名。北魏太武时,有凤凰来此,建立观,取名凤凰观,又名来仪观。唐改名嘉瑞山。《代州志·金石志》载: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建天长观。观旁有凤游、洗参、饮虎诸池,今观毁。现有桃花、水薕、藏剑诸洞遗址,碑文存。1981年统计,全村有11户,42人,78亩耕地。2017年整存搬迁。

赵皋观,在县城南46里,位于北天台山(海拔1630米)。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万历年间(1573—1620年)曾予重修,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增修。观分南北两洞,占地面积2220平方米。现存北洞正殿为明代遗构,余皆为清代建筑。野史载:太乙救苦天尊在赵皋观创立道教,相传民间的《拔度血湖宝忏》就是“太乙救苦天尊”赵皋传授的。民间传说太上老君是老子的化身,而太乙救苦天尊正是赵皋的化身,这是民间的信仰和真正意义上的不忘初心。北洞以道教为主,俗称人间第一蓬莱。如今是一处以深山古刹赵杲观为中心建设的融人文景观和自然情趣为一体的国家级森林公园。道士无。(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三清观,代州城外,文革年间拆除。明朝景泰初,三清观建在代州西关城,景泰初移在西关的西城门外。后峪口三清观仿代州三清观形制建,1966年观毁,现仅存戏台。三清观戏台,位于代县峪口乡下苑庄村。据题记载,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建。现存为清代遗构。坐南向北,占地面积83平方米。砖砌台基,基宽9.65米、深8.6米、高1.55米。面宽三间,进深五椽,单檐悬山顶、前坡歇山、后坡悬山,六檩后廊式构架。

说起代州道教文化有一个人不能不提及,他就是休休子。休休子,又名阚道宁,雁门本土人,代州道情的直接推动者,尝住凤凰山修真。休休子创作的道歌《道颂》作为凤凰山来仪观的课诵音乐、斋蘸音乐必演节目,其《道颂》被刻在代州古城南凤凰山的崖壁上,并成了民间传唱的道曲,直至明万历年间。由于山崖剥落,风侵蚀,《道颂》才亡佚。凤凰山的崖壁题刻,不仅承载了休休子的道教经典作品《道颂》,还承载了由其伺身道徒亲撰的《大道士阚道宁传》。追根溯源,道情(道曲、道歌)原系道教艺术,是道家用以宣传其宗教思想的艺术工具。根据其音调和特点分为法曲道情和俗曲道情。休休子时期,俗曲道情发展日益完备,代州道情已成形。代州道情以其独立的个性和浓郁的地方风格在雁门大地竞相传唱,直至风靡整个晋北。自此,休休子的名字被录入多个版本的明或清之《代州志》。

休休子有两件事奠定了他在雁门文化中的地位。第一件事是“幼为释,已而学道,养真于凤凰山之来仪观”(《代州志仙释万历版》);第二件事是“年八十四,尸解弘化,莫如所终”最后保存尸体蒸发不知去向。佛家讲坐化,道家说尸解,其实是得道高人的能量转化而已。求学道教,无非两个目的,一个是求仙,一个是得道。东晋道教学者、炼丹专家葛洪指出“求仙,先要以忠、和顺、仁信为本”;《太平真经》又指出,“修道得道要忠君、孝亲、敬长”。无论是忠孝、和顺、仁信,还是忠君、孝亲、敬长,都是十分接地气的身边事,做起来既不费劲,也不需要付出太多的艰难困苦。如果把这些要求往净土宗、大乘教等深奥的佛教义理上靠,又能溯出许多理论依据。这样的传教布道即可得到上层社会的理解和认可,又能得到社会中低层民众的接受和践行。所以,休休子的《道颂》既是庙堂、道场上的必演节目,也是民间坐唱、传唱的娱乐段子。这一点无疑成了《道颂》大行其道的有力佐证。另一点是当时年代动荡不安,统治阶级需要社会稳定和谐,其教义正好符合上层意志。休休子一出场,受到统治阶层的庇护,故而,恰如其分地奠定了他的传道地位。

宋金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于1244年游历代州凤凰山,寻根问道。元好问据说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拓跋焘推崇寇谦之,寇谦之开启代州道情之窗)的后代,后随父移居忻州。同行的文友有庄炼、师通元等。当时代州天庆观道长也在此修炼过,负责接待和讲述代州人文、代州道家文化。元好问游凤凰山时曾路宿凤凰山入口处瑞云庵,由当时道正(官职)王仲章安排,后人从元好问(元好问,字遗山)的《遗山先生文集》记述可知道王仲章日常居于凤凰山并执掌山中凤凰观。“朱自然以天宝十三年七月十五日升天,其日未时至京陈谢天子。天子异之,敕中使复勘。如玉以后十日亦上升。”(石立于天宝四载,元宗敕书碑)元好问《两山行记》载:“来仪观有天宝四载石记,是道士董思珍所造,思珍殆学究之粗能秉笔者耳,文鄙而意隐,余为之反复数遍,始见崖略。自嵩高迎寇谦之居于此,时有凤凰观。太武为之立观,且以凤凰名之。观历周、隋,自唐而废。”元好问为代州道教做了有力注脚。凤凰山的耳闻目睹,也为元好问文、史及自然科学、艺术的研究孕育了沃土。

休休子作为雁门代州本土成长起来的一位大道士,对代州道情剧的主题开掘起到一定的影响:一是提倡向善、修道、忠孝、仁义。践行“唱戏喻世”、“以戏化人”;二是劝谕世人做善事到一定程度就会得道成仙。现实中的休休子,可以说为代州道情的编剧及代州道情艺人的培养做出了榜样,从而使代州道情在华戏曲发展史上扮演了难以取代的重要角色,为代州道教走上健康发展之路指明了方向。譬如:吸收《道颂》养分后发展而成的《周公八卦》《打经堂》《刘全进瓜》等道情剧目是雁门精神得以形成的重要土壤,是研究民间宗教音乐和戏剧的活化石,也一直承担着向社会民众传导中华民族文化价值观念的使命。

道教,作为源于中华民族本土宗教,传承、弘扬道教文化精髓,让其在新时代发挥应有积极作用,吾辈责无旁贷。对代州道教进行挖掘、整理,旨在让其在原有基础上恢复本真面貌,促进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增强代州人的文化自觉和自信,推动形成雁门文化发展高地,为夏养代县、康体养老产业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原创首发 原瑞 )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ibi/vboqskqf.html

代州道教的起源与发展史追溯的评论 (共 7 条)

  • 慧慧
  • 听雨轩儿
  • 淡了红颜
  • 晴天霹雳
  • 王东强
  • 襄阳游子
  • 心静如水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