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张说《论语》·连载276

2018-09-19 14:02 作者:张关林  | 9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张说《论语》·连载276

12.21,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注释——舞雩(yú):求的祭坛。修:整治。慝(tè):邪恶的念头。与:同“欤”。)

(白话)樊迟跟从孔子在舞雩台下游玩,说:“请问怎样提高自己的品德,怎样消除自己心里的邪恶,怎样辨别迷惑?”孔子说:“你问得好啊!先付出劳动,再得到结果,不是提高了品德吗?批判自己的坏处,不去批判别人的坏处,不就消除了隐藏的怨恨了吗?因为一时的愤怒就忘记自己,甚至也忘记了父母,不是糊涂吗?”

(张说)樊迟提出三个问题:如何提高品德,如何消除心理的邪念,遇事如何辨别迷惑。孔子的回答分别是:1,先做事,再来计算得失;2,检查自己的错,不要指责他人的错;3,不要在感情驱使下忘乎所以。

第一,该做的事先做起来再说,不能还没做就计算对自己有什么好处。这样做,能提升自己的德行。什么叫德行?本义指合符规律的有效行为。崇德,就是指提高行为的有效率(即合道率)。如果你事先计较行为能否给你带来好处,才决定做不做这事,那就无法提高行为的合道率,因为合道的行为不一定对自己有好处。因此,崇德的关键是抛开自利的计较。(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第二,把自己不好的地方昭示出来,但不要去显示别人的不好,这样做你就不会让不良动机活在心里。“无攻人之恶”,是自我纯化的前提。因为我们的许多“恶”,往往来自对别人的“恶”的回击,即以牙还牙,你不仁我就不义。如此恶性循环,就无法消除心中的“恶”了。如果你不管别人的恶,只管住自己不恶,冤冤相报的恶性循环就会终止。

第三,孔子把“惑”解释为“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惑,就是感情用事,所以行为是不恰当的。要辨惑,就必须控制情绪。

以上三条,理论上都是对的,实际上却是做不到的。第一条“先事后得”之所以做不到,是因为人们做事都是要有动机的,动机就是利益,区别只是看重个人利益还是看重集体利益。第二条“攻其恶,无攻人之恶”,绝大多数人做不到。每个人都是天使与魔鬼的组合,心里善念与邪念具在,不存在只有善念没有邪念或相反的人。“以牙还牙”是绝大多数人对恶的自然反应,不可能改变,也无需改变,因为恶是需要惩罚的。第三条不要感情用事,这也是多数人做不到的。受不受情绪控制,基本是天生禀赋,后天难以改变。

可见,孔子对樊迟的问题,只是给出了理论方案,没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ibi/vayrskqf.html

张说《论语》·连载276的评论 (共 9 条)

  • 听雨轩儿
  • 雪儿
  • 荷塘月色
  • 涧底一松
  • 郭伟
  • 玉水悠悠
  • 草木白雪(李淑芳)
  • 淡了红颜
  • 心静如水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