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张说《论语》·连载188

2018-06-29 05:35 作者:张关林  | 7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张说《论语》·连载188

第八部分《泰伯》

8.1,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注释——泰伯:周朝祖先古公亶父的长子。古公有泰伯、仲雍、季历三个儿子,季历的儿子是姬昌,即周文王。古公见孙子姬昌有圣德,便想把王位传给第三子季历,不传给长子泰伯,以便让姬昌能做君主。泰伯知道后,就偕同仲雍出走,主动把王位让给季历。至:极至。)

(白话)孔子说:“泰伯,可以说是品德最高尚的人了,三次把天下让给季历,但人民不知道他做了什么,所以没有赞扬他。”

(张说)本节反映了孔子最推崇的让贤传位方式:把权力主动让给德才兼备之人。古代合法的传位方式是嫡长子继承法。让贤传位的做法,虽然更为合理,但容易造成混乱。让贤传位对国家治理是最有利的,但事实上极少让贤传位,所以孔子对泰伯的行为大加赞扬。(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周部落的领袖古公亶父发现孙子姬昌极有才干。当时正是商朝走向没落之时,古公预计天下会大乱,届时周部落的领袖必须要很有能力,才能在大乱中谋求发展。他认为最理想的继承人是孙子姬昌,但姬昌是古公的小儿子季历的儿子,根据长子继承法,古公的君位应该传给泰伯,泰伯再传给自己的长子,根本轮不到姬昌。

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一个方法,就是古公把君位传给姬昌的老季历。但这样一来,就会掀起兄弟争斗。所以古公很是踌躇。泰伯知道后,决定让位。他和二弟在父亲病重时逃亡吴国(一次让位),父亲死时不回来奔丧(二次让位),丧期一过,泰伯断发文身,融入吴地居民,永不返国(三次让位)。这就是所谓“三以天下让”。

姬昌后来成为周部落领袖,他的治理为周部落推翻殷商奠定了基础。姬昌就是周文王。这次让贤传位大获成功。

孔子把泰伯的这种无私奉献称为“至德”,即最高尚的德行。本节最重要的一句是“民无得而称焉”——民间没有流传他的事迹,所以百姓没有怎么颂扬他。这说明泰伯的让位是为了部落的利益,完全没有博名声的用意。他的让位选择了一条最简单有效的方式:出走并永不返国。不搞任何令人感动唏嘘的场景,不说任何豪言壮语,而是直接蒸发。孔子高度赞赏这种不留“伟大”痕迹的行为。真正的君子坦荡荡,是因为无私。当然,也有人把泰伯的行为理解为避祸:非法继承人往往把合法继承人视为眼中钉。这样解释自然也说得通,在没有任何证据。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不同视角问题。我赞同孔子的视角。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ibi/vagiskqf.html

张说《论语》·连载188的评论 (共 7 条)

  • 春暖花开
  • 听雨轩儿
  • 襄阳游子
  • 心静如水
  • 草木白雪(李淑芳)
  • 王东强
  • 淡了红颜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