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神奇的小昆山

2013-04-23 09:04 作者:黄忠杰  | 9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现在有许多松江人乃至上海人完全不知道小昆山的神奇所在,这实在是不应该的。

小昆山确确实实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凡有神奇一定千秋播扬,奥秘深藏。

小昆山的这种神奇使我有了一个惊奇的发现,中国古代好几个大文豪、大诗人、大书画家、“神童”、英雄----晋代的文豪、书法家陆机、陆云二兄弟、宋代的文化大师苏东坡、明代的书画家陈继儒、明代的民族英雄允彝、“神童”夏完淳等。他们大都是小昆山人,并曾在小昆山“安营扎寨”好几年,乃至几十年。他们从小昆山起步,走过许多地方,面对着佳山佳水、绮丽风景,尽享过人生中的一段段美好光阴后,他们又纷纷归来了。为什么他们偏偏又要呆回到这个如此偏僻、如此荒凉、如此不起眼的小昆山来驻扎呢?而且又如此蹊跷,如此令人不解的是,他们又竟不谋而合地都选择了同一个秋季,只是不同年代罢了。

为什么几千年里的同一个秋天,一些古代文化大家会同时驻扎到小昆山?为什么几千年里的好几位古代文化大家怀有同一种人生意味?我想,人世间的许多巧合,许多约定,许多人生的意味,人类是无法预见的,也是难以预料的。

他们虽然都是文化大家,有的还当过所在朝代的文官、武官,但是,在当时他们都没有真正被人们太隆重地供奉过,敬仰过,轰轰烈烈过;即便被供奉、敬仰也仅仅是一时。总的来说,这些文化大家的日子过得有点冷酸、艰难、穷迫、悲惨,也许正是这样的原因,才使他们窘迫地无奈地执意地心甘情愿地回到了故土,守望着这座小小的苍凉的小昆山,去对接一种人生的“地气”,滋养一下自己的文气。

然而,那时的小昆山地处偏僻、闭塞,这里的人们都在水深火热之中,苦苦地挣扎,自谋着生计,寻找生活的出路,尽管那些文化大家个个赫赫有名,可以排列在中国文化名人的长廊里,但,这里的人们大多并不知道、也无从知道他们的伟大,并不觉得认识他们的荣耀。(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少年前,他们的全部名声、生计都靠到了这座小昆山的身旁,与这座小山、这方土地相依为命,漫长地去等候着自己的成长等待着自己人生的转机。

他们相聚在小昆山,这是异代同乡的好意,寻常世间的温暖。不寻常的是,他们的遭遇各有各的不幸。

显而易见,这座小昆山注定要与这些文化大家的不平凡人生有一种很难说清的某种意味。直至永远

这几位文化大家的不谋而合、自觉自愿的人生脚步,踩踏在同一个萧萧的秋季,艰难地攀登上同一座小昆山,实在是人世间的一种罕见。

5000多年前的那月那日,上苍给了小昆山一个平平常常的身影----系松江山脉的最西端为九峰山,拥有南北两峰山,身高54.3米,山地面积约300亩,小巧玲珑,俊秀圆润,远望如卧牛之首,又称“牛头山”。

就是这座朴朴实实的“牛头山”,以她的辛勤耐劳、丰厚养分滋养了那些大文豪、大诗人、大书法家,也使他们有了一个难得的栖身之地。

从文化意义上说,这座小昆山比松江地区的其它几座山脉,如佘山、横山、天马山、凤凰山、小机山等都要宏大得多,丰厚得多,深远得多。

(一)

为什么这几位文化大家与这座小昆山结缘?我不知道。为什么这几位文化大家都偏偏要选择一个不同年份、同一个季节----秋天的奇事?我也不知道。这也许人世间的某种巧合,某种约定,某种缘分,是不能由人为来操纵的,安排的。

最先的一阵悲凉的秋风,劲厉地首当其冲地把大文豪、大书法陆机、陆云二兄弟吹回了小昆山。那是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的一个秋天。

那天,秋风的萧萧声,急匆匆的脚步声,同时回响在小昆山,这声音与“二陆”开始为期10载的“屏居读书时期”的朗朗读书声混杂在了一起。难分难解。

陆机、陆云二兄弟出生在小昆山,曾经历过无数次的秋风吹劲,他们的童年、少年时代都显得平淡无奇,没有什么特殊的经历,但这年的他们,正是青年时代,而吹来的这股秋风是那样的凄然,那样的悲凉,纵然使他们的二颗火热之心全都冰冷了下来,而且,他们的那颗心在一阵阵地颤抖着,正如一路上无力的可怜的秋叶一般,被秋风肆意地玩弄着,飘忽着。

这秋风,从他们的人生道路、人生意义上说,有着不同寻常的人生意味。

纵观陆机、陆云二兄弟的人生历程,我粗粗计算一下,大约有四个阶段:从出生到父亲去世(一至十四岁)为少年欢乐时期,主要活动在家乡(小昆山)、吴县;从分领父兵任牙门将至吴亡(十四到二十岁)为初入仕途时期,主要活动在吴都建康(今南京市);从吴亡至入洛之前(二十至二十九岁)为屏居读书时期,主要活动在华亭旧里(即小昆山);从入洛仕晋至遭谗被杀(二十九至四十三岁)为入洛仕晋时期,主要活动在洛阳。

可见,在这四个阶段中,有二个阶段在小昆山,而令人不解的是,他们在第一阶段出走故乡时,那年正是秋天,这里早已是处处秋果飘香。可时隔6年,当他们回到故乡时,也是秋天。我也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选择这个秋天?他们回乡的路途上,几乎闻不到秋果的飘香,而满天间尽是秋风萧杀,一片凄凉的景象。他们就是在这样的悲凉的秋景中,人归故里,将要度过那漫长的10载“屏居读书” 期。

这个时期对他们的人生历程来说,也许是一种滋养,是一种历练,是一段非常“憬深”的人生、心灵的驿站。

话说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的秋天,小昆山的大地上早已躺满着蜷曲皱褶的树叶,一声声默念着那秋风的萧杀,纵然使“草拂之而变色,叶遇之而叶脱”。山上,那些裸露的树木渐渐干枯,怎能不让我思想着对秋的残酷与忧愁,又怎能不让我去感叹生死存亡,枯荣兴衰的更替。就是在这样的秋景里,有一群人正向小昆山长途跋涉,奔波而来,他们都是陆家兄弟和好友。只见陆机、陆云二兄弟扶着二个已亡的哥哥陆晏、陆景回来。一路上,陆机、陆云二兄弟已没有勇气去向任何人解释自己的身份,一路秋风,一路颠沛流离,带着痛苦,带着自己的两个已亡哥哥默默地回到了小昆山。

这次他们是“祖送二昆”,也就是要把两位哥哥的遗体运回老家。当年父亲虽然死了,但弟兄们全在,“族有余荣”;而现在是国破家亡,一切都惨不忍睹。陆机说自己只有返回老家,守住父兄的坟墓,如此而已。他在诗《文馆词林》卷一五二有记。

那时“二陆”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多事之秋,处处战乱不断-----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吴亡,他们的父辈们也渐渐落了难。眼下二个哥哥突然也走了。诗云:

“今我来斯,堂有哀声。……抚膺泣血,洒泪彷徨。”

那时的陆机20岁,陆云19岁,二兄弟只得带着二个已亡的哥哥不得不艰难跋涉,退居故里----小昆山。

这样的秋景,令“二陆” 兄弟很无奈,神情少有的凄伤,悲观,满怀悲悯。

有关“二陆“,在著名学者陆道瞻的《吴地记》里早有记载:“海盐县东北二百里有长谷,昔陆逊、陆凯居此。谷东二十里有昆山,父祖葬焉。”(按:这里所谓的“谷”,是指水流而言,《说文》:“泉出通川为谷。”)

由此可见,华亭谷水旁边的昆山,就是今天松江的小昆山。陆机在洛阳时,也曾回忆起自己的故里,有“仿佛谷水阳,婉娈昆山阴”之句。

然而,这样的秋景又逼迫陆机、陆云走上这座小昆山的读书台,发愤读书,历练了十个悲凉的秋天的考验。

正是这样的一个个深深秋景,才抖下了一串串满地金黄。那金黄是成熟的象征,是丰收的讯号。终于让后辈的世人们听到、看到了陆机、陆云的千古杰作:

文学《文赋》;书法《平复帖》。

史料有记,唐朝著名诗人杜甫在《醉歌行》一诗中,留有这样的诗句:

“陆机二十岁作文赋。”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917215/

神奇的小昆山的评论 (共 9 条)

  • 纤纤柳絮
  • 疯狂侠客88
  • 王鹏
  • 雪儿
  • 雅兰丽尔
  • 剑客
  • 婉约
  • 着墨
  • 听雨轩儿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