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风雨飘摇的家

2010-11-15 08:37 作者:冉愈  | 10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我们打工者浪迹天涯,四海为家。说得准确一点,就是在哪里干活,就在哪里或者附近租一间小屋,简简单单安个家。有的人连房子也不租,就在工地的工棚里吃饭、睡觉。随着民工队伍的不断发展壮大,比较稳定而且收入尚可的工作越来越难找,加上房租、水电价格太高等诸多因素,搬家常常成为打工者最不愿意做但又不得不做的一件事情。打工者安家因陋就简,打工者的家太不稳定。我曾经认为,打工者的家是天下最简陋、最不稳定的家,并效仿诗圣杜甫吟哦、感叹过:“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民工俱欢颜。”

但是后来我发现:天下居然还有比打工者的家更简陋、更不稳定的家,那就是养蜂人的家。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曾在西南的一家企业打了几年工。为节省开支,我把家安在距离企业较远的乡下农村,因而有机会结识养蜂人并走进他们的家。

那段时期,每到槐花盛开的季节,一些外地养蜂人就带着孩子,千里迢迢,追花而来。于是,麦田旁,道路边,草地上,便整齐有序地摆放了一排排蜂箱,养蜂人全家则在蜂箱附近随便选个地方,支起一张小床,摆上一个小灶,能够遮风挡、吃饭睡觉,就算是安家了。为了方便蜜蜂采蜜,这个家往往多则三五天、少则一两天就得搬迁一次。

那是一个初的正午,骄阳似火。我骑车下班回家。半路上刮起了大风,天空乌云翻滚,显然要下大雨了。这一带没有房屋可以避雨,怎么办呢?我正着急,蓦然眼前一亮:路边不是有一顶养蜂人的帐蓬么,何不进去躲过这场雨再走?于是,我推着自行车朝帐蓬走去。

忽然,一阵狂风袭来,把帐蓬掀开了,养蜂人的家顿时暴露无遗:正在看书的夫妇俩,写字的小女孩,简单的床铺、灶具、餐具。紧接着,狂风挟着箭杆似的雨点,无情地扫向这个毫无遮掩的家。我以为,家的主人们一定会惊叫,会哭泣,会手脚无措地任凭暴风骤雨宰割,可他们没有。夫妇俩虽然惊慌但却并不失措:男人立即给孩子披上雨衣,女人赶忙找来一件雨衣给男人披上,男人赶快又把雨衣披到女人身上,大概只有一件雨衣了吧,女人立即又将雨衣披到男人身上,这样互相推让了几次,雨衣最终盖到了床头的一堆书上。我跑过去,帮助他们把篷布扯起来,盖到了帐蓬的架子上,并用绳子捆绑固定起来。(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风雨很快停了,艳阳复出,空气清新。全家人忙着翻晒淋湿了的衣物、被子,看不出一丝沮丧的情绪,听不到一句埋怨的话语,他们好象对刚才的遭遇一点也不在乎。我随手翻阅了几下床头的书,是些有关养蜂之类的科技书刊和小学教材、作业本。

攀谈之中,我了解到,这家养蜂人来自宁夏回族自治区。由于要赶花,他们一直没有一个稳定的家。每年,当北方还是寒风凛冽的严,夫妇俩便从四川盆地的油菜花赶起,赶过八百里秦川的油菜花,一直赶到甘肃黄土高原上的杨槐花。槐花谢了,他们又开始赶紫苜蓿花,赶荞麦花……每赶一处花,就要搬一次家。所以,他们的家安得非常简单,流动性很大,搬迁非常频繁。由于家的不稳定,他们的女儿没有固定的学校读书,只好由他们带着,自己既当父母又当老师。现在,小女孩儿已经9岁,学完了小学三年级的课程。

说到今天遭遇暴风雨袭击的事儿,女人笑了笑说;“这是常有的事儿,我们每到一处都可能会遇到风雨的!”男人说:“有风有雨,气候才正常,花才会开得正常,蜜蜂才好采蜜嘛!”

原来,养蜂人在率领蜜蜂追花的同时,也必须有风雨陪伴!

养蜂人的家,因为主人常年赶花而经常流动,是那么的简陋,那么的风雨飘摇,他们的家才是最简陋的家,他们的家才是最不稳定的家!

许多年后,我又在无意之中发现:天下居然还有比养蜂人的家更简陋,更风雨飘摇的家,那就是三峡武陵山区放鸭人的家。

去年盛夏,我从浙江宁波回到家乡武陵山区,在县城附近的一家企业打工。一个秋后的傍晚,我从公司回家看望年老的父母亲。走进村子,看见七、八百只鸭子在秋收后的水田里觅食;一名十二、三岁的小男孩,正用长长的竹竿将鸭群往一块地势稍高的干田里赶。干田里,用竹围子围成了一个巨大的圆圈,圆圈留有一个缺口供鸭子进入。鸭群要在这里过了,然而它们的主人还在为安家的地点发愁。

鸭围子旁边的空地上,放着一顶竹制的鸭棚子,棚子前面,一个年青的农妇正对鸭子客老汉声色俱厉地喝斥:“不准在我的包产地里安家,搬走!”

“妹子,让我在这里住一晚嘛!”老汉请求说,“我们今天搬过两回儿家了!”

“不行,我这地马上要挖起来种油菜,你们把地踩踏实了挖不动!”农妇毫无商量的余地。

老汉无奈,只得钻进鸭棚子,扛起自己的家,一边走一边四下张望,为自己的“家”寻找暂时的立“足”之地。鸭棚子随着主人的走动、张望而晃动,在空旷的田野里显得孤立无援,看得“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我鼻子发酸。

天快黑了,他们还得搬第三次甚至更多次的家!夜幕开始降临,举目无亲的鸭子客哟,哪里才是你们的安家之地?我的眼泪几乎夺眶而出。我想劝农妇:允许鸭子客在这里住上一夜吧,他们实在不容易呀!可我在外打工十多年,与村里许多人都相互陌生,这名农妇想必是在我背井离乡之后嫁到村里来的,我根本不认识,人家肯定也不认识我,未必会买我这个“邻居”的帐。我突然想起自己家里也有承包田地,而且就在前面,虽然由父母和兄弟在耕种、收获,但让鸭棚子在地里放上一晚还是做得了主的,向来乐善好施的父母、兄弟也不会反对。于是,我走上前去,拦住了老人。

“大叔,您把鸭棚子放到前面那块地里去嘛,那地是我家承包的!”

“要得要得!劳慰你!”老人惊喜交集。“兄弟,你家在哪里?”

“就在河对面的吊脚楼里。”

劳慰,是武陵山区农村的方言,意思是谢谢,但比谢谢更显得真诚。仅仅让鸭子客的棚子在我家承包地上放一晚,就值得“劳慰”么?

第二天早晨,老人竟然提着一包鸭蛋找上门来“劳慰”我。我不收,老人放下鸭蛋就走。我提着鸭蛋追到鸭棚子,说明他的心意我领了,但礼物奉还。老人无法,只得收回鸭蛋,并留下我小坐一会儿。于是,我们坐在棚子前攀谈。老人的孙子则蹲在旁边,用三块石头支起的小铁锅煮面条,柴火冒出的黑焰呛得小孩子直打喷嚏。

老人告诉我,放鸭是三峡库区农村的传统行业之一,放鸭人俗称鸭子客。他是石柱县方斗山麓土生土长的鸭子客,祖祖辈辈养鸭为生。儿子儿媳讨厌一年四季居无定所的放鸭生活,双双外出打工,不料儿媳花心跟别的男人私奔了,儿子自暴自弃,沉迷于上网,打工收入只够维持自己的吃喝和上网,孩子没人管吃管住管教,老人只好将孩子带在身边,做一名小鸭子客。鸭子客全部家当一棚子装,肩上一扛就走,哪里放鸭就在哪里安家。鸭子喜食水中食物,放鸭得赶水田,由于气候变暖,干旱频繁,山区水田一年比一年少,可供放鸭的水田更少,加上有的农民不准在承包的田地里放鸭或住宿等原因,导致鸭子客搬家更为频繁,每天至少要搬两次以上,有时一天要搬五、六次。一股强劲的大风可以把家掀个底朝天,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可以连人带家卷进洪水中。有一次,在七跃山麓的田坝上,安家时田里没有水,夜里突降暴雨,醒来时全部家当泡在水中,爷孙二人都已成为“落汤鸡”……

打量着空间狭小,却被整理得比较干净、整齐的鸭棚子,凝望着铁锅里因柴火不好而迟迟烧不开的水,联想到昨天傍晚时分老人还扛起棚子寻找安家之地的情景,我心潮澎湃,感慨万端。

我想:我们打工者的家虽也简陋,虽也风雨飘摇,但比起养蜂人、放鸭人的家来,不知要温馨、稳定多少倍啊!从此以后,当我为家的简陋和频频搬迁而怨天尤人的时候,当我为工作的繁杂、收入的微薄而心情烦燥的时候,我会自然而然地想起一年四季居无定所的养蜂人、放鸭人,想起他们那真正风雨飘摇的家来。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86244/

风雨飘摇的家的评论 (共 10 条)

  • 水墨年花
  • 芳草依依
  • 一曲独奏
    一曲独奏 审核通过并说 加油!
  • 紫鸢
    紫鸢 审核通过并说 继续努力加油
  • 冉愈

    冉愈谢谢欣赏!

    游客:有血有肉!!真挚感人!!好文章!!

    赞(0)回复
  • 慧星

    慧星很棒!

    赞(0)回复
  • 石林闲散

    石林闲散作者所叙历历在目。但谁曾书谁曾写?可见其细心观察挖掘生活的功底。我同意楼上"这才是真正的散文"这话。非书凄爱悲情而吸引读者。

    赞(0)回复
  • 冉愈

    冉愈过奖了。谢谢鼓励!

    游客:非常好,棒,这才是真正的散文,已经超越了狂乱的情情爱爱。

    赞(0)回复
  • 冉愈

    冉愈谢谢鼓励!

    石林闲散:作者所叙历历在目。但谁曾书谁曾写?可见其细心观察挖掘生活的功底。我同意楼上"这才是真正的散文"这话。非书凄爱悲情而吸引读者。

    赞(0)回复
  • 夏都

    夏都有蕴藉,所以有韵味,自然也是让人百读不厌的那一种!!

    赞(0)回复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