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芳草有情凭君知

2008-06-23 08:10 作者:风雪刀客  | 0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天地山川,草木兽,在崇尚天人合一的中国文化中,都是有情之物。所以,自古以来文人骚客均将个人主观的情感寄托于那原本是有情之物的自然之物上,使自己的现实情感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那本来生于荒野的小草,因了古人的诗词,也有了品玩不尽的情致。

人世沧桑最可哀,芳草有情凭君知。早在那蛮荒时代,草就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何草不黄,何日不行,何人不将,经营四方。”(《诗经•何草不黄》)古老《诗经》中这首厌战诗便以原野之草比喻那征召远伐的男子,诗中连用三个“不”,描绘了人世的痛苦,亲人相别的辛酸。在那些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看来,这些身不由己的男子不也就是草芥一个吗?而《诗经•静女》少了那种亲人诀别的哀痛,将情的浪漫赋予了那旷野的茅草之上:“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原来这毛糙是心上人给予自己的信物,怪不得这陶醉于爱情中的男子会那么喜欢了。

看来草所能包含的情感是有好有歹的,关键在于那写诗的人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屈原也是喜欢写芳草的诗人,他的诗作中常常用防草比喻品格高尚的人或自己的志向。“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茝”。这是写那些跟自己一样用芳草打扮自己的忠臣,这些人与屈原一样都一心关注国家命运,他们是国家的脊梁。“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屈原《离骚》)这里直接道出的芳草更是寄予了作者的美好理想,它是一种精神的至高境界。但是,一个人不能只为了保持自己精神的高尚而抛弃祖国,屈原这样忠心耿耿的人哪里舍得离开自己的国家呢?屈原笔下的芳草种类很多,有的也很希奇罕见,但他总能将它们赋予高洁纯真人生品格和难以企及的精神价值。

人世沧桑最可哀,芳草有情凭君知。自秦汉以后,大多数诗歌都将芳草拿来衬儿女私情,亲人相思了。《古诗十九首》中有一首《涉江》就借采芳草寄托悠悠思乡之情:“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人在他乡异地,虽然采得芳香扑鼻的花草,可是眼前却没有那受花草之人,本由相思而采芳草,却因芳草而更生思乡的悲愁,所谓“天涯无限路,芳草自斜阳”(于谦),芳草在野,人在天涯海角,浓烈的相思化作了野草的芬芳,随风飘向那远方的家。唐代诗人崔颢也曾登高而望乡,他的《黄鹤楼》将自己满腹的思乡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可惜烟波相阻,任你登上再高的楼层,也只能望见满眼的烟云,望不见心中的故乡。“历历”和“萋萋”两个叠词更是将思乡不得的无奈昭示得无比透彻。思乡而不得,有时候还会怪罪于那原野的芳草:“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本是山水无情,阻断了归程,词人却将那怨气洒在了芳草上,说芳草无情,不能消解内心的相思了。相比而言,唐代无名氏的诗歌就少了范仲淹那种文人脾气:“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化蝶去寻花,夜栖芳草。”既然相思不得,我就化作那翩翩飞舞的蝴蝶去追寻,也许中栖身芳草的快乐,还能够使我苦闷的心情得以消解吧。

人世沧桑最可哀,芳草有情凭君知。芳草因其包含有了这样一层亲情之思,情爱之念,慢慢地也就逐渐成为伤感慨的特定意象。这其中最著名的是苏轼的《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消,多情却被无情恼。”苏轼本是豪放词人,却不知他写这样的婉约词也是相当辣手。这篇伤春之作,甚至赶超了婉约派词人柳永。据说,苏轼的侍妾朝云,唱到上片末两句“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泪满衣襟,宾客无不为之动容。那两句只是多一些伤感,而下片的末两句“笑渐不闻声渐消,多情却被无情恼”,更是令人消魂断肠。苏轼的弟子秦观也化用他的诗句,写出“恨如芳草,萋萋划尽还生”这样的词句来。南宋豪放词人辛弃疾“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之句更是带了模仿苏轼的痕迹。直到现在,苏轼“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这两句诗还感染着无数的痴情儿女,他们也正是凭着这两句话保持着对爱情的执著追求。

人世沧桑最可哀,芳草有情凭君知。有芳草的地方便有着无边的乡情,缠绵的爱情,以及对人间真挚情感的执著追求。“芳草碧色,萋萋遍南陌。暖絮乱红,也知人春愁无力。”(李甲《帝台春》)古诗人那悠悠不尽的情思,随着那南来的风,北回的雁一起到来,窗外那遍野的芳草地,却不知又承载着哪一个多情人的愁思!(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8446/

芳草有情凭君知的评论 (共 0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