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农业学大寨”的印记

2013-04-22 09:12 作者:神龙  | 6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农业学大寨”的印记

神龙

学习大寨呀赶大寨

大寨红旗迎风摆

它是咱公社的好榜样啊

自力更生改变那穷和白(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坚决学习大寨人

敢把那山山水水

另呀嘛另安排

干起来干起来

大寨的红花遍地开

干起来干起来

大寨的红花遍地开

.......

学大寨,赶大寨,一首60年代中期家喻户晓的群众歌曲,把我带入了对学大寨年代的回忆之中。

大寨,原本是山西省昔阳县一个贫穷的小山村。农业合作化后,社员们开山凿坡,修造梯田,使粮食亩产增长了7倍。1964年2月10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新华社记者的通讯报道《大寨之路》,介绍了他们的先进事迹。并发表社论《用革命精神建设山区的好榜样》,号召全国人民,尤其是农业战线学习大寨人的革命精神。此后,全国农村兴起了“农业学大寨”运动,大寨成为我国农业战线的光辉榜样。1978年,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开放的号角在中国大地吹响,农村实行农田责任制,土地分产到户,“农业学大寨”也就随之而终止。

农业学大寨运动前后经历了15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历时最长的一次运动。

我经历的农业学大寨运动,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从1964年学大寨开始,到1967年天,这个时期在校读书,接触的新闻传媒极少,每天早上6点半,学校组织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从广播里听到了学大寨,大街上的标语,帮助加深了记忆

1967年夏天,初中毕业,回家当了农民,直接投入了“学大寨”劳动,亲身感受了学大寨的魅力,红旗猎猎,喇叭声声,车欢人叫,热闹非凡,场面壮观。每个人干起活来都不示弱,“农业学大寨”的宣传标语随处可见。1968年秋后,参加黄壁庄水库建设大会战,这是石家庄地区的学大寨战场,自己被评为劳动模范,大会发言,登台领奖,也着实荣耀了一把。并因此而被推荐进入供销社工作

真正对学大寨运动的感受,当属调入县委机关的1974年到1978年。这一时期,是全国学大寨,“普及大寨县”的高潮时期,又遇戛然而止的急转弯。

1974年11月,调入县委后,抽调在学大寨办公室工作。这是全县的中心工作办公室,主要力量是从县委办、宣传部、组织部抽调。

当年,特别是1975年9月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之后,全县学大寨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县委从县直机关抽调大批干部职工,组成学大寨工作队,进驻农村推动工作。尤其是季节,平整土地、改河造地、挖渠打井、建方田等,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遍地开花,全县社社有工程,村村有战场,到处是战天斗地的壮观场面。

红旗招展,人海人山,炮声隆隆,喊声震天。这是当年“农业学大寨”工地的真实写照。

为了改变我县贫水状况,县里决定,倾全县之力,开“三渠”、引“三水”入元。引岗渠、引槐渠、长村水库及“八一”水库防渗工程,是那几年全县主战场(引甘渠项目没有动工),施工队伍由各公社从村抽调强壮劳力组成。民工吃住、报酬由各村自理,整个工地参战民工最多上万人。

当时提出的口号是“学大寨,赶昔阳,正定栾城做榜样,大干两年过黄河(粮食亩产500斤)!大干五年过长江(亩产800斤)!”地区对县,县对各公社、各村,逐级下达赶超目标,并以农田建设工程和粮棉产量衡量决定各级干部升降,落后的地方限期改变面貌,从上到下提出了带有政治高压的口号:“一年不行,两年行不行?三年、四年总可以了吧?!”意思是最多限期三年、四年改变面貌,不然迫降或走人。在全县干部群众中享有很高威望的县委周书记,因实事求是上报粮棉产量,元氏县排名靠后,在全县1000多名四级干部参加的学大寨会议期间,被地委突然调动,含泪而走。高压之下,一些村搞“帮忙田”,少报种植面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一些村浮夸虚报产量,成了“高产穷队”。一些村在“想过江,种高粱”的驱使下,大量种植高粱,又因高梁营养品质和适口性差,国家征购不要,只好苦了社员。

那几年,各级干部带头参加劳动,“与贫下中农划等号”,提出了县乡村干部参加劳动的“一、二、三”。即:县级干部每年必须参加农业生产劳动一百天,公社(乡)干部必须劳动二百天,大队(村)干部必须劳动三百天.还制定了考核办法:每个干部自带记工本,县乡村三级干部在哪个生产队参加劳动,就由哪个生产队的队长签名记工,每年一汇总,汇报到县革委办公室。开会时,县领导还要检查干部手上有没有茧子。实际上,这个标准定得太高,一般都达不到,因此,生产队长通情达理,对参加劳动的县干部都热情地说:“领导来,就是无穷的力量。”只要到工地劳动,就算一天。说实话,那时候三级干部参加劳动形成了制度,只要有时间,就自觉参加。干部参加劳动期间,一律到农民家吃派饭,每天付给管饭的家庭四毛钱,一斤二两粮票。农民看到干部们干活都挺累的,都愿意做点好吃的,全家人和干部一起吃。那时候,农民们不习惯叫干部的职务,一般喜欢在姓前加上“老”字,叫“老张”、“老李”什么的。干部和社员一家在一起说说笑笑,边吃边谈,也挺高兴,密切了关系,还能了解到实情。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干部群众充满一股豪气和冲天的干劲,形成了攻坚克难的无穷力量。“大干加苦干,建成大寨县”、“下当流汗,刮风当电扇”、“天上的月星,战的明灯”、“贫下中农学哲学,雄心壮志震山河”等口号。因此,遇到困难大家都能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尽快克服。比如,解决苏阳公社“三庄”缺水,隔山十几里,从苏村修建九龙口扬水站,解决了春夏播种无水难题。跨越三县的“引岗渠”,凿洞,劈山,架桥,挖沟,硬是靠人工,奋战几年,从百十里之外,把水引来,真是受益匪浅。

那几年,县学大寨办公室任务繁重,忙得不可开交。向地区学大寨办公室每天一次口头电话汇报,每周一次书面汇报。县里的现场观摩会、电话会、经验交流会、分片汇报会,隔三差五不断,而且大部分是起早贪黑。我们办公室一般除留一人值班守电话外,两人搭伴,骑自行车下去了解工作进度,总结先进典型,解剖落后原因。为组织筹备各种会议,赶写领导讲话、典型材料,经常昼夜“连轴转”。骑车下乡每天来回少则三、四十里,一般六、七十里,到山区村至少要100多里。全县200多个行政村,基本上每月转一遍。山区的牛家庄、佃户营、杨家寨,平原的万年、院家村、大陈庄、西尖中等都是当年的先进典型,好几个村支部书记成绩突出、贡献大后来转为国家干部。

轰轰烈烈地农业学大寨运动,已经成为历史。但从整个运动方向看来,还是应当充分肯定的。一是发扬自力更生精神,纠正了“等、靠、要”的思想,干部群众的精神面貌大变,农业生产也有了较大的发展。二是大搞农业基本建设,改变了生产条件,如我县的引岗区、山区的改河造地、小型水利工程、平原的方田建设、机井建设等对后来多年的农业增产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基层干部参加生产劳动,联系群众,不搞特殊化,这种作风,值得永远保持。运动中“左”的方面,除了不适当地搞阶级斗争,伤害了相当一批干部外,主要的还在于,脱离实际地去提高所有制的公有化程度,搞“穷过渡”,限制农民搞家庭副业和发展集市贸易等。在好些地方,不注重科学,不顾群众利益蛮干的事,也时有发生。如河道裁弯取直、建设“人造平原” 等等举措,劳民伤财、得不偿失。一些“左”的东西尽管后来得到纠正,但是,发展农业的一个根本问题是农业生产经营体制问题。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农村改变了人民公社的体制,推行了适合我国目前国情的家庭联产承包制,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才得以很好地发挥,农业生产有了极大的进步。

农业学大寨,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但在我的脑子里,仍然若隐若现。全县近700平方公里的大地上,特别是山区、半山区,那个时期留下的印记随处可见:水库、坑塘、大寨田、河坝、水渠、扬水站......每当看到这些现在还默默奉献的基础设施,总能感受到那种“战天斗地、热火朝天”的场面,那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依然在激励、感染着象我之类的人们。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743373/

“农业学大寨”的印记的评论 (共 6 条)

  • 疯狂侠客88
  • 剑客
  • 婉约
  • 王鹏
  • 着墨
  • 纤纤柳絮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