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李商隐诗论

2013-04-18 11:22 作者:秋尽江南  | 13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唐诗,这条中国诗歌的长河,从张若虚、陈子昂和初唐四杰处潺潺而下,一路蜿蜒;到了李白、杜甫的时代已汇聚成滚滚江河,川流不息;再到中唐的白居易、元稹、韩愈、柳宗元、刘禹锡,又掀起惊涛拍岸,别开生面;终于,到了杜牧、李商隐,唐诗已辉煌不再,失去了充沛的流量,只剩下了一条涓涓细流,努力地延伸着唐诗的长度。

这是唐诗走向没落的时代,这也是属于李商隐的时代。李商隐,812—858,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人(今河南沁阳县),从祖父一代迁居荥阳(今河南郑州)。李商隐一生命途多舛,生历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六朝,正值安史之乱后,唐朝趋于没落之时。宪宗一朝虽一度平定藩镇之乱,但不久后宪宗暴毙,宦官把持朝政,“元和中兴”的局面转瞬即逝。唐王朝积重难返,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

李商隐家境窘困,九岁父亲去世,自幼伺奉孤母。后随叔父求学,十七岁即以文才为太平军节度使令狐楚赏识,辟为幕僚。李商隐受其指导骈文,自成一家。因为骈文讲究用典、对仗,所以李商隐的诗歌创作也受到了骈文的影响,多用典故,对仗工整,尤其富有表现力。

开成二年(837年),经令狐楚之子令狐陶推荐,李商隐考中进士,时年25岁。但在这年天,令狐楚病逝,李商隐失去依托,次年考博学宏词科,复审时被除名。落选后遂任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僚。王茂元惜其才,将女儿嫁给李商隐。但时值唐朝牛李两党朋党之争,王茂元素被认为李党之人,令狐楚父子则是牛党中人,从此李商隐卷入朋党之争,备受倾轧,仕途屡遭挫折和打击。后半生飘零于各藩镇幕府之间,孤苦飘零,潦倒而终。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李商隐一生穷困潦倒,对当时时政多有愤恨,所以写了很多诗来针砭时弊,借古讽今。李商隐现存诗六百多首,其中就有许多政治题材的诗,像《贾生》、《瑶池》等等。唐朝虽然言论相对开明,但仍然不能不有所顾忌,如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因此李商隐的讽刺诗都极为巧妙,既不直接言明,又能入骨三分。像《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看似写的是汉朝贾谊的故事,感叹贾谊不得中用,虽然满腹治世之学,文帝却是只问鬼神之事。实际上说的是唐朝皇帝迷信长生不老之药,置天下苍生于不顾,尤其是唐宪宗,迷信炼丹修仙,以至服食丹药暴病而亡。

《瑶池》同样是借古讽今,讽刺皇帝迷信长生不老之术。“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据《穆天子传》说,周穆王驾八匹骏马,日行三万里。他去打猎时,看见百姓在风中挨饿受冻,就写了《黄竹》诗表示哀怜。他到瑶池去会见西王母,临别时,西王母约他三年后再来,后穆王死,遂不复见。这首诗看字面的意思是说,老百姓挨饿受冻,到处发出哀歌的时候,瑶池西王母正打开华美的门窗,准备迎接周穆王的到来。既然周穆王的八骏一天能走三万里,又为什么不来赴约呢? “穆王何事不重来”呢?因为他早已经死了。这说明即便是周穆王一样的神仙天子也终难逃一死。诗人说这些事干什么呢?原来这是讽刺晚唐一些皇帝迷信丹药和长生不老之术。老百姓在受苦受难时,皇帝却在服食丹药求长生。可是就连周穆王这样的神仙皇帝,最后也都归于尘土,唐朝的皇帝也无外乎此。说的是传说中的事情,讽刺的却是当今的皇帝,没有明说,却又说得非常深刻。(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李商隐的其它诗也很有特色,像咏史诗、咏物抒怀的诗。李商隐的咏史诗不光是感叹古今易变,沧海桑田。有讽刺的,像《龙池》、《隋宫•紫泉宫殿锁烟霞》,讽刺辛辣;有凭吊的,像《筹笔驿》、《咏史》,悲凉苍劲;也有感怀的,像《马嵬》。《龙池》说的是唐朝皇帝的家宴,“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前面三句都平平无奇,写的是皇帝家宴盛大欢快的场面,第四句却好像有点问题,为什么薛王沉醉寿王醒呢?这里有段故事,杨玉环本来是唐明皇李隆基第十八儿子、寿王李瑁的妃子。李瑁母亲武惠妃死了以后,后宫佳丽三千,唐明皇一个也看不上,却偏偏看上了杨玉环。唐明皇明知杨玉环是自己的儿媳,还是通过太监高力士和妹妹玉真公主合谋,将杨玉环夺走。唐明皇让她向朝廷上书,说是为超度婆婆武惠妃,自愿为道姑。然后,唐明皇再来下旨准奏,封杨玉环为“太真”道士,入住兴庆宫道观。同时另替寿王李瑁娶了韦昭训女儿为妃,偷梁换柱。家宴之时,唐玄宗的身边自然是杨玉环,薛王不知内情自然喝得高高兴兴,寿王看着自己的妃子变成了唐玄宗的妃子,自然是满怀愤懑,一肚子的苦水,哪还有心情喝酒。李商隐挑了这样一个敏感的时间点,通过薛王和寿王的对比引出这么一段内情,通过寿王的角度尖刻地表达了对唐玄宗这样的无德行径极为不齿。

《隋宫•紫泉宫殿锁烟霞》说的是隋亡的事情。“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诗人全然没说隋炀帝的行为如何,只说“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想象隋炀帝如果在地下碰到了陈后主,恐怕是不好问玉树后庭花这样的事吧,隋炀帝虽然灭掉了陈后主,但两人都是亡国之君,半斤八两而已。

李商隐的咏物感怀的诗则融入了对身世的感伤,由外及内,触景伤情,更添伤感。李商隐尤其用了许多清新而又哀愁的意象来表达内心的情感,给人凄婉哀美的感觉。像《端居》、《代赠》二首。《端居》是作者客居秋夜的感怀之作,“远书归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中寥落月中愁。”远书与归梦都遥远难及,只有一张空床熬过这凄清的秋夜。阶前的青苔还有红树在雨中凄清寂寥,在月下惆怅哀愁。诗人用雨中的青苔与红树来营造出一种凄清、凄婉、凄美的意境,那诗人的心情如何呢?也像那阶下青苔与红树一样,凄清寂寥,惆怅哀愁吧。

《代赠其一》也是同样用句典雅,意象清幽凄婉,表达岀诗人自己的审美感。“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虽是代赠,但没有感同身受的体会,恐怕也很难把这样一种惆怅之情表现得如此富有美感。“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起篇就是日暮黄昏,新月如钩的朦胧景象,然后借芭蕉不展,丁香犹结这样清新哀愁的意象,表达心中愁绪不展的苦闷,婉约清幽。

李商隐最有特色的诗还是他的无题诗,用典奇特,意象飘渺难寻,主旨可感而不可求,给人一种触摸得到而又把握不住的难以琢磨的朦胧美。像最著名的《无题•锦瑟无端五十弦》(锦瑟以开头两字为题,实际仍是无题)和《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无题•锦瑟无端五十弦》,“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典故都能明白,但全诗究竟讲了什么呢?或悼念已逝的爱情,或感伤身世,或追忆似水年华,主旨飘渺难求。但如果单纯就诗的意境来欣赏,华美的意象、缈远的典故,构造出华美得难收难管而又带有微微的哀愁的意境,这是李商隐一贯凄清的审美,而在在这里,凄清之上又添了一层朦胧。

《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这首无题诗主题较上一首主题要清晰一些,应该是写宴饮之时遇见一位女子给诗人内心带来朦胧的美的感触以及宴席散后心中的失落之感。诗人一生飘零,在一次宴饮之中遇见一位美好的女子心中怦然一动,最后宴终人散,美好的女子转瞬即逝,由此想到自己一生飘零无依,生出“走马兰台类转蓬”的感叹。凄凉而又美丽,这就是李商隐式的美感。

关于李商隐的成就,我想不是他进一步扩大了诗的表现力,或是在晚唐独树一帜创出了新的诗风,而是他将一生凄苦酿造成了凄美,这也是李商隐的伟大之处。宋朝有“西昆诗派”,模仿李商隐把诗写得朦胧,但形似神疏,影响不大,归根结底恐怕是李商隐凄美是从凄苦酿来的,非一味模仿所能及的。

唐朝已往,李杜不再,只有唐诗历经一千多年的传诵依然经久不衰,如不废江河万古长流,滋润着汉民族的心灵,给后人以美的享受。在此敢竭鄙怀,恭疏短引,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耳!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740937/

李商隐诗论的评论 (共 13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