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闲论行文言志

2013-02-17 10:21 作者:观鹅会意  | 65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闲论行文言志

文/观鹅会意

《尚书》是中国早期记录上古历史文化古代事迹的著作,是中华文坛最早的诗文理论,该书记载了尧帝时代已经把“采诗观志”作为了一种治国制度。秋年代,儒家学派采集了晋、陕、豫、冀、鲁等地民间与宫廷流传的诗文,编撰成《诗经》这部能吟能唱的诗歌总集,它就是行文言志之鼻祖。

行文言志之端,言是写家在文中彰显出骨气端翔之飞扬气势,志是写家在文中抒发出可与风云并驱之凌云鸿志。欣赏古代文人墨客言近旨远之行文,可进入“一定之妙”之境界,感司马迁诗文中之发愤著书;嗅陶渊明诗文中之野趣菊香;悟李白诗文中之淡泊虚怀;学白居易诗文中之才思敏捷;赏杜甫诗文中之处世淡定;赞刘禹锡诗文中之豪威霸气;识李清照词文中之婉约清气;叹李商隐诗文中之怀才不遇。僕以为读古人之诗文,感受着贤辈行文之高妙,这才是后辈看客之大乐。

读古人之诗文,最不可攀援之处就在于难以理清文中蕴涵的志向,就像难以观赏出管弦高士弹奏出的弦外之音。行文与作曲有其异曲同工之处,曲是先定调再确立主旋律,文是先构思然后确定中心思想,共同点是围绕各自的主题去抒发写家的情感世界。文品是写家在文字中流露出的博学与修养,文如其人就是文品与人品的有机结合。看客读不同写家的诗文,如同在拿不同重量的物体,会有赏心悦目轻重厚薄之感。读文品高之诗文,能够感受到文字间迎面扑来的清风,细品文中蕴含着一股奇气。奇气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司马迁论奇气为发愤读书之穆清;王充论奇气为出自俶傥之才,决非鹦鹉学舌之类;王逸论奇气为“金相玉质,百世无匹,名垂罔极,永不刊灭”的屈原之词才具有此气;曹丕论奇气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陆机论奇气为“石韫玉而山晖,水怀珠而川媚”;刘勰论奇气为“气是风骨之本”;皎然论奇气为“风情耿介曰气,立性不改曰志”;刘大櫆论奇气为“奇气最难识;大约忽起忽落,其来无端,其去无迹。读古人文,于起灭转接之间,觉有不可测识,便是奇气”。僕以为奇气是写家行文达到了极致的境界,幻现在看客眉睫之间带有露的一道彩虹。只有淡泊名利之人行文才具有奇气,能悟出写家文中奇气之人,也需具有同样的品行,“暗于自见”争名夺利之徒是写不出也赏不出诗文之奇气的。

如果去朝拜岱岳峰上的文学殿堂,把诗文喻作花园、果园和森林分别处在山脚、山腰和山顶三种境界极为合适。去殿堂朝拜的人群首先抵达了山脚下的花园,人们马上被花园里锦簇娇艳的各种花儿迷住了,他们刚摘下一枝富贵的牡丹花,又被浓香的玫瑰花吸引去了,转身又跑向了一片鲜红的郁金香花……多数人采摘了一抱五颜六色的鲜花,心满意足而返回了。剩下的一半人,他们在花园里欣赏花儿后,继续向山上攀登。爬上了半山腰,进入了一个海海漫漫的大果园。果香味扑鼻而来,大家看到了白里透红的桃子,红彤彤的苹果,晶莹剔透的葡萄,红灯笼似的脆枣……人们走得是舌干口渴,见了各种水果,早已垂涎三尺。人群立即像炸了营似的,有急忙去爬树的,有欠起脚尖去摘的,有钻进葡萄架下的,反正把肚吃撑后,大部分人又用衣服包上各种水果,自得其乐下山去了。只有极少部分人没有被花香果甜的诱惑而失去目标,他们继续攀登,终于到达了接近顶峰林密泉泻的境地。耳听雄伟之松涛声,远眺天地之交界线,旷观天地,游目骋怀,闲云野鹤,虚怀若谷,心游万仞,心清水浊,山矮人高,进入了“沧桑人生从容对,坎坷世事恬淡为”的境界,他们到达了寐以求奇气环绕的神圣文学大殿堂。(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歌者固然需要热心观众的掌声,但赢取了庸俗的掌声并不一定是真唱的好。掌声少也不能否定歌者水平不高,那要看鼓掌人的欣赏能力。“胸有豪情诗咏志,身无媚骨笔生花”,行文言志是长于寿命与荣华富贵的一件幸事,怀有奇气华实并茂斐然之章,需要具备文学修养高、阅历深、有共鸣的看客去欣赏,高山流水遇知音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560038/

闲论行文言志的评论 (共 65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