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各有其屋

2013-02-02 12:18 作者:荒岛游民  | 10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自从人类掌握了修建房屋的技术和方法以后,人们就居住在各种大小和外形不同的房屋中。由于近年来人口的持续增加,用于居住的房屋数量也需要有相应的增加。而作为平常人,无论是遇到怎样的境遇或是受到多么难以接受的礼遇,只要能住在自己的房子里,就可以避开外面的喧嚣,获得暂时的安宁。

远古时期的人类在懂得了用火以后,又经过了一段时间,才有人来到比较平坦的地方居住。相传那时的人曾经采用了在地面挖坑居住的方式。据说是由于受到水的侵扰,所以就在坑的周围用泥土等物建造成了能挡住雨水的墙壁,在墙壁的上方又加盖上了茅草的屋顶,由此形成了圆形的具有原始风格的房屋。后来由于考虑到居住时的方便性,又将房屋的外形改变成了更加适于居住和存放物品的方形。而在潮湿多雨的地带,则出现了用柱子支撑的能离开地面的潮湿环境,现在还能经常看到的所谓的干阑式建筑。这些早期民间建筑的可用部分大多只有一层,两层以上的楼的出现,则是在以后才发生的事情。

在农耕文明成为主流并迅速发展的年代,人们优先要考虑的是全家人的温饱问题。为了能够适应当时的环境而继续的生存下去,就需要考虑到居住生活的成本。在生活水平受到经济条件制约的背景下,临时用泥和草搭建的房屋也可以在大多数情况下供全家人安身。在此期间的有些店铺和营业场所为了留住来往的过客,逐渐将房屋由地面的一层加高到了两层。而那些专门修建的一些标志性建筑,则可以由于某些方面的原因而不必受到层数多少的限制。

随着工业文明时代的到来,原有的居住区已经是人满为患拥挤不堪。此时为了减少建筑用地,就必须要改变人们古老的居住习惯,将人的居所从地面逐步的搬移到空中,由此出现了层数越来越多的楼群。城市规模的扩展,又促使城市中心地带地价的上升,随之而来的则是更高的楼的出现。由于实行了产权方面的过渡,许多地方房屋的产权已经转移到了原住民的手中。而老城区和棚户区的拆迁改建,也在城市的整体规划目标内,自然而然的筹划和进行中。

据说在某小区的规划布局中,由于要容纳众多的住户,因此除了具有特殊身份的人可以在高度为七层或十层的建筑物中居住以外,其余的都要在按照规定建造成十八层的楼中居住,自然也包括那些通过正当方式获得房屋产权的人。估计可能是为了在容纳更多住户的基础上节省土地和降低建造的成本。

虽然棚户区拆迁改建是件为民造福的好事情,但是在当初却有些不太受到欢迎。之所以如此,是由于以过去的眼光看来,位于九霄云外的九天也只有九层的高度。而据说深藏在地下的地狱则正好是十八层,在层数上是九地之下的黄泉的两倍。在喜欢吉利的人看来,这样刚好是十八层的层数让人听起来颇有些不吉利的感觉。然而这毕竟只是属于人们在茶余饭后的调侃之词或是心中的想象,而在质量有所保证的情况下,楼层的多少也并不会阻碍生命的进程。(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有了能够居住的房屋以后,何时回迁就变成了房主们时刻关注的事情。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设施尚未完工之前,估计不会有太多的人能马上实现回迁入住的心愿。尽管由于有公用部分的存在,使得在使用面积上出现了缩水现象,然而终于又有了自己可以自由居住的地方,毕竟还是让人感到高兴的事情。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554988/

各有其屋的评论 (共 10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